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 :打击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武器

更新时间:2023-08-15 18:22

反坦克炮(防坦克炮、战防炮,Antitank Gun)是反坦克武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执行各种火力突击和支援等任务。

1916年,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出现,还没有专门对付坦克的反坦克炮。各国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法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坦克,特别是现代主战坦克的火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种急于用大口径火炮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的需求减弱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反坦克武器的多样化,许多西方国家放弃了反坦克炮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自行反坦克炮成本低,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又重新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像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能力,在某些国家被称为“歼击坦克”。

反坦克炮发展较为缓慢,种类不多。按炮膛结构不同,分为滑膛枪式和线膛式;按机动方式不同,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牵引式反坦克炮由炮架、炮管、弹药等组成。自行式使用坦克、装甲输送车或自行炮专用的底盘,装有旋转或固定炮塔,根据行走方式又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反坦克炮大多属加农炮无后坐力炮类型,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反坦克炮与坦克炮使用的弹药基本是相通的,主要弹种有动能弹、化学能弹和榴弹、动能弹。反坦克炮发展较为缓慢,种类不多。按炮膛结构不同,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机动方式不同,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1916年,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出现时,还没有专门对付坦克的反坦克炮。当时,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震动,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

研制历程

反坦克炮的发展大体是依据口径来的。20世纪20年代,瑞士制成20毫米反坦克炮; 20世纪30年代德国苏联研制出37毫米和45毫米反坦克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出现了57、88、90、100毫米反坦克炮;20世纪60年代苏联制成了T-12型100毫米反坦克炮;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研制出105毫米反坦克炮,成为主打口径反坦克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坦克,德军用来对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战炮

法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特点是身管较长,炮膛压力较大,其实心的穿甲弹炮口动能较大,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为6~18 mm,该反坦克炮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德国等很快研制出了反坦克炮。当时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8毫米,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钨芯穿甲弹可以穿透坦克装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反坦克炮发展的黄金时期,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 mm。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 mm加大至57~100 mm,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穿甲、破甲威力更大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

英国QF 17磅炮是英式现代化高性能坦克炮的原点,QF17磅坦克炮的全称为Ordnance Quick-Firing 17-pounder(简写为17-pdr),意为17磅速射武器,口径76.2毫米(3英寸),在制式的6磅反坦克炮服役前,英国人预测QF6磅炮很快就会无法击穿德国坦克日益加厚的装甲。1940年末,英国就开始设计替换6磅炮的反坦克火炮,并在1941年年底大体完成了新火炮的设计工作,次年春天建成该炮的生产线。恰逢六号重型坦克坦克在北非出现,英国人调集100门原型17磅反坦克炮送往北非以应对这一新的威胁。

1941年德国研制了一种28 mm锥膛反坦克炮,发射变口径的钨芯穿甲弹,初速为1402 m/s,穿甲能力强。由于坦克的装甲不断加厚,反坦克炮的口径也迅速增大,配用钢芯和钨芯两种穿甲弹的德国75 mm反坦克炮和美国的76 mm反坦克炮被广泛使用。1943年德国装备了威力惊人的88 mm反坦克炮,因为初速高、射程远,该炮是德军当时唯一能击毁苏联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炮。

1942年10月,英国陆军总参谋部就开始寻找17磅反坦克炮的继任者,基本的要求是新的火炮应当比QF 17磅炮要高效25%。根据项目总负责人的建议,3.7英寸(94毫米)口径的30磅炮可能是有研究价值的,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实战标准的口径,并且有更大的改进余地。在1944年6月的射击试验之后,37磅重的弹头被降低到32磅重,因此当这门炮被最终接受时,称为QF 32磅炮,口径为94毫米。

1944年,苏联制造了100 mm反坦克炮,它能在450 m距离上击穿200 mm厚的装甲,是此时期口径最大的反坦克炮。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像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了几代坦克,特别是现代主战坦克的火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种急于用大口径火炮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的需求减弱了。除了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少量研制、装备了一些自行反坦克炮以外,多数国家没有大规模发展自行反坦克炮。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各国不约而同地大力发展射程较远、命中精度较高、破甲效果较好的自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研制成功了57、85、100、105、120毫米等多个系列的反坦克炮。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反坦克武器的多样化,特别是反坦克导弹的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国家放弃了反坦克炮的发展,从编制中取消了牵引式反坦克炮。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安装在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又重新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像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能力,因而在某些国家它又被称为“歼击坦克”。其火炮口径与坦克相近,装甲厚度和总重量比现代主战坦克小,炮塔可旋转,较轻巧灵活。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世界军事战略重点的转移,局部战争的不断发生,一些国家开始将105 mm坦克炮改造为反坦克炮。较典型的为自行反坦克炮,是俄罗斯的2S25“章鱼-SD”坦克歼击车、意大利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等车辆。

