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鼠尾草 :唇形科鼠尾草亚属下的种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3

华鼠尾草(学名:Salvia chinensis Benth.)又名石见穿,一年生草本,高20-70cm。根多分枝,直根不明显,黄褐色。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或基部倾斜,四棱形。

山东省江苏省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省,湖北,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四川省;生于山坡或平地的林荫处或草丛中,海拔120-500米。

记载

华鼠尾草(中国植物学杂志,第三卷)石见穿(本草纲目拾遗),石见穿、石打穿、紫参、月下红(江苏),紫参、午时花(江西),活血草(四川江津),野沙参(广西南宁)

形态特征

整体

一年生草本类植物;根略肥厚,多分枝,紫褐色

茎叶

茎直立或基部倾卧,高20-60厘米,单一或分枝,钝四棱形,具槽,被短柔毛或长柔毛。

叶全为单叶或下部具3小叶的复叶,叶柄长0.1-7厘米,疏被长柔毛,叶片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有圆齿或钝锯齿,两面除叶脉被短柔毛外余部近无毛,单叶叶片长1.3-7厘米,宽0.8-4.5厘米,复叶时顶生小叶片较大,长2.5-7.5厘米,小叶柄长0.5-1.7厘米,侧生小叶较小,长1.5-3.9厘米,宽0.7-2.5厘米,有极短的小叶柄。

花果

轮伞花序6花,在下部的疏离,上部较密集,组成长5-24厘米顶生的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披针形,长2-8毫米,宽0.8-2.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在边缘及脉上被短柔毛,比花梗稍长;花梗长1.5-2毫米,与花序轴被短柔毛。

花萼钟形,长4.5-6毫米,紫色,外面沿脉上被长柔毛,内面喉部密被长硬毛环,萼筒长4-4.5毫米,萼檐二唇形,上唇近半圆形,长1.5毫米,宽3毫米,全缘,先端有3个聚合的短尖头,3脉,两边侧脉有狭翅,下唇略长于上唇,长约2毫米,宽3毫米,半裂成2齿,齿长三角形,先端渐尖。

花冠蓝紫或紫色,长约1厘米,伸出花萼,外被短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1.8-2.5毫米有斜向的不完全疏柔毛毛环,冠筒长约6.5毫米,基部宽不及1毫米,向上渐宽大,至喉 部宽达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长3.5毫米,宽3.3毫米,平展,先端微凹,下唇长约5毫米,宽7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向下弯,长约4毫米,宽约7毫米,顶端微凹,边缘具小圆齿,基部收缩,侧裂片半圆形,直立,宽1.25毫米。

能育雄蕊2,近外伸,花丝短,长1.75毫米,药隔长约4.5毫米,关节处有毛,上臂长约3.5毫米,具药室,下臂瘦小,无药室,分离。花柱长1.1厘米,稍外伸,先端不相等2裂,前裂片较长。花盘前方略膨大。

小坚果椭圆状卵圆形,长约1.5毫米,直径0.8毫米,褐色,光滑。

花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平地的林荫处或草丛中,海拔120-500米。

喜温暖或凉爽的气候,北方可在暖季栽培。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江苏省一带用于治肝炎,面神经麻痹,乳腺炎,,痛经及骨痛等症,四川江津用根泡酒内服,可调经活血,广西壮族自治区用于去风湿及疮。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药;清热利湿;散结消肿。主月经失调;痛经;经闭;崩漏,便血;湿热黄疸;热毒血痢;淋痛;带下;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痛;;疮肿;乳痈;带状疱疹麻风病;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纲目》:主骨痛,大风,痈肿。

《苏州本产药材》:治噎膈痰饮气喘。

《江苏药材志》:治瘰疬。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慢性肝炎

紫参2两,或加糯米稻草1两,水煎两次,煎液合并加红糖半两,两次分服(儿童减半)。治疗205例,治愈150例,进步33例,无效22例。其中急性169例,治愈126例,平均治愈日数36天;慢性36例,治愈24例。

②治疗赤白带下

取石打穿2两,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7天。治疗800多例,有效率80%。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茎方柱形,长20-70cm,直径1-4mm,单一或分枝;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有白色长柔毛,以茎的上部及节处为多;质脆,易折断,折断面椭部白色或褐黄色。叶多卷曲,破碎,有时复叶脱落,仅见单叶,两面被白色柔毛,下面及叶脉上较明显,轮伞花序多轮,集成假总状,花冠二唇形,蓝紫色,多已脱落,宿萼筒外面脉上有毛,筒内喉部有长柔毛。小坚果椭圆形,褐色。气微,味微苦、涩。以叶多、色绿、带花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外被角质层,有气孔及毛茸。栅栏组织1-2列细胞,海绵组织4-5列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表皮内方均有厚角组织,维管束上下两侧可见纤维。

茎横切面:呈四棱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可见毛茸。皮层外侧在四角棱处有4-6列厚角细胞;内皮层清晰。维管束外韧型,角隅处发达,韧皮部外侧有纤维2-4列,木质部连成环。髓部大。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呈连珠状增厚,具角质纹理;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30-45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单细胞,直径18-23μm,柄短,单细胞;非腺毛多存在于叶脉处,1-11细胞,长72-1620μm,壁厚,具疣状突起,有时细胞缢缩;气孔直轴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毛少,无气孔。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50%乙醇10ml,水浴温浸1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0.2%三试剂,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溶液显红紫色。(检查氨基酸)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水浴加热5-10min,滤过,取滤液2ml于蒸发皿中,蒸干,冷后加1%三氯化铁冰乙酸试剂1ml溶解,移至干燥小试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面交界处呈现棕红色环,上层现绿色至蓝绿色。(检查甾醇类

化学成份

全草含异丹参酚酸(isosalvianolic acid)C,丹参酚酸(salvianolic acid)B、D,紫草酚酸(lithosperm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3,4-二羟基苯甲醛(protocater-chualdehyde),R-(+)-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R-(+)-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此外还含植物固醇,三成分,氨基酸。

根含水苏糖(stachyose)。

栽培技术

栽培

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土质深厚壤土为佳,有利生长。种子直播,每穴3-5粒,发芽一周后或获株高达5-10cm时须疏苗。间距20-30cm。成株后可再次疏剪,增加距离,生长的较旺盛。不同品种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强度不尽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确认及了解。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或插繁殖。

①种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种。播种前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待温度下降到30℃时,用清水冲洗几遍后,放于25~30℃恒温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撒尔维亚种子小,宜浅播。播后要覆盖薄土,并要经常洒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选枝顶端不太嫩的顶梢,长5~8厘米,在茎节下位剪断,摘去基部2~3片叶,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后浇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20~30天发出新根后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

定植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干旱时应适当灌溉,雨后必须及时排水。生长季节根据情况追肥2~3次,每次每亩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长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获后、冬冻前灌水后即培20厘米高的土,翌春终霜后扒开土浇水,使萌芽生长。华南地区不需覆盖也可安全越冬。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