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涧村 :山西晋中市平遥县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15:41

北依涧村,古称泉山、北缨涧,地处平遥县城东十五公里的半丘陵区,现有300余户,1300余人,拥有耕地5000余亩。气候温差较大,自然资源非常适宜、经济林果业的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全村种植梨、苹果、杏、桃、核桃、红枣等果树4000余亩,年产果量达1000万斤以上,尤其纯天然、无公害、量多而质优的酥梨、红富士苹果,闻名遐迩,畅销全国。

自然地理

林果业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为全县素有盛名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生产基地。

本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果林环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村容整洁,可谓风水佳而气脉壮,历史久而人文厚,风光秀而环境幽,建筑古而民风淳,生态美而空气鲜,交通畅而来往便。这里有河、有沟、有塘、有水、有林、有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资源,是一处风景悠人的世外桃源,更是不可多得的踏春观光旅游胜地,为晋中市乃至华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村落。全村80岁以上老人近百名,90岁以上老人18名,还有百岁老人3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之一。

历史文化

本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7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古年代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河谷两侧崖壁上至今还留有原始部落人住过的洞穴遗址;村东缨青龙涧河畔古称古壁,尚有仰韶文化遗址,至今未经发掘。村内现存有以保护完好的具有元代建筑风格的永福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七处宗教文化建筑;以郝家当铺院为代表的晋商文化建筑;以郡马院、郝家大院等为代表的古民居建筑群;这些皆古色古香、古风古韵以及浓厚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乡风民俗构成了原汁原味、传承久远的民俗文化。这些集寺、观、庙、庵为一村,汇儒、释、道教为一体的部局格局古村落在全国实属罕见。

300多年前,此村叫柏泉山,因为村里有一株直径五六个人合抱不拢的老柏树并有几处泉水而得名。到了清康熙10年,由于村子的东南有条名为瀴涧河的河流,改叫成了北涧。而瀴涧河南面的村子就叫成了南瀴涧。又后来,人们觉得村子前临平遥城,后依瀴涧河,就又改叫了北依涧。祖祖辈辈的依涧人把村子建成了远近闻名、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地方。仅从村里遗存的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寺、观、庙、庵、堂、阁、楼、壁、台、寨、塔、堡就可看出当年这里的繁华。村中央那年代久远的观音堂建于唐朝,而被县里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永福寺建于隋朝。其他有宋代的关帝庙二郎神庙、小祠寺、后堡寨、真武殿,明清时代的日台、月台、三官庙、尼姑庵、五道庙、大照壁、风水塔、石牌楼等等,像这样一个集寺观庵于一处、儒释道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落村,在全省也属罕见。

历史古迹

永福寺

在1982年被平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院,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西天古佛殿,东西配殿有观音殿,地藏殿,殿宇巍峨而庄严,肃穆而壮观。整个庙宇从山上往下看,酷似一个龟形,龟与贵同音,加之寺院门口的两棵硕大的树,两意相合,即为求贵。因此,古往今来,到此求富贵者摩肩接踵,香火很旺。2008年,县文物局和古建队出资60多万元对永福寺进行了翻修,基本上恢复了过去的模样。

与永福寺隔沟相望的后堡寨

相传这里是冷兵器时代北依涧村躲避兵匪的所在。遇有兵灾匪患,全村百姓便躲到这易守难攻的寨子里,寨子四周皆为百十米深的沟壑,寨子周围夯有一丈多高的寨墙,底下密布地道,如张壁古堡地道模样。寨子里不但有石碾石磨供碾磨粮食,还有一眼水井供人们生活饮用。后堡寨大寨套着小寨,寨中还有真武大殿,只可惜,这一切已经仅存下遗迹了。

星罗棋布的庙堂

更有那保存较好的古代民居在向造访者昭示着昔日的辉煌。坐落于后大街的郝家大院,总共占去了后大街的五分之四。门庭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宅院气宇轩昂,面貌非凡。院落连着院落,门户牵着门户,颇有乔家大院与常家庄园气象。除此之外,北依涧的县令院、财主院、李氏郡马府第、古代当铺等建筑也都保存尚好。传说几百年前北依涧出了个品学兼优的秀才,其才学被王爷看中,招为郡马。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