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1:14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创建的精密机械仪器本科专业,之后经历了由机械一系、精密仪器系、仪器仪表学院到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变迁和由获批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部重点学科、安徽省重点学科的学科发展过程,成为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含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以及相应的三个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现有两个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

学院拥有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代精度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测量实验室、211工程重点建设研究室等研究基地,设有中心实验室、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实践基地,其中的测控中心实验室被列为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曾多次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一等奖和安徽省的特等奖,连续多年多次获得“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和安徽赛区一等奖。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左右,考研录取率为30%左右。

历史沿革

1959年创立精密机械仪器专业,隶属于机械系。

1975年成立了以精密仪器学科为主的机械一系。

1981年成立了以精密仪器专业为主体的精密机械系。

1984年系更名为精密仪器系。

1987年系增设“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1997年精密仪器、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归并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2002年成立仪器仪表学院,并增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5年院更名为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系,现有教师及管理人员6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7人(其中教授13人,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台湾大学范光照教授担任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奥克兰大学杨连祥教授担任我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学校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24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1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

学院现有教师5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含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6人、在读博士13人。

院系概况

院系设置

专业设置

招生工作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左右,考研录取率为30%左右。

学科体系

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含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精密仪器及机械以及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并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台湾大学范光照教授被聘为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奥克兰大学杨连祥教授被聘为我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2003年)

二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1993年)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03年)

光电信息工程(2003年)生物医疗仪器(2011年)

工程博士:先进制造领域(精密仪器方向)

学历硕士授权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1981年全国首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00年)

光电信息工程(2003年)生物医学工程(2017年,一级授权点)

工程硕士授权专业: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2年)

安徽省重点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2002年)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08年)

科研实验室:

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科技部、安徽省,2010年)

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

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9年)

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培训中心:中国仪器仪表高新技术培训中心(1990年)

中外联合实验室:超快激光精密测试与微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2017年)

人才培养

硕士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学院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得“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国内同学科高校中第六个获批该学科点的单位。学院于1999年获批设立“仪器仪表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2000年获得“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获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

导师队伍培养规模

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0人,硕士生指导教师34人,已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研究生、400余名工学硕士和近百名工程硕士。在校研究生250余名,招生规模每年80人左右。

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院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新的培养模式,把部分研究生送到国外高校、国内科研院所和著名企业进行合作培养,效果良好。学院率先在台湾地区招收博士研究生,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研究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10年来,有10余名研究生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奖学金;近三年有6名研究生获得“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十佳科技标兵”的称号;先后有近20名研究生进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和攻读博士学位。

教学教改

长期以来,学院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有很强的教学改革意识。1986年我校负责了由原机械部立项的仪器仪表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尝试;九五初期,我院又作为机械部改革试点,进行“仪器仪表学科专业改造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率先对“精密仪器”及“检测技术及仪器”两个专业进行调整合并,定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一年后,教育部进行了相同的专业调整)。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地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正是因为全院上下均有很强的教改意识,所以每次专业教学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院50%以上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主持或参加了省级教研、教改课题7项,其中省级重点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6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代精度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测量实验室、211工程重点建设研究室等研究基地,设有中心实验室、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实践基地,其中的测控中心实验室被列为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组织机构

学术学位: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科与学位委员会

学院机关:党委办公室、院行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兼职秘书

学院教学机构: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实验中心、中国仪器仪表高新技术培训中心

学院研究机构:光电工程研究所、精密工程研究所、光纤技术研究所、测试计量技术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检测技术及仪器智能化研究所、“211”工程建设研究基地、“现代测试与质量控制”省重点实验室

群众团体:院工会、院团委、院学生会、院研究生会、大学生科技与创新协会

科研成就

学院目前承担的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主要为国家部委项目。具体的研究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仪器精度理论及应用该研究方向是测控技术及仪器学科发展的基础。主要研究影响现代测试仪器及机械加工机床的误差分析与分离技术,包括研究由于热误差导致装备变形的理论与抑制技术。目前承担重大机床专项项目和若干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还与中国一汽合作研究减少热变形对汽车变速器的寿命影响。

二、坐标测量技术研究坐标测量技术体现测试仪器的发展方向。我院开展了从大到百米的宏观坐标测量到精度达纳米精度的界观尺寸研究。结合激光跟踪仪和我院研发的填补国内空白的柔性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我们可以实现百米的大尺寸测量和三米内的细节测量相结合。解决如航空、造船等大尺寸安装定位的技术难题,如图1所示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柔性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已经进行了产业化,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在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光照博士带领下,我院在纳米三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做到国内最好水平,承担了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00万元),863精仪测试仪器与装置重点项目(850万元)。