当代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军队机械化、合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始装备直瞄火炮并具有一定反坦克作战能力的轮装突击炮。其中包括02式轮式突击炮以及09式轮式突击炮等,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反坦克作战能力。

随着电磁发射技术的应用。对于陆军而言,电磁炮可充任自行火炮使用。有研究报告指出,若用超电磁炮穿甲弹的速度提高到3 km/s,则坦克的防御和进攻能力将提高4倍,因此可把电磁炮装备主战坦克以及作为反坦克炮。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陆军与卡曼航空航天公司曾签订了安装在坦克上的自容式线圈炮的合同。

技术特点

整体设计

牵引式反坦克炮

牵引式反坦克炮由炮架、炮管、弹药等组成。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坐力炮类型。

自行反坦克炮

早期,自行反坦克炮的火炮装于坦克歼击车,这门主炮也是坦克歼击车最重要的存在目的,除此之外的所有指标都是次要的。外形上,坦克歼击车基本都不会使用炮塔。因为狭窄脆弱、结构复杂的炮塔是坦克安装强力火炮大的限制。而力求强悍火力的坦克歼击车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舍弃炮塔。自行反坦克炮的综合性能远远逊色于坦克。自行反坦克炮外形像坦克,区别之处是装甲防护和火控/炮控系统不如主战坦克,通常采取停车射击。为了提高首发命中率和夜间战斗能力,现代反坦克炮配有激光测距仪、电子计算机和微光夜视或红外热成像仪,但综合战斗能力无法与现代主战坦克相比。由于它价位低,战术使用的特点与坦克不同,故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外观

牵引式反坦克炮

牵引式反坦克炮由炮架、炮管、弹药等组成,是一门火炮造型。传统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要击毁坦克,往往会被布设在敌方坦克群进攻线路的侧面。这是因为坦克的侧甲往往较为薄弱,是坦克的软肋。

自行反坦克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装载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基本上是利用现有中型或重型坦克的底盘,在上面加装长身管、大威力火炮制造而成。和自行坦克炮的敞开式战斗室不同,坦克歼击车采用封闭式战斗室。从作用上讲,自行反坦克炮因防护能力弱,通常用来执行防御任务。坦克歼击车则可以执行一些进攻任务,其装甲厚度一般超过同级别的坦克。

火力系统

牵引式反坦克炮

牵引式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牵引车将牵引式反坦克炮拖至阵地后,炮组成员就断开火炮与车辆的电气连接,并解开牵引轴,然后解开火炮摇架锁,展开大架,将驻锄嵌入地而,再将弹药卸下后,牵引车离开阵地隐蔽起来,炮长、瞄准手和装填手负责直接操作火炮,剩下的炮手一般传递弹药 。

自行反坦克炮

自反坦克炮和坦克在外形上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有无炮塔。无炮塔的构型可以让低成本的小车体装上原本更加大型底盘才能装备的强力火炮。反坦克炮与坦克炮使用的弹药基本是相通的,主要弹种有动能弹、化学能弹和榴弹。

动力系统

牵引式反坦克炮

牵引式反坦克炮一般由牵引车等设备进行运输、拖拽。

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反坦克炮动力系统的底盘直接套用坦克底盘,有些使用装甲车为半M113装甲运兵车。按行动部分结构,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和轮履合一式自行式反坦克炮。

分类

反坦克炮发展较为缓慢,种类不多。按炮膛结构不同,分为滑膛枪式和线膛式;按机动方式不同,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

自行式使用坦克、装甲输送车或自行炮专用的底盘,装有旋转或固定炮塔,根据行走方式又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在牵引式反坦克炮中,有的配有辅助推进装置,以便于进入和撤出阵地。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大都装备低后坐力炮,便于空运,具有良好的机动性。按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自行式反坦克炮。

