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城 :刘铁城

更新时间:2024-09-20 19:42

刘铁城(1929年—),河北涿州人,中国药用植物学家,被誉为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简介

50年代参加筹建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园,引种药用植物1 800种;60、70年代对人参、长山药金荞麦水飞蓟(利肝灵原料)等珍贵、奇缺种类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研究。70年代以后,完成花旗参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在我国开展多省市大面积农田栽培技术推广试验,结束了我国自古以来西洋参依赖进口的历史。共获得国家和部级17项奖项。

人物生平

刘铁城1929年8月3日出生于河北涿州市一个中农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目睹了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压迫,以及民不聊生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了他“科学救国”的夙愿。高中毕业后,正值北平解放,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再继续上大学深造。经他本人、老师和同学们再三向其父亲要求,其父终于答应他继续学业。他不负众望,如愿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现名中国农业大学)本科。1953年大学毕业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国内由于多年的战争创伤中,百废待兴。战争更使人民的医疗保健条件十分恶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中医中药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也是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后他服从国家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前身)药物学系药用植物研究室工作。从那时起,他的志向也由当初的献身农业转到了为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国内当时药用植物资源匮乏,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刘铁城被分配到颠茄病害防治研究课题组。1953~1955年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尹辛耘教授的指导下,他圆满完成了任务,该项目论文1957年曾在北京药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和交流,并在1978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科技成果奖。他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从此开始了向更高目标迈进。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苏联专家阿·波·基里杨诺夫教授指导下,从事人参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在我国首次利用农田在原产地外获得人参农田栽培成功,该项研究1978年评为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也为日后他在花旗参产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并成为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和药用植物栽培专家奠定了基础。他从事科研的黄金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中度过的,尤其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他的事业也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荡中受到很大影响,但这最终没能动摇他攀登医药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在继20世纪50年代筹建了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园后,在60年代承担国产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发掘出大量薯蓣植物资源,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大量出口,为我国避孕及甾体类药物的研究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还在1978年获得国家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70年代,他参加新型抗感染药物金荞麦的研究,出色完成了原植物的异地引种栽培和优良种质类型选择工作,获得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从1975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主要研究转到西洋参的引种栽培,这是他从事科研50年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他通过大量艰苦的田间试验和繁重的实验室工作,在国际上首创农田西洋参栽培技术,改变了传统“毁林栽参”的方法,使得西洋参大面积栽培在我国成为现实,成果先后在北京、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等省市推广,取得了丰硕成果,结束了我国300多年以来西洋参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此项空白,使我国西洋参栽培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该项研究为我国每年节约大量外汇,使美国加拿大同行非常震惊,从此花旗参产业在国际上形成了加拿大、美国和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在西洋参研究取得的成就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 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星火奖(1990年)、卫生部成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一等奖(1993 年)和中国广州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奖(1996年),他也因此成为我国西洋参产业的奠基人,被誉为我国“西洋参王”、“中国引种西洋参第一人”等称号。

