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 :福建省福州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3-09-25 16:47

华林寺,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高15.5米,建筑面积574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是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筑瑰宝”。其建筑工艺、样式影响到日本建筑中的“大佛样”,是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宋代名臣李纲、张浚等曾寓游于此。

寺庙历史

北宋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吴越国王钱皇后割据时,福州市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开始建设华林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获赐额匾“华林寺”。

1953年秋,福建省文物工作者在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华林寺大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因“破四旧”运动,殿内佛像被尽数推倒,须弥座夷为平地,大殿被占用。1979年,福州市重建文管会后,将华林寺大殿的保护工作列为首要任务。1982年,华林寺大殿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991年,由国家文物局专家李竹君工程师主持了对华林寺的修砌。2023年3月16日起,华林寺进入闭馆整修期,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放。

基本简介

寺庙大殿

华林寺大殿虽仅是一座三开间的佛教建筑,但中间的当心间宽度却达6.5米,超过了七开间的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和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元时期,南方殿堂加大心间尺度,其目的是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间。宋以后,南方殿堂当心间尺度普遍增大,其尺度甚至超过唐宋北方大型殿堂的心间尺度。华林寺便是这个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华林寺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用材硕大。三开间殿堂用“材”与九开间用“材”等量齐观,比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还要大,早期建筑特征十分显著,这也是同时代罕见的断面比例。大殿足材高度0.45米,为全国最大。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体现出构件古朴硕大、做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在空间设计、造型、工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在建筑物的柱子与屋顶之间形成过渡,这样就能够支撑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审美上达到协调统一。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只有较大规模的宗教或宫殿建筑物才有斗拱的设置,普通民居则不得使用。华林寺大殿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斗拱总高为檐高的3/4,体量大,多用驼峰而少用蜀柱。斗拱和梁架浑然一体,架构简练严谨却又气势古朴雄浑。

华林寺大殿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迄今保存完好。华林寺大殿的大柱全为梭形柱,柱子上下卷杀,即柱子形状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径小,中间直径大,在梭柱上面装饰有肥硕的月梁,呈圆形断面,与北方近似方形的断面完全不同。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北方汉至南北朝时期喜欢用这种梭形柱,隋朝以后渐少。五代十国起梭形柱的实际应用主要在南方,福建省宋构建筑用梭形柱很普遍。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形制也是从粗到细变化的,以华林寺平柱高4.57米、柱底直径0.6米计算,柱径与柱高比为1∶7.61,显得粗壮古朴,大殿早期建筑特征显著。梭形柱成为沿袭古制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地方特征,在于梭形柱的柱头上方装有巨大的乳斗,乳斗底部做成皿板形。华林寺大殿就是这一系列特征的活化石,使得建筑的视觉效果更加古朴、典雅。

华林寺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具有显著的福建地方特征,如粗壮梭形柱的上下卷杀做法、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硕大枦斗、层层叠斗、插拱皿斗、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柱头枋、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等,构成了福建地方建筑形制独特、拙壮直率、古风犹存的特点。大殿中间的平梁也值得一提,其梁上不用叉手而是用并列3只方斗支起的翼形驼峰承托脊檩,这是很独特的做法,如行云流水,曲线奔放。规格不等的云状驼峰,在国内已知的实例中,是非常罕见的。

主要价值

华林寺大殿,作为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筑瑰宝”,是长江以南木构建筑的“活化石”,堪称五代十国、宋建筑的“实物图书馆”,也是溯福州市古建筑历史之源、觅福州古建筑历史之脉的实物见证,其建筑工艺、样式还影响到日本建筑中的“大佛样”,是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史料记载

有关华林寺来源的记载最早见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郝玉麟修《广东通志》:

华林寺,在城西南一里,梁普通七年达摩从西竺国泛重溟三周寒暑至此始建。国朝顺治十一年宗符禅师重修,环植树木成丛林。后来的《广东通志》关于华林寺的记录大多引用自此,直到如今所说的华林寺的历史始自达摩的源头也是这里。

在华林寺最早的可见文献——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立的《华林寺开山碑记》中,并没有提到达摩在登岸之地建庵寺,只说明了华林寺旧称西来庵,明崇祯年初这里就有小庵寺,或许就是前身的“西来庵”。直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临济宗三十二世宗符禅师到西来初地重建道场,才是如今的华林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