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阳 :现代天文物理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5

刘朝阳(1901年—1975年),男,义乌市稠城镇青溪村人,小行星3789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我国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学者之一,颇有造诣。曾任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江西大学教授,对天文历法、理论物理有深入研究。

人物生平

少失恃,赖姐姐接济读完小学,中学起半工半读。1923年,入厦门大学教育系,兼攻数学、物理、天文诸科。1927—1930年,先后任教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系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学者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附录刘朝阳《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年代学》等论文12篇。1931—1937年,任青岛观象台研究员。论文《地磁力之新周期》,由他人在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上代为宣读,受到重视。1938年起,历任在昆明市的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贵阳师院教授,四川华西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6—1958年任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此后担任南昌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组主任,江西省物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多次获江西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是江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通德、英、法、俄诸文。治学严谨,专于天文历法、理论物理,兼收并蓄中外诸家学说。撰有论文《史记天官书考》《三论殷历》《经典热力学的根本问题》《量子力学的一些根本问题》。1975年病危时仍写作《相对论的根本问题》,直到8月30日晚倒在书案前。

幼年时期

刘朝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善良勤劳的姐姐节衣缩食帮助他读完了小学。逆境的磨炼,造就了少年刘朝阳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小学毕业后,刘朝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但姐姐已没有能力供他继续升学。酷爱读书的刘朝阳毅然决定靠“勤工俭学”来完成中学学业。假期里,刘朝阳到店铺打杂,到饭馆洗碗,或上山砍柴,为筹措学资,再苦再累的活他也干。

求学之路

1923年,刘朝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主攻教育学,兼攻数学、物理、天文诸科。1927年大学毕业获学士。这时求刘朝阳在数学、物理、天文方面的知识达到了相当精通的水平。

天资聪颖的刘朝阳,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爱好抽象思维。中学时代,他更迷上了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18岁就开始以时间、空间问题进行探索。1927年至1930年,刘朝阳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年轻的刘朝阳在科学研究上初露锋芒,相继发表了天文历法论文10余篇,如《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再论殷历》《三论殷历》《年代学》《从天文历法推测表典之编年代》等。这些文章,严谨周密,求真求实,研究并考证了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史,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学者饭岛忠夫所谓的“中国天文学思想不少来源西方”的谬论。当时,有位英国学者说,“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来说,《天官书》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关于《天官书》的真伪问题,已通过刘朝阳的透彻研究得到有效解决”。德国学者w·ebebhard对刘朝阳的《史记天官书考》一文极力赞扬,并将其译成德文向西方国家介绍。

个人成就

1929年,年仅30岁的刘朝阳,撰写了《电磁与引力》《安斯坦新场论之基本原理》两篇论文,详尽地介绍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为我国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学者之一。同时,刘朝阳还写出了大量有关天文历法的论文,备受中外学者所重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天学》中,就选录了刘朝阳的《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年代学》等论文12篇。

1931年至1937年间,刘朝阳担任青岛观察台研究员。此间,他的力作《地磁力之新周期》一文,由他人在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上代为宣读,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重视。此外,刘朝阳还发表了《方阵力学》《狄拉克关于电子之新理论》等文章,及时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当时理论物理的一些新理论。

1938年,刘朝阳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至1943年,先后在中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任教授。1943年至1946年,在四川华西大学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对祖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在此期间,刘朝阳的主要论著有:《周初历法考》《夏书日食考》《晚殷长历》《甲骨文之日珥观察记录》《殷历余论》等,这些论著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在关于各时期的专门研究中,值得提出的有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刘朝阳和饭岛中夫等关于商、周的文章。”并称道:“人们从卜辞中收集到大批天文历法资料,特别是郭沫若、刘朝阳以及董作宾所作的高度系统化的工作是值得注意的。把这些资料全部研究以后,我们将会拥有比任何前辈学者更加可靠的事实根据。”

1946年至1952年,刘朝阳调任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同济大学,他发表了《论dirac相对论波浪方程式内之0、q及a诸方阵》《从dirac相对论波浪方程式看中微子与磁游》等文章。

1952年至1958年,刘朝阳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根据多年来以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考证和研究心得,刘朝阳撰写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矛盾形势和今后的出路》一文,综述了研究中的矛盾、形势,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1958年至1975年,刘朝阳到南昌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任理论教研组主任,在这10余年中,刘朝阳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潜心科学研究,编写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导论》《物态》《太阳的温度》等多篇大学物理教学参考资料。他还将历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了系列专著,先后发表了《非厄密o、p矩阵的犹拉克相对论波动方程》《经典热力学的根本问题》《光的本质问题》《一些正反粒子的平衡温度》《量子力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等多篇论著。在理论物理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独创性见解。

个人其它信息

刘朝阳精通德、英、法、俄诸文,数学造诣很深,治学态度严谨,对中外的天文与理论物理诸家学说兼收并蓄,明辨是非,决不阿附一家之言。他经常对学生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必须首先考虑到不要让事业受到损失。这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是它把我们结合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下去,哪怕是要付出最大的牺牲。”他这样要求学生,更这样要求自己。正是对事业的这种执着追求,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建国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时代的变迁,动乱的磨难、生活的颠沛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他数十年如一日,“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神圣的科学事业。自1945年起,刘朝阳曾多次提出正负质量共扼问题,虽“被斥为狂”亦在所不计。十年动乱时期,他屡遭迫害,其中有六七年几乎无法工作,但依然念念不忘他的科学事业。为加紧改写一本20余万字的新著《相对论的根本问题》,即使在病危中还争分夺秒地思索与写作。1975年8月30日晚,刘朝阳倒在他的书案前,终年75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