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书图 :南唐画家王齐翰创作的设色画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2

《勘书图》是五代十国南唐画家王齐翰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也是唯一一幅留存至今的王齐翰的作品。本画纵28.4厘米,横65.7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勘书图》最初名为《挑耳图》,原因是画面中的五代文人并没有埋头书卷,认真勘书,而是在偷空掏耳朵,后宋徽宗将名字改作了《勘书图》。该画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色衣衫,长飘飘的文人斜倚在靠背扶手椅子上,一手持耳匙挑耳,一手扶座,双腿垂足,赤脚脱鞋,一副怡然自得之状,画面上亦有宋徽宗苏轼苏辙王诜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和多枚印章。《勘书图》大多时间均在民间流转,见于历代著录先后有三十次之多,它是研究王齐翰画作的唯一可靠的感性视觉资料,使王齐翰“自成一家,形势超逸”的艺术风格能被后人所了解知悉。

画面内容

画面部分

本画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衣、留有长髯的文人宽衣解带,袒露胸脯,斜倚在座位上的场景。文人的面前堆着码放整齐的书籍和笔墨,翻开的书卷摊平在桌面,但他并没有埋头书卷,而是左手扶椅,微微斜头掏着耳朵,他的双脚赤裸,随意地伸向一边,整个身体呈现出闲适的状态。文人的右侧站立着一位身着黑衣的童子,他恭谨地端着茶,似是要走向文人。两人身后是一个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屏风,屏风的画面极为细致,有山石木林,湖光村舍,俨然世外桃源之景。屏风前则是一张长方形的桌子,置有书籍和琴。

题跋印章部分

《勘书图》卷前有宋徽宗宋徽宗瘦金体书题签“勘书图” 三字,卷后左上方题“王齐翰妙笔” 五字,亦赵瘦金体书。另有苏轼苏辙王诜史公奕董其昌文震孟题跋。苏子由在图后题跋:“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元祐六年正月初十日子由记。”董其昌在图后题跋:“勘书图屏障画不用法,唐时没骨山水也。王晋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图,绝相似。”史公奕在图上题:“王齐翰画《挑耳图》,吾乡李叔夏先生所藏物也。叔夏宋名卿清臣之后,清苦寡合,其家书画甚多,平生靳靳不肯容易示人,然而死未久,为不肖子孙所鬻。今观之,不觉叹惋弥日,乃知三变之子何代无之。”文震孟在《勘书图》上题:“王齐翰画,宋思陵题,二苏及王诜墨妙。余非鉴赏家,不敢强作解事语也。惟是此卷为锡山安氏家藏,自桂坡翁以及无咎,数十年来得而失,失而复得,类若有神明护持之,为珍物矣。辗转流传,无咎复之尤艰,更一洗山道人之难。崇祯辛未小春题于菊华下。”此外,《勘书图》上还有南唐后主李煜之印、“大明锡山桂坡安国民泰氏书画印”章、“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宫保世家平生真赏耿嘉”印等。

创作背景

社会文化

南唐时期,得益于和平局面与开明政策,江淮平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手工业发达,粮食充裕,人口增加。富庶稳定的南唐成了饱经战乱北方士人的理想居住地,大批北方士人涌入,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自己动手兴办教育,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事业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南唐统治者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兴办太学。南唐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社会的和物质的条件,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

政治情况

南唐中后期政治腐败,中主李璟优柔寡断,政出多门,任用人,朝中官僚多结党相争,对人民剥削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传至后主李煜,更荒于政事而沉湎于宫廷酒色生活之中,同时,南唐党争激烈,导致许多士人在宦海中起落浮沉,士人们难以从仕途中实现抱负,采取了避世的态度,投身于诗画歌赋之中,这一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画院制度

南唐和谯蜀首创了画院制度,把流散的画家集中在皇帝身边,创立了人才济济的特设机构:翰林图画院,画院提升了画家的社会地位,保障了画家的经济收入。这一制度被宋代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南唐很多画家都既参与了南唐画院,也参与了北宋画院,王齐翰也是其中一位,画院制度为这一时期画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投奔南唐政权的士人,出身名宦家庭的较少,因此宫廷要素较少,多文人要素,《勘书图》即以士大夫气质十足的人物为表现对象,展现了南唐的文化风格。