成本控制

现代反坦克炮大多由坦克炮改装而成。从运载型式来看,到目前为止各国主要发展了两种反坦克炮,即自行反坦克炮和牵引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的运用比较普遍,它具有与主战坦克同等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价格比坦克便宜,质量也比坦克轻,可为机动和快速反应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反坦克火力。

反坦克炮设计倾向于直接将火炮安装在车体上,由于舍弃了炮塔,同等火力的反坦克炮的成本比坦克更加低廉(举例来说,炮塔座圈中的精密轴承是加工难度很高、报废率也很高的高成本零件):以无炮塔的德军三号突击炮为例,其造价约为82500帝国马克。而与三号突击炮火力相近,但拥有炮塔的四号坦克造价则高达103000帝国马克。

服役情况

服役动态

法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特点是身管较长,炮膛压力较大,其实心的穿甲弹炮口动能较大,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为6~18 mm,该反坦克炮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装备反坦克炮的美国坦克歼击部队的第一次作战是在北非突尼斯。1942年,美国军队在北非突尼斯登陆M3坦克歼击车,作为美国反坦克部队早期的主要机动武器参加了战斗。第一批M3于1941年11月定型并装备驻菲律宾的美军部队。

1991年,24吨的B-1“半人马座”(8×8)坦克歼击车推出。由依维柯 / 菲亚特汽车公司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联合研制,采用 8×8 底盘,动力舱前置,炮塔的位置相对靠后,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其右侧为动力传动装置,有驾驶员、车长、炮手和装填手四名乘员。

2004年,中国研制开发了105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它一亮相就受到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关注。

2006年,美国陆军收到142辆移动火炮系统(MGS)装甲车中的首辆。这款轮式装甲车的特殊炮塔配有105毫米口径火炮,以及两挺机关枪(口径分别为7.62毫米和12.7毫米)。

2018年12月,俄罗斯宣布对型号为"章鱼- SDM1"的水陆两栖、可载人空降的履带式反坦克战车展开为期1年的测试。

2020年,印度陆军为高原山地地区应急作战的需要,向俄罗斯求购一批2S25“章鱼”SDM1型125毫米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作为轻型坦克使用。

实战运用

克赤会战

1942年4月 ,德国Pak40牵引式反坦克炮首次投入了实战 ,参加了第二次克赤会战 ,以及五月份的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 。能够击穿苏联Kv一1和T一34坦克的装甲。

意大利战役

1943年初,包括炮架在内的QF 17磅炮设计完成并开始生产。同年2月,完全体17磅炮首次在意大利战役中出现,17磅反坦克炮使用了两种类型的反坦克弹药。

突尼斯埃尔格塔战役

1943年3月23日,在突尼斯埃尔格塔战役中,美国军队第899歼击坦克营的M10坦克歼击车配合第601营的M3半履带自行反坦克炮迎击德军第10装甲师50辆坦克。美军以损失20辆M3和7辆M10的代价击毁德军30辆坦克。同年9月14日,在意大利萨莱诺的一次滩头遭遇战中,一辆M10击毁了5辆四号中型坦克。1944年7月10日,在伊斯尼战斗中,美军第899歼击坦克营对决德国的装甲教导师,M10在战斗中取得了击毁12辆“黑豹”坦克、1辆四号坦克和1辆三号突击炮的战果。

冲绳岛战役

1945年冲绳岛战役期间,美国军队第二十七师进攻方向的东端正对嘉数岭,派出30辆坦克、自行火炮(进攻高地的左侧)以及第105步兵团的一营(进攻右侧),呈掎角之势,向嘉数岭发起进攻,结果被日军用反坦克炮、机关枪迫击炮地雷、炸药包击退。许多坦克在嘉数村村内及周围被日军摧毁,进攻结束时,只有8辆坦克全身而退。19日那天对嘉数岭的攻击,是冲绳岛战役期间美军装甲部队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斗。

相关型号

牵引式反坦克炮

1939年9月,德军研制出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一经问世便问鼎世界,它在500米距离上对装甲的穿透力达到29毫米,对付周边国家的轻型坦克如同砍瓜切菜,且战斗全重不足400公斤,人力即可拖动,非常灵活。后来,德国的Pak 36出口到多个国家,其总产量高达二万门,中国也曾经进口Pak 36,用于打击日军的薄皮坦克。