三、机器视觉AOI我院卢荣胜教授主持的机器视觉与自动光学检测方向,主要针对平板显示(FPD)、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微机电系统(MEMS)、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等精密制造与组装产业,开展三维机器视觉理论及其应用、表面瑕自动光学检测技术、显微成像光学测量技术、光学散斑应力变形与材料力学性能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与测试装置开发。近几年来该研究方向主持研究了国家863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其它若干省部级项目,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机器视觉AOI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叶片、弯管检测与反求系统我院黄山市学者李维诗研究员利用前文所述的柔性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和非接触扫描测头,实现对飞机发动机铸造叶片和飞机或汽车上弯管的高精度检测和反求建模系统。该系统可以方便测量管道的几何参数,基于叶片CAD模型通过反求可以得到叶片铸造的误差分析结果。

五、复合材料光学无损测量技术各种新型复合材料在先进制造、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杨连祥及其合作者王永红教授研究了基于激光散斑剪力干涉的复合材料的缺陷无损测量技术,可以实现缺陷的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实时全场测量,满足先进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复合材料缺陷测定与评价的需要。近年来该团队基于数字散斑相关DIC技术,研究各种工程材料(金属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全场三维应力变形检测技术,满足材料力学性能测定与评价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研究方向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若干省部级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

六、基于光学方法的通信、干涉测量和环境监测研究基于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原理,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康博士承担光纤孤子通信研究。承担了973、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目前正在创造条件争取申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资助。余有龙教授主要开展FBG布拉格光纤光栅技术研究。通过埋入光纤,该项技术可以灵敏探测航空器、大坝、桥梁、地质结构等大型尺寸的微小变形和应变,实现对关键部件的实时监控。基于TDLAS(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我院几位年轻博士正在开展工业过程监测控制、燃烧过程诊断分析、机动车尾气测量、爆炸检测、大气中痕量污染气体监测等。

建设项目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2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教技函〔2011〕74号),合肥工业大学“现代测试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名列其中,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二五”首批建设项目。

该基地依托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先后经过了两轮院士评审专家组会评和现场答辩评审并最终获批立项,项目负责人为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于连栋教授。该基地拟聘请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院长YuriChugui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PI)RyszardPryputniewicz教授为学术大师;聘请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质量和长度计量部主任RichardLeach教授、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精密工程部主任HaraldBosse教授、MichaelKrystek研究员、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Seung-WooKim教授、德国Heilbronn大学PeterOtt教授、日本群马大学YusakuFUJⅡ教授等10位外籍专家任基地国外学术骨干;国内科研骨干由12名教授组成。

\u003ciframeframeborder="0"\u003e\u003c/iframe\u003e

该引智基地将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现代测试技术与仪器精度理论的学科特色,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力争在微纳米测量技术、非正交坐标测量技术和现代光学精密测试技术等研究方向和领域取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引进世界一流的学者,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精密仪器综合研发平台,全面提升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水平,将其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与科研基地;同时,培育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强烈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造就3至5名在国际学术舞台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青年学术骨干。

实验室

测控技术中心实验室

该实验室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单一的公差实验和几何量测量实验发展成为涉及机、电、光、智能化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综合性系统实验室,为培养适应性强的优秀专门人才创造了条件,为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拥有双频激光干涉仪、美国NI公司的虚拟仪器日本尼康株式会社公司的经纬仪传感器实验台、三维激光扫描仪、爱斯佩克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百余台计算机、高精度光学平台、多种类型光学实验仪器,以及三坐标测量机、圆度仪、万能工具显微镜、一米测长机等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固定资产总额千万多元。

实验室装备了24小时监控录像和门禁系统,逐步向学生全天候开放。

2008年被列为合肥工业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测试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一、简介

学院在2003年申请高等学校安徽省“现代测试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经过评审,2004年4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并由安徽省教育厅出资,合肥工业大学配套,共同建设。实验室主要从事精密测试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和基该方法,以及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本实验室接受安徽省教育厅和合肥工业大学的领导和支持、督促和检查。在科研工作上,实行主任负责、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开展研究与学术活动,并对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

二、学术委员会组成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实验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指南、审批课题申请、检查进行情况、监督课题经费使用、评审科研成果、审议学术活动计划、评议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本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下列专家、学者组成:

