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蜥属 :双足蜥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1:11

双足蜥属(拉丁学名: Dibamus),属于爬行纲有鳞目双足蜥科,是一类没有四肢的爬行动物。我国有2种:白尾双足蜥分布于我国南部及越南香港双足蜥为我国香港特有种。

形态特征

体形细长,外观类似蚯蚓。本属目前确认有24种。全长120~222mm,径粗3.2~5mm,尾长占头体长的42%~48%。头部鳞片少,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尾短而末端钝圆。

分布范围

本属已知11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及许多岛屿。

下级分类

白尾双足蜥

中文名: 白尾双足蜥

俗名别名:

英文名: Bourrets dibame

拉丁学名: Dibamus bourreti

地理分布: 我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与湖南省(宜章县江永县)。国外分布于越南

濒危状态: 繁殖方式卵生,产卵于腐殖质层中。

食性: 以昆虫为主食。

形态特征

全长120~222mm,径粗3.2~5mm,尾长占头体长的42%~48%。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0~24枚,尾下鳞82~99枚,尾断后再生者尾较短而尾下鳞数亦较少。没有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位于浅凹内,后肢长2~3mm,占头体长的2%左右。通身紫褐色,腹面稍浅,尾末端白色,其长度变异甚大。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上唇鳞4枚,第一枚下唇鳞后缘与2枚小鳞相切。生活于海拔450~900 m亚热带阔叶林中,多见于朽木或石下,有时也到地面。白色尾部有吸引敌害注意力的作用,当地栖鸟类翻动石块觅食时,双足蜥立即将白尾竖起摇动,以引起捕食者注意而去啄食,双足蜥则将尾自截而逃遁。食性及繁殖习性不详。

习性

生活于海拔450~900 m亚热带阔叶林中,多见于朽木或石下,有时也到地面。

鲍氏双足蜥

中文名: 香港双足蜥

俗名别名: 香港双足蜥

英文名: Hongkong blind skink

拉丁学名: Dibamus bogadeki

地理分布: 香港喜灵洲岛、周公岛和石鼓洲岛

濒危状态: “三有”名录

繁殖方式: 可能为卵胎生

食性: 肉食性,以昆虫等为食。

形态特征

头体长177 mm,径粗6 mm,再生尾长40 mm。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3枚,再生尾尾下鳞51枚,无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后肢长4.7 mm,占头体长的2.6%。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与白尾双足蜥很相近,二者的区别是本种的鼻鳞沟不完整,体形较大,荐前脊椎数较多(136,白尾双足蜥为115-129)。生活时淡紫色或淡紫灰色,不规则地散以深、浅斑点;尾灰白色,头部亦略有灰白色斑点。

习性

栖息于岛屿上的泥土中。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