技术成就

刘铁城教授1953年参加工作,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他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态度形成时期。这期间有2位专家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的尹辛耘教授,一个是苏联专家阿·波·基里杨诺夫教授。参加工作伊始,他有幸参加尹辛耘教授主持的颠茄病害防治研究,在尹教授的指导下,他边工作边学习。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到防治方法的制定和田间观察,尹教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渊博的知识都在这个年轻助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像老一辈专家那样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地工作。该课题在1955年底结束时,他的工作受到了老专家的赞赏,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决心取得更大的成绩。由于他在颠茄课题组的业绩,1956年他参加苏联专家阿·波·基里杨诺夫教授主持的人参栽培技术研究。阿·波·基里杨诺夫教授是全苏药用及芳香植物研究所技术室主任,从事人参研究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近乎苛刻的研究态度。刘铁城在这位专家指导下,从事人参农田配土栽培研究,有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也为他以后几十年科研工作坚持严格务实的态度奠定了基础。有一次阿·波·基里杨诺夫教授来到他负责的试验地检查,问到试验地耕作层土壤的重量时,他自知未做这项测定,便随口说了一个数字想搪塞了事,没想到经验丰富而有严谨的苏联专家一眼就看出其中破绽,执意当时就进行现场称量,并对其工作进行了批评。这次他虚心接受了前苏联专家的批评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对科研和工作的态度可能也是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他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以这位前苏联专家为榜样,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到1959年,刘铁城取得了人参农田配土栽培成功,这是在我国首次利用农田,并在原产地外栽培人参获得成功。在1956~1959年期间,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逐渐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肯定,阿·波·基里杨诺夫教授为中国能有这样一批年轻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与他及全所的中国科技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20世纪50年代,除了专题研究外,他还负责药用植物园的筹建工作。他先后从亚洲欧洲、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其他省区,收集引种1 800多种药用植物,按照生态学和生物学分区,到1969年在北京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园建成后,来自苏联日本缅甸老挝法国美国等国的领导人和专家先后参观,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北京药用植物园设计合理,排列系统先进,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刘铁城教授初显才华、树立将中医药事业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的开始,正所谓“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时刘铁城教授虽已至不惑之年,但他仍像年轻时一样拼搏,他要更加倍努力,减轻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科研工作带来的损失。在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攻关课题“人参农田栽培技术研究”和花旗参“七五”新技术推广项目。

人参农田栽培技术研究,从1982~1989年历时7年,开展了10多个项目的课题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人参农田栽培技术,单产、人参皂苷含量和一、二等参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989年国家科委鉴定结果认为“此项研究,是我国参业史上的一次革命,克服了多年来传统砍林栽参所造成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严重弊端”,具有重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这套技术也为西洋参的大面积农田栽培奠定了基础。

花旗参大面积农田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是继1975~1980年引种成功后,我国西洋参产业的一大突破,彻底结束了我国300多年以来西洋参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这项研究是由刘铁城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与怀柔区县政府合作,于1981年开始在怀柔开展大面积农田栽培技术的研究。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通过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等18个项目研究,总结出一套以施肥改土为中心、覆盖免耕为特点的农田栽培技术,并形成从种子处理、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的配套体系。该项研究1986年通过部级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研究在西洋参栽培领域中,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先后在11个省市推广,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怀柔区产西洋参也于1989年最早获得卫生部(89)卫药证字Z-34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在刘铁城教授5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他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为中医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20 世纪70年代中期,他前往非洲药用植物资源和民间医学考察。在8个多月期间,他先后到贝宁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行程几万公里,足迹遍及草原、丛林、深山、高原和沙漠,进行药用植物考察,并与100多名民间医生交谈,总结药用植物1000种,对医学价值较大的没药、乳香、美登木等10多种植物进行了生态、分布及资源量调查,为非洲国家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以及我国的引种驯化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后于1996年又再次去非洲进行埃及药用植物考察。

1983年他赴美国进行“花旗参栽培及加工技术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怀柔西洋参加工方法。他还先后到苏联日本伊朗等国家进行药用植物考察交流。

简历

1929年8月3日 出生于涿州市城关镇北关村

1949-1953年 北京农业大学(现名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1953-1958年 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药物学系药用植物研究室,实习研究员。

1958-1973年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室任生态引种组组长兼药用植物园负责人,助理研究员。

1973-1984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4-2000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0年—至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论著

1 刘铁城。人参在北京地区引种试验,药学通报,1963,9(9):416-418.

2 刘铁城。谭炳杰。澳洲茄引种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药学学报,1965,12(2):123-128.

3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5 中草药栽培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6 水飞的综合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7 刘铁城。穿龙薯蓣的引种与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药学通报,1980,15(2):12-14.

8 刘铁城,刘惠卿,吕瑞绵。尼龙网棚栽培花旗参新技术的研究。特产科学实验.1987,(1):1-5.

9 刘铁城,刘惠卿,胡炳义。西洋参农田栽培技术的研究。医学研究通讯,1988,19(1):31-33.

10 刘铁城。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中国药学年鉴,1988~1989,22-24.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