刘允迪 :刘允迪

更新时间:2023-11-11 11:20

刘允迪(1117—1192),字德华,号桂亭,玉山县人。南宋隆兴癸未(1163年)中进士淳熙辛丑(1181年)被任命为江西德安县县令。官至四川路沿海制署司军参议、朝散大夫

基本信息

据清同治版《玉山县志》及乾隆修的玉山城西《刘氏宗谱》记载,刘允迪退休后,在家乡“捐养廉银以建义学,聘知名之士以教宗族子弟及乡人之愿学者,割田八百亩以供义学师生食宿开支”。对此义举,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评价甚高。

详细生平

一、德安治县

南宋隆兴癸未(1163年)中进士,淳熙辛丑(1181年)被任命为江西德安县县令。当年德安枯旱异常,民不聊生。允迪迅即向朝廷奏请免除治内赋税,建仓赈灾。州官不许,百姓纷纷逃荒。允迪急带人追止,并对逃荒百姓说:本官若不能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十分之七,宁愿丢掉官帽,也不忍你们为异乡饿鬼!百姓听后感泣,相与扶携而归。经允迪力为申请,奏章终获批准,社会渐渐稳定。接着,刘允迪又采取了一系列惠爱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政绩昭著。据1991年5月出版的《德安县志》(上海市古籍版)记载,德安县曾建“名宦祠”,该祠中有刘允迪之位,德安百姓长期崇仰祭祀之。

二、朱熹取经

当时,署守南康军(今星子县,与德安县毗邻)的朱熹听说刘允迪之贤政,不胜感慨,遂派员前往考察拜访,学习并推广允迪的治县经验。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书信来往频繁,交往甚为密切。

三、川中为官

刘允迪官至四川路沿海制署司军参议、朝散大夫

四、创办义学

退休后,归居故里――玉山县顺城乡(今横街镇),在家乡做了件名垂青史的大善事――创办义学。

五、义感朱子

对此义举,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评价甚高。他在淳熙戊申(1188年)写的《刘氏义学碑记》中感慨“世风日下”,“今士大夫一日得志,则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所以自乐,唯恐日之不足。虽禀有余粟,库有余钱,能无为州里灾害则足矣。”相比之下,“刘侯者,身虽宠而官未登于五品,家虽温而户未至于千金。乃如此,是则可谓贤远于人,亦可见其前日德安之政,不为无本矣!”一代大儒朱熹曾为刘氏义学“主其教,亲为讲学”,留下了《讲学至言》、《刘氏义学碑记》、《梅峡义学八景诗》等珍贵作品。

刘氏义学

人才辈出

刘氏义学的创建使玉山“教化兴而人才盛”,钟灵秀,文运大兴,“甲第蝉联,岁不乏人”。最兴盛时,一次义学登科者达二十四人,府县主官都送匾致颂,各界名人题赠不计其数。有诗赞曰:

“怀玉刘参议,器量超等伦。致仕辟义学,乐育宗孔孟。聘请知名士,博学操文柄。教之以义方,不间疏与亲。清风励薄性,百世称贤仁。”

名动一时

刘氏义学厚德育人,义风播扬,投师从学者“群相负,不远千里而来,学业日进。”“凡学于斯而入官者,皆回义学拜祭”。刘姓义学中堂设朱熹(朱熹)神像,以允迪公配祀。刘氏义学吕振羽状元汪应辰创办的端明书院齐名,由宋及明清数朝,同享春秋两祭之殊荣。

德育后世

长期以来,“义学世家”成了玉山刘氏的一张名片。记得小时候,长辈常说:“正月舞龙灯时灯笼上写有‘义学世家’四字的就是宗亲,快放鞭炮、送红包,迎龙接福!”当时年幼不知何故。现在想来,很有意义。身为刘氏子孙,缅怀先祖,继承遗志,弘扬义学精神,厚德育人,责无旁贷。吾辈虽已退休,仍应为吾县教育事业竭尽绵薄之力,使先祖义泽长存。也殷切希望社会各界贤人志士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鼓与呼,并身体力行,创办“义学”“义班”,或捐资助学,推动玉山文教事业蓬勃发展,以先进的文化教育推动社会风清气正,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