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然博物馆 :2006年在吉林竣工的展览馆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8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坐落于长春市,是一座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属的事业单位,它成立于1987年5月12日,在原省博物馆自然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自然历史类博物馆,范围包括动物界植物学、地质古生物学、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科学。场馆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不仅拥有各种珍稀动物、植物和矿石标本,如东北虎、丹顶鹤吉林长白山人参等地域特色物种,还有专门的恐龙展区,展示恐龙蛋和恐龙足迹等化石。这些丰富的展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窗口。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展示吉林省及东北亚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重要平台,2007年起,年均接待观众12万人次,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学生,并且是免费参观。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5月12日,前身为吉林省博物院自然部,原隶属于吉林省文化厅,原馆址位于长春市光复北路3号。2001年1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为让自然博物馆获得更好发展并发挥更大功能,决定将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整建制地划给东北师范大学,保留省自然博物馆牌子,保留独立事业法人地位。2001年5月9日,东北师范大学决定设立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至此形成独特的一馆二牌。

方位布局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打造一座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位于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体位置在净月大街与森扬路交汇处,紧邻净月潭景区。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的建筑形制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主要包括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学术交流区、科普教育区和后勤保障区等。其中,展览区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分为多个主题展区,包括“山之魂”展区、“林之韵”展区、“蝴蝶谷”展区、“鸟之灵”展区、“兽之趣”展区、“化石世界”展区和“猛象”展区等。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的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

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

自然博物馆常设展览分7大展区:

《山之魂》《林之韵》展区:以吉林省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巍峨壮丽的长白山为背景,采用仿真技术模拟长白山生态环境;通过展示长白山的自然景观带,令观众产生“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叹;特有的开放式展示,营造出一种“游林海、观鸟兽”的独特氛围;超大屏幕投影则更加震撼的展示长白山天池风光和文化。

《蝴蝶谷》展区:展示来自世界各地300多种、600件珍贵靓丽的蝴蝶标本,其中有多国的国蝶。展出内容有:凤蝶总科生活、蝶与蛾、蝶文化等;声控的幻像仪能惟妙惟肖的展示蝴蝶的一生。

《鸟之灵》《兽之趣》展区:通过营造逼真的自然环境,使珍稀鸟兽标本栩栩如生,进而体现出鸟兽所特有的矫健身姿与优美体态。通过讲解与多媒体查询,进而让观众了解标本及背后的故事。

《化石世界》展区:分“化石”“恐龙时代”“东北地区第四纪灭绝动物”“探索之角”四个展示单元。陈列以珍贵的化石,动感的复原恐龙,震撼的3D影片等形式,让观众熟悉化石,了解生命的历程,并且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

《猛犸象》展区:展示本地区出土的3具猛犸象化石骨架,令观众对本地史前动物有直观的认识。

临时展览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自建馆起陆续举办了《长白山风光》《走近大象敢买》《中华秋沙鸭摄影展》《缤纷春华》《大自然语言——物候》《花海拾锦》等临展,从保护野生动物、市民喜爱动物及辨识周边植物等视角入手,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并积极与博物馆同行交流,先后引进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眼睛与视觉奥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巡展《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等临展,同时输出《北极熊妈妈和熊宝宝的故事》等临展。

重要馆藏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非常丰富,全面反映了吉林省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状况。馆藏标本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岩石、矿物、土壤以及人体等多个类别,其中以反映吉林省自然环境资源的标本为主。这些标本主要通过采集、交流、征集、捐赠和缉查等方式获得。在动植物标本方面,有598件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种类,包括亚洲象、东北虎、丹顶鹤、中华秋沙鸭和金斑喙凤蝶等珍贵标本。这些标本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科研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化石标本是馆藏的重要部分,以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东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为主流收藏,也有来自辽宁朝阳“热河生物群”的珍贵化石。这些化石包括完整的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化石骨架以及中华龙鸟化石等,此外,馆内还收藏了一些珍贵的土壤标本,包括吉林省近200个典型土种的整段标本和分层标准土样。这些土壤标本反映了吉林省的土壤多样性,为土壤研究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披毛犀骨架化石

这具披毛犀骨架化石,1990年出土于吉林松原,是中原地区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之一。披毛犀头上本来长有2只角,但由于是角质的角,不是骨质的,不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原始牛化石

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的众多珍贵展品中,有一具原始牛骨架化石,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具化石来自乾安县,是距今40万至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时期的原始牛的遗骸。它不仅是中国,更是亚洲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牛骨架化石。在上世纪,考古学家在乾安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就发现了这具几乎完整的原始牛骨架。经过数年的研究和保护,这具化石最终被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收藏并公开展出。这具原始牛骨架化石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完整性,更在于它为我们揭示了原始牛的生活状态和演化历史。通过对这具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原始牛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生长规律以及与现代牛的关系等重要信息。

裳凤蝶

裳凤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种类,分布于南亚、大洋洲。英雄翠凤蝶澳大利亚国蝶,颜色十分纯正,纯蓝配以天鹅绒斑的黑色,据说她的美丽曾在1802年让法国人在澳大利亚输掉一场战争,所以当地土著人也称它英雄凤蝶。

