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优7954 :禾本科稻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2

协优7954系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由不育系协青早A与恢复系浙恢7954配组而成。该组合于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产量表现

该品种属型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51.2天,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中稻种植平均141.1天,均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蘖力较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对白背飞虱和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优于对照汕优63。1998年参加浙江省“8812”后备材料大区对比试验,平均亩产533.6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10号增11.1%,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水稻区试,平均亩产544.0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达极显著水平;2000年继续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试,平均亩产590.6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9.63%,达极显著水平,同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9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2000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35.4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2%,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000年金华县1000亩示范方,经验收平均亩产527.6公斤,比协优46增产22.1%,1.8亩高产田亩产达704.4公斤;安徽湾沚区六郎团湾示范片320亩,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1.5亩高产田亩产达733.3公斤;2001年参加国家区试(中籼迟熟高产组),平均亩产586.39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达极显著水平;2002年继续参加国家区试(中籼迟熟高产组),平均亩产649.3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达极显著水平,同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中籼迟熟高产组),平均亩产576.7kg,居参试组合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1%。

米质表现

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3.6%、精米率74.6%、整精米率47.6%、粒长6.7mm、长宽比2.6、垩白度17.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胶稠度65mm、直链淀粉含量26.0%,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胶稠度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长宽比、透明度二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适宜区域

协优7954适宜在四川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安徽、浙江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汉中市河南省信阳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协优7954具有集高产、稳产、适应性强于一体的特点,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经一年试种两年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88.0万亩,每亩按区试(生产试验)中最低增产稻谷46.32公斤计,共计增产稻谷1.33亿公斤,每公斤稻谷1.0元计,增创经济效益1.33亿元。2002年以前,协优7954主要在浙江省、安徽、江西省等5省试种推广;2003年该组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推广区域增加,达13个省市,在这些省市试种示范中,表现突出的丰产性和良好的综合性状。推广应用潜力巨大。2003年初步统计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据2003年生产种子数量300万公斤,预计2004年可推广450万亩以上。随着该组合在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6×26厘米,每亩插足6~8万株基本苗;3、促控结合管好肥水:协优7954属大穗大粒型,较耐肥,一般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力争足肥早发,剑叶抽出前适施穗肥保大穗;氮磷钾比例为1:0.5:0.8;在水浆管理上,总的原则是浅灌勤灌,干干湿湿。要求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2003年国家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粤优938,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51.2天,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中稻种植平均141.1天,均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蘖力较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8.9%,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长宽比2.7,垩白米率69.5%,垩白度14.5%,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极显著);2001年分别参加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上游平均亩产64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78%(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5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7%(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上游平均亩产54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19%,中下游平均亩产60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6×26厘米,每亩插足6~8万株基本苗;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蒸煮品质和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四川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安徽、浙江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汉中市河南省信阳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01年浙江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233号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用协青早A/浙恢7954作亲本,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晚籼全生育期141天、连晚全生育期132天,耐肥抗倒;抗性鉴定,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感细条病、褐飞虱和白背稻虱;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等4项指标达部颁食用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等4项达二级米标准。

产量表现:1999-2000年浙江省单季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9.47%;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9千克,比汕优63增产11.0%。2000年连作晚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4千克,比汕优10号增产12.2%。

栽培技术要点:(1)单晚秧龄25天,连晚播种期秧龄35~40天。(2)亩栽1.5万丛,落田苗6万。(3)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重视磷、钾肥配合。(4)浅灌勤灌促早发,适时搁田,成熟后期不能断水过早。(5)做好种子处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浙江省作单季稻或连作晚稻种植。

新品种权公告号:CNA000768G

申请日:2003/11/18

申请号:20030454.2

申请公告日:2004/3/1

申请公告号:CNA001140E

授权日:2006/5/1

品种权号:CNA20030454.2

授权公告日:2006/5/1

授权公告号:亚洲新闻台000768G

培育人:李春寿;董世钧;阮关海;李关土

品种权(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本申请品种是以不育系协青早A为母本,以自选大穗型恢复系浙恢795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其中,浙恢7954是以ZR9516与M105杂交后经多代选择育成;ZR9516是以培矮64S与特青3号杂交后经多代系统育成,M105是以密阳46与轮回422杂交后经连续11代选择育成。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