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 :1724年成立的学术机构

更新时间:2023-09-20 11:08

俄罗斯科学院(英语:俄语 Academy of Sciences,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Aкадемия Hаук,PAH)是俄罗斯的最高学术机构,1724年2月8日在圣彼得堡成立,总部位于莫斯科

1724年,叶卡捷琳娜一世圣彼得堡建立彼得堡科学院,1917年,科学院成为国家科学组织,并于1925年更名为苏联科学院。1934年迁至莫斯科。1991年,苏联科学院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2013年9月,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并入俄罗斯科学院。2018年11月,俄罗斯科学院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2022年9月,根纳季·克拉斯尼科夫院士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长。

截至2023年6月,俄罗斯科学院包括3个分院、13个学部,下设15个地区性科研中心,共500多个科研机构,主办的刊物有《俄罗斯科学院学报》《俄罗斯科学》和《自然》等。有院士890人,通讯院士1135人,外籍院士466人。

历史沿革

1724年,叶卡捷琳娜一世依照彼得一世的遗嘱在圣彼得堡建立彼得堡科学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科学院成为国家科学组织,并于1925年更名为苏联科学院。1934年迁至莫斯科。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科学院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

2013年,俄罗斯开启了科学院改革进程。同年9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正式签署改革法案,将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并入俄罗斯科学院,并宣布成立联邦科研机构管理局,管理科学院资产。次年6月27日,俄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签字批准俄罗斯科学院章程,这是俄罗斯科学院历史上的第七份章程,是改革后的俄科学院将遵循的根本性文件。

2018年11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科学院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联盟。2019年7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耶夫莫斯科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2022年9月,俄科学院全体院士大会的与会者以绝对多数票支持成立俄科学院圣彼得堡分院,并同意对科学院章程做出修改。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截至2024年1月,俄罗斯科学院包括3个分院(西伯利亚地区、乌拉尔和远东分院)、13个学部,下设14个地区性科研中心。

人员规模

截至2023年6月,俄罗斯科学院有工作人员约5.5万名,院士890人,通讯院士1135人,外籍院士466人。该院国际关系领域外籍院士有: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Fren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执行主席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2003年)、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2008年)、波兰前外长丹尼尔·罗特菲尔德(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与人文院士、防扩散领域专家威廉·波特(William Potter)教授。中国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有:地质学家李四光(1958年)、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1988年)、语言学家吕叔湘(1994年)、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1994年)、地球物理学家曾庆存(1994年)、数学家丘成桐(2003年)、力学家黄克智(2003年)、历史学家金冲及(2008年)、文学家李延龄(2011年)、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2016年)、遥感科学家郭华东(2016年)、材料学家黄维(2016年)、地质学家潘彤(2019年)、历史和语文学柳若梅(2019年)等。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截至日期:2024年1月9日

历任领导

机构业务

应俄罗斯联邦政府当局的要求,对科学技术计划和项目进行审查,对国家科学组织(无论其所属部门如何)的活动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及对由联邦预算支出的科学和(或)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审查;按规定方式参与科学、科技和创新活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规范性法律行为的制定和审查;编写并向俄罗斯联邦总统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提交关于俄罗斯联邦基础科学状况和俄罗斯科学家取得的最重要科学成就的报告;就基础科学发展的优先领域以及探索性科学研究领域提出建议;制定并向俄罗斯联邦政府提交关于下一个财政年度联邦预算中预算拨款的数量和类型的建议,以资助科学组织和教育机构进行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探索性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组织及其支出方向;在国际科学联盟及其理事机构中代表俄罗斯科学家,参加其他国际科学组织的活动,与外国科学院和研究组织签订科学和信息合作协议,参与组织和开展国际科学大会、研讨会;开展编辑和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科学专著、创办和出版发表俄罗斯科学家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期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领域建立科学、专家、协调理事会、委员会和委员会;为杰出科学和科技成果设立奖章和奖项,包括金质奖章、以杰出科学家命名的奖项、青年科学家和高等教育项目学生的奖章和奖项;设立荣誉称号并将其授予俄罗斯和外国科学家。

合作交流

俄罗斯科学院与各类国际组织和机构进行互动,这些伙伴包括各国科学院和国际非政府科学组织,联合国系统专门机构如工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以及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科学、技术和创新论坛等。此外,俄罗斯科学院还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制定与确保全球技术和创新发展相关的金融和信贷资源以及贸易和投资规范。同时,他们还与二十国集团七国集团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国际域外组织和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以具体化和促进与克服“巨大挑战”相关的全球科技发展议程。

俄罗斯科学院在区域间和区域层面上与多个组织进行了合作与互动,包括与后苏联地区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联盟成员国(包括独立国家联合体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科学院、政府机构和组织实施国际合作战略。在俄罗斯所属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委员会)的框架内,进行互动与合作。与其他国际结构和贸易和经济格局(如欧盟、东盟、南方共同市场非洲联盟等)进行互动。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俄罗斯科学院主办的刊物有《俄罗斯科学院学报》《俄罗斯科学》和《自然》等。

科研成果

2023年,俄罗斯科学院无机化学与化学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用于精确调整工业萃取剂的萃取能力,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通过添加可利用的组分来改变三辛基氧化膦的萃取能力的可能性,该工作结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俄罗斯科学院自动化与静电测量研究所的衍射光学实验室正在开发和研究在两层含金属材料上直接进行激光记录的热化学技术。特别是,研究了铬和钛亚组金属膜的使用。所获得的结果扩展了热化学激光记录衍射光学微结构和元件的可能性。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强度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乌拉尔联邦大学的同事,共同发表了平面环形截面强化的计算机建模和实验研究结果——20X13钢在搅拌摩擦加工过程中的WC-Co硬质合金刀具的圆形和扇形运动轨迹。研究表明,在扇形工具运动路径中进行搅拌摩擦加工,可确保表面环形部分的均匀强化,而在圆形运动路径中,材料软化发生在摩擦轨迹重叠的区域。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编制的世界海上强国综合潜力年度排名中,俄罗斯位居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中国在世界所有海上强国的海上综合潜力总量中占有15.9%的份额,美国占15.5%,俄罗斯占6.8%。排名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是日本,排在日本之后的依次是韩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挪威印度和法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