中心的各项科研和论著等成果共26项,国家专利8项,其中科研成果奖励9项。各项成果已被国内外多个单位应用,其中包括三峡工程水轮机大轴加工热变形控制、信息产业部电子五所动态测量系统的动态评价与校准、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新型材料热膨胀系数测定研究、美国API公司激光跟踪干涉仪误差建模与修正、加拿大WholsenHoldings公司柔性坐标测量机误差建模与修正、台湾?N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密回转工作台回转误差建模与修正等。该中心在现代精度理论与质量工程研究的创始人费业泰教授主持下建立了一支强劲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在跟踪分析国际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精密工程的精度理论与应用技术及相关硬件与软件,建立理论与技术平台并选择实际的哈密顿系统进行实践。

中心有着较完善的实验研究设备条件,对外实行开放,为国内外科研服务。

纳米测量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合肥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台湾大学范光照教授于2001年开始主持建设。2002年8月完成了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工作。2003年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创新型高速纳米测量微型探头机理的研究”并展开研究;同年,申请获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纳米三维测量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共同承担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由范光照教授带队的教师团队以及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学生团队,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高速纳米测量微型探头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纳米三维测量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等数项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国内先进水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促进了“微纳米测量技术与仪器”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

学术资源

学院科学研究方向:

1、现代精度理论及其应用

2、光学测量及机器视觉

3、微纳系统及测量技术

4、现代测控技术及系统

5、光纤与光电子学

6、光谱学与环境检测技术

学院科学研究特色:

学院承担的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主要为国家部委项目。具体的研究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仪器精度理论及应用

该研究方向是测控技术及仪器学科发展的基础。主要研究影响现代测试仪器及机械加工机床的误差分析与分离技术,包括研究由于热误差导致装备变形的理论与抑制技术。承担重大机床专项项目和若干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还与中国一汽合作研究减少热变形对汽车变速器的寿命影响。

二、坐标测量技术研究

坐标测量技术体现测试仪器的发展方向。我院开展了从大到百米的宏观坐标测量到精度达纳米精度的界观尺寸研究。结合激光跟踪仪和我院研发的填补国内空白的柔性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我们可以实现百米的大尺寸测量和三米内的细节测量相结合。解决如航空、造船等大尺寸安装定位的技术难题,如图1所示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柔性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已经进行了产业化,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在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光照博士带领下,我院在纳米三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做到国内最好水平,承担了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00万元),863精仪测试仪器与装置重点项目(850万元)。

三、机器视觉AOI

我院卢荣胜教授主持的机器视觉与自动光学检测方向,主要针对平板显示(FPD)、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微机电系统(MEMS)、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等精密制造与组装产业,开展三维机器视觉理论及其应用、表面瑕疵自动光学检测技术、显微成像光学测量技术、光学散斑应力变形与材料力学性能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与测试装置开发。近几年来该研究方向主持研究了国家863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其它若干省部级项目,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机器视觉AOI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叶片、弯管检测与反求系统

我院黄山市学者李维诗研究员利用前文所述的柔性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和非接触扫描测头,实现对飞机发动机铸造叶片和飞机或汽车上弯管的高精度检测和反求建模系统。该系统可以方便测量管道的几何参数,基于叶片CAD模型通过反求可以得到叶片铸造的误差分析结果。

五、复合材料光学无损测量技术

各种新型复合材料在先进制造、机械、汽车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杨连祥教授及其合作者王永红教授研究了基于激光散斑剪力干涉的复合材料的缺陷无损测技术,可以实现缺陷的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实时全场测量,满足先进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缺陷测定与评价的需要。近年来该团队基于数字散斑相关DIC技术,研究各种工程材料(金属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全场三维应力变形检测技术,满足材料力学性能测定与评价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研究方向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若干省部级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

六、基于光学方法的通信、干涉测量和环境监测研究

基于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原理,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康博士承担光纤孤子通信研究。承担了973、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目前正在创造条件争取申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资助。余有龙教授主要开展FBG布拉格光纤光栅技术研究。通过埋入光纤,该项技术可以灵敏探测航空器、大坝、桥梁、地质结构等大型尺寸的微小变形和应变,实现对关键部件的实时监控。基于TDLAS(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我院几位年轻博士正在开展工业过程监测控制、燃烧过程诊断分析、机动车尾气测量、爆炸检测、大气中痕量污染气体监测等。

学科可支配科研经费千万元,在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重点项目等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20部(其中参编全国专业课规划教材数十部),获批专利10多项。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学术交流

对外交流

学院与日本群马大学工学部签订了教育与学术交流协议,符合条件的本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可互派学习、培训。另外,符合条件的学生也可与美国的大学、台湾地区的大学进行交流。

获得荣誉

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曾多次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一等奖和安徽省的特等奖,连续多年多次获得“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和安徽赛区一等奖。

参考资料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科平台.官网.2021-05-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