德军Pak40型反坦克炮的初速、射速和穿甲能力都远远超过了75毫米Pak97/38反坦克炮 ,后者击毁一辆坦克所需 消耗的弹 药数是前者的两倍,陆军总司令部早在1942年5月16日便将该炮列入了现阶段重型武器名录 ,并指出了该炮的重要意义 ,但数量上的不足迫使德国只能根据 战术需要进行分配 ,被迫搁置原先的装备计划 。

自行反坦克炮

M10坦克歼击车,是美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的坦克歼击车。当时的美军部队一般都称它“TDS” (美军当时以TDS一词来称呼所有坦克歼击车)。

M10坦克歼击车机战斗全重为30吨,乘员5人(驾驶员、无线电操作员兼副驾驶.车长、炮手和装填手),车长6.83米,车宽3.5米,车高2.9米,采用M7型76.2毫米火炮,弹药基数54发,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坦克和坚固工事。

二战时期,德国猎虎坦克歼击车1944年7月开始生产。到战争结束时,德军只生产和装备了大约70辆。

128毫米口径Pak 44 L/55反坦克炮是“猎虎"的主要武器,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类武器中威力最强的一型。装甲防护使“猎虎”的重量达到70吨。车体前部装甲最厚处为250毫米。过高的车重、高的油耗和孱弱的动力限制了它在战场上的发挥。

1990年,中国批准“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随后不久,该型自行火炮装备装甲机械化部队,有效地提高了陆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并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装备先进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国家之一;1999年10月,该车参加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五十周年阅兵,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自行火炮发展的最新成就。

俄罗斯“章鱼-SDM1”轻型两栖坦克在火力上并不逊色于T-80主战坦克、T-90型坦克,在陆地和水中的机动性达到了BMD-4M伞兵战车的水平。设计理念指向具备战略投送能力和全域机动能力,可为空降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轻型战车。该车具有火力强、机动性高等特点,但为满足空投需求,其战斗全重较轻,装甲较薄弱。

“章鱼”SDM1坦克歼击车采用双人炮塔,主要武器是一门125毫米2A75型滑膛炮,俯仰角分别为-5°至+15°,当火炮转向车尾时,俯仰角变为-3°至+17°。俯仰角对实施防御作战的坦克歼击车来说很重要,可确保在隐蔽地形条件下,战车暴露面积最小。2A75型滑膛炮能够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破片杀伤高爆弹激光制导炮弹,其中激光制导炮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主战坦克。全车共携带40枚弹药,其中22枚安装在自动装弹机上,确保射速达6发/分至8发/分。此外,炮塔上还有一挺7.62毫米机关枪,备弹2000发。炮塔上方有一座新型遥控武器系统,可加装12.7毫米重机枪,增强该车在城市作战中的火力灵活性。

中国105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系统是一门105毫米坦克炮,由高性能的坦克炮改进设计而成,具有较高的命中精度。为火炮配备的先进的跟踪制导火控系统具有自动跟踪、稳像、简易、应急、辅助瞄准、炮射导弹等多种、多级别射击工况,可以在行进间对固定和活动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射击.同时具备炮长观察、搜索战场、超越调炮等功能,缩短了航空武器系统的火力反应时间和操瞄速度。火炮射速达6-8发/分,高低射界为一4.5度~+18度,方向射界360度。该炮行军战斗转换时间短,具有很高的火力机动性和反应速度。105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具有与105毫米坦克炮相同的反装甲能力,而炮射导弹的运用,增加了对装甲目标的打击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对装甲目标的射击命中率。

半人马座II坦克歼击车采用全电驱动的升级型“希特菲克特”120炮塔,主炮是45倍口径的高膛压120毫米火炮,可发射所有的最新一代120毫米北约炮弹,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炮长配有激光测距仪和第三代热摄像机,车长配有具有情报、监视、目标捕获(ISTAR)功能的升级型全景昼/夜瞄准镜。主炮左侧安装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两侧均安装有一排4具81毫米电动烟幕榴弹发射器。另外还可安装HITROLE轻型遥控炮塔,炮塔上安装有1挺12.7毫米重机关枪,也可安装7.62毫米机枪或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从而使装填手能够在有防护的位置执行战场监视任务。

总体评价

反坦克炮是在坦克的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是反坦克武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执行各种火力突击和支援等任务。(《火炮概论》 评)

从作用上讲,自行反坦克炮因防护能力弱,通常用来执行防御任务。(《解放军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