画家背景

王齐翰是南京市(今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是李煜时期宫廷翰林图画院的画院待诏。他擅长画人物、佛道画,也擅长山水、花鸟画。据《宣和画谱》记载,王齐翰绘画风格“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了《勘书图》上,本画中挑耳的士人给人一种悠然自得,游离世俗之外的感觉,同时,士人背后的山水屏风也透露出画家表达出的价值取向。乔伊认为,《勘书图》虽然不是王齐翰被接受的主要风格,但都是对于宫廷中上层小范围内一种新趣味要求的体现。此图最早名为《挑耳图》,后被宋徽宗更名为《勘书图》。

艺术鉴赏

主题表达

《勘书图》描绘了一个士人埋于书卷之中却无心阅书的场景,其身后的巨大屏风上清晰地画着一幅全景山水图。一座座高山仿佛隐匿在层层烟云之中,若隐若现,高山脚下的湖面泛起微微波涛,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与山石湖光融为一体,农舍点缀在山水之间,既构成了山水屏风的视觉中心,也是文人内心向往之所。屏风前的桌子上放置着琴和书籍,士人不专心地走神状态和屏风上的自然风光,共同隐喻了画面中的人物意欲隐居山林、归化自然的心性。

线条色彩

王齐翰用线受到了唐朝画家吴道子的影响,他继承了吴道子气韵雄壮、笔迹磊落的特点,同时也能融汇贯通,自成一系。《勘书图》中,他用圆健流畅而略带轻重转折的线条,表现了贵族文人闲散不羁的风流气质。在勾勒山水的技法上,王齐翰使用了没骨法,《勘书图》中的屏风之景不再靠劲挺多变的线条来勾勒填色,而是直接用明快的色彩来塑造丰富多变的景物。董其昌在其图后跋道:“挑耳图屏障画不用皴擦,唐时没骨设色山水也。王诜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图,绝相似。”他强调了屏风上画的是没骨青绿山水,王维可能是这种山水画的开创者,而王齐翰则是王维的继承者。

构图特征

本画名为《勘书图》,按照画作名称来说,画面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人物在勘书的场景,但就实际的图画比例来说,事件主体于右下角,他身后的屏风反而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绝大部分,形成了“大静小动”的格局。画中还布置了几案、书桌和椅子,几案与书桌平行于巨大的屏风,椅子则斜置着。这种构图方式有利于将画面主角的全身展现出来,且在其身体朝向的延伸斜线作用下,画面中其余正向摆放的物件与画面空白处达到了视觉平衡。画面中的人物身体姿势顺遂着椅子摆放的走向,余光似乎望向小童,这种随性自然的坐姿增加画面的动态感的同时,也呼应了整体画作随性自然的风格。

流传著录

《勘书图》大部分时间均在民间流转。《勘书图》见于历代著录先后有三十次之多,所记题名常有用《挑耳图》者,自金朝以后已混淆不分。继李煜宋徽宗、李叔夏等收藏之后,《清河书画舫》记载南宋末权相贾似道曾深藏于家。《文嘉书画记》记载其后收藏者有朱祐樘时长洲人、礼部尚书吴宽,《珊瑚网》记载松江漕泾杨氏曾收藏此画,《清河书画舫》《妮古录》记录隆庆时礼部左侍郎韩太史曾收藏此画,《天水冰山录》《文嘉书画记》《珊瑚网》则记录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是本画的收藏者之一。画卷的印、跋记录了锡山富户安桂坡、安无咎、乾隆皇室漱芳、官僚耿嘉祚、汉阳叶氏均收藏过此作。《无益有益斋读画诗》记录了光绪时官僚托忒克·端方的收藏情况,《王齐翰挑耳图收藏始末考》则记录了美国人福开森的收藏经历。民国时期金陵大学收藏此画,1952年,由金陵大学转为南京大学珍藏,为国家所有。

以上资料来源于:

作品争议

 《勘书图》作为王齐翰唯一一幅流传至今作品,其真伪存在争议。认为《勘书图》并非王齐翰真迹的证据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宣和画谱》未著录此画,其二是画与跋存在矛盾点。认为《勘书图》确系王齐翰真迹之人则反驳道,《宣和画谱》中虽然没有著录此画是王齐翰之作,但该画作可能是在画谱成书后方才被收藏,至于画和跋的矛盾问题,并不能因为三则与画面实际内容不一样的题跋内容而否定《勘书图》是王齐翰真迹。《勘书图》的作者,历来记录皆为王齐翰,只有明代陈继儒的《妮古录》中记录称是宋代李公麟所作,但这一论点没有任何证据支持。

参考资料

千年国宝,全国四强!听——这是《中国国宝大会》与南大的故事!.百家号.2023-03-14

大学校园里藏国宝!一起走进南京大学的“ 国宝档案”.扬子晚报.2023-03-14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