猛犸象化石

猛犸象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曾广泛分布于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展厅里再现了猛犸象埋藏现场,猛犸象的颅骨、门齿、下颌、脊椎等埋藏在土中。走进“探索之角”,通过观看影像,可以了解大型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发掘、修复、复原、装架的全过程。

孔子鸟

距今约1.3亿年前的孔子鸟化石。孔子鸟和其它在中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鸟类化石、及与鸟类接近的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一起,成为最近10年古生物界的最大发现,尤其是一种名叫小盗龙的恐龙,不仅身披羽毛,而且它的骨骼结构显示它的树栖特点,从而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孔子鸟比始祖鸟稍晚,是真正具有角质喙并能够飞行的最早的鸟。孔子鸟名称由来有两层含义:一为纪念孔子,二是由于它的肱骨近端有孔。

驼鹿

驼鹿,又名堪达罕,为大型亚寒带针叶林栖食草性兽类。据说因为罕鼻的味道很好吃,才使它遭到大量捕杀而导致现今种群数量下降。它喜欢夜间在密林或林间沼泽地带活动。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馆里展出的那两件标本正好是一雄一雌。

苍鹭

苍鹭,是鹭科中最大的鸟,以鱼及蛙类为食。常成群活动,在水边可长时间站立不动,站立时颈缩入两肩,以灵敏的眼睛注视着鱼的来临,然后闪电般地伸出脖颈,用又长又尖的嘴把食物叼住。由于它缩颈久立的习性,故有“缩脖老等”之称。

苍鹰

苍鹰,是凶猛善搏的肉食性鸟类,它的食谱上不仅包括鼠类等有害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包括啄木鸟科花母鸡野鸭等鸟类。它具有福特猛禽的躯体特征,它有强壮的具有利钩的嘴,脚强健有力,具有锐利的钩爪,两翼宽圆,能作快速翻转扭绕,善于疾飞和翱翔,视力敏锐。捕食时,飞翔于高空中,往往直线滑翔,追击猎物,有时也隐藏于树枝中窥伺,发现猎物后马上迅速扑去,它会用利爪刺穿猎物的胸膛,残忍地将之撕碎。它具有吐出“食丸”的习性,即在其栖息地休息时,将不能消化的食物残团吐出。

土壤标本

吉林黑土声名远扬,其实黑土是一个概括性名称,可以细分为多个土壤类别。吉林省现已探明192种代表性土壤类别。这些土壤标本齐聚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吉林大地的沧桑变化。

学术研究

在野外调查、标本征集、陈列展览等博物馆实践的基础上,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开展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包括博物馆学动物界植物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环境学等学科,并且积极与东北师范大学相关院系进行合作研究。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昆虫(蝶类为主)、鸟类、维管植物、地质古生物、物候、土地资源、土壤、标本采集与制作、博物馆学、科普教育等,并承担《吉林省蝶类资源调查》《吉林省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长春物候观测》等科研课题。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吉林省候鸟考察报告》《吉林省蝶类志》《展示内容设计方案2000-2013》等著作;《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Species diversity of butterflies in Changbai Mountain in China》《生态文明与自然博物馆》《造型艺术思想在剥制中的运用》等论文。

文化活动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纪念日,包括科技活动周、爱鸟周、科普日、世界地球日等,组织开展吸引公众参与的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环保活动、标本制作、动手制作、教师培训、中学校本课、小学昆虫社团等多种方式与类型,社会效益显著,多种教育活动已形成自有品牌,成为长春市中小学课外活动基地。2011年开始进行的“我给专家当助手”初中生物校本课系列教育活动,即由自然博物馆专家担任科普教师,结合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编写教材,专题授课,并利用博物馆展览和标本等资源进行综合教学,备受师生欢迎。“千乡万村大学生志愿者环保科普行动”也是近年来对农村进行生态传播的有效手段;针对广大农民,由大学生群体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农村环保知识。各种教育活动过程中,自然博物馆同本地新闻传媒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在重视传统媒体的同时,也积极发展自媒体、新媒体;适时的把自然科学的科普大餐送到公众视野。

所获荣誉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在2008年被授予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这表明该博物馆在藏品、展览、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在2010年,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进一步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这表明该博物馆在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积极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该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和特别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和学习。作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展览和活动,该博物馆向公众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该博物馆还与当地社区和企业合作,开展环保项目和活动,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观指南

1、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开馆:09:00 闭馆:16:00(15: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

2、门票价格:

免费;需要网上预约。

3、地址:

长春市净月大街2556号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东门对面)

4、交通:

乘坐轻轨3号线,或160、120、102、158路公共汽车在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师大新校站)下车。

参考资料

自然博物馆简介.吉林省自然博物馆.2024-01-04

参观指南.吉林省自然博物馆.2024-01-04

央媒聚焦!坐拥“亚洲之最”,把长白山“搬”进室内!这所大学火.百家号.2024-01-04

博物馆里度唯美秋日!.百家号.2024-01-04

你所不知道的博物馆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01-04

蝴蝶谷.吉林省自然博物馆.2024-01-09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感受长白神韵 探索黑土奥秘.百家号.2024-01-08

兽之趣.吉林省自然博物馆.2024-01-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