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9:16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是学校为了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以及上海市将航空航天作为支柱产业的需求,在原工程力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学科交叉、人才集聚的综合优势而设立的。

学院现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2个本科专业,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现代力学测试技术,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 含飞行器制造工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两个方向)2 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等二级学科)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飞行器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四个方向)。其中工程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点硕士点

教学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基础力学的教学建设,所承担的全校基础力学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其中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院内设有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基础力学的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2006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年,美国MSC公司与同济共建的CAE/VPD人才培养基地在彰武路校区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揭牌,这是该专业领域国内高校中首个人才培养基地。

自2009 年起,通过本科生进校时的二次招生,选拔各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的“工程力学实验班”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学生在完成工程力学专业工学学士的四年培养计划后,将推荐直升硕士研究生,完成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后,可获力学相关学科工学硕士学位。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也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从2012年开始选拔部分学生进入中欧合作双学位联合培养。

学科介绍

力学

同济大学力学学科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李国豪徐次达、朱颐龄、翁智远徐植信等是早期的学术带头人。1984年获得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成为首批工程力学博士点,2000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工程力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工程力学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同济大学力学学科下设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工程力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固体力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12年,同济大学力学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

本学科有国家杰青两名。拥有力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平台,承担多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项。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课题,以及科技部和总装备部973/863课题。在材料和结构一体化设计,非均质力学、多场耦合力学、非线性时滞系统动力学和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研究方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注重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复合材料结构制备和产业化,非线性力学分析在航空、机械、土木等工程应用上成果显著。教师在力学类顶级期刊(如JMPS等)发表多篇高水平、高引用论文(ESI高被引论文)。学科带头人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同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该硕士点以原力学一级学科下设的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二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并于2012 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16年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学位点的合格评估。

本学科下设飞行器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总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四个学科方向,有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各一名,拥有国家级同济大学-欧洲直升机公司工程实践中心、中航发动机联合创新中心(UIC)、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飞机内饰与创意设计中心。围绕这些学科方向的建设,依托本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上海航空航天产业密集的区域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技计划与发展战略,承担多项科技部和总装备部973/863课题、大型运输机等国家航空重大工程配套项目等,增强在基础、前沿、交叉等学术方向的科研实力,提高学科整体的国内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并在顶尖人才培养、自主科技创新、国家社会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90人,其中专技类教师69人中,有正高30人,副高26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同济大学特聘教授4名,国家“青年”入选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4名,上海市“领军人才”2名,上海市“曙光计划”2名,上海市“启明星”1名,上海市“黄浦江计划”入选者4名,上海市“晨光计划”入选者1名。

各类人才计划入选名单

人才计划名称 姓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仲政(2001)徐鉴(2006)李岩(2016)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黄争鸣(2002)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仲政 徐鉴 国家“青年”伍章明(2015) 韦萍(20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聂国华(2004)李岩(2007)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仲政(2007)上海市优秀学术(学科)带头人计划 张若京(1998) 仲政(2006)徐鉴(2008)李岩(2016)  上海市“领军人才“仲政(2007)徐鉴(2008)上海市黄浦江人才计划(A类)聂国华(2005)黄争鸣(2005)李岩(2005)周跃亭(2014)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贺鹏飞(1996)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 仲政(1998)戴瑛(2006)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 王莉华(2014)

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1958年,同济大学开设力学专业,隶属于数学物理及力学系(简称数理力学系),招收90名新生。

1959年,在继续招生的同时,从1956级工民建专业中抽调两个小班共60人继续就读力学专业。当时,力学专业隶属于数学物理及力学系(简称数理力学系)。此后,学校成立结构理论研究室(后改为所)。

在同济大学开设力学专业之初,李国豪校长就明确提出,力学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力学工程师”。数理力学系成立后,主要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所用教材大多译自苏联数科书,如别辽耶夫的《材料力学教程》,别如霍夫的《弹性力学》等。力学专业195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同年经高教部批准,同济大学朱宝华教授招收结构力学硕士研究生1名(张相庭)。

1974-1976年,连续3年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力学专业恢复招生,数理力学系全面恢复工作。

1980年,物理专业独立出去,数理力学系更名为数学力学系;

1985年,数学和力学分别独立建系,从而成立了应用力学系(简称力学系);

1986年,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力学系更名为工程力学系,设工程力学本科专业,以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等为研究方向,同时招收研究生;

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力学系成立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下辖9个研究室:固体力学研究室、计算力学研究室、复合材料研究室、光测力学研究室、电测力学研究室、反应堆结构力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生物力学研究室以及材料力学实验室等。力学系同时承办上海市力学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上海力学》。

1993年12月28日,教育部批准成立固体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工程力学系隶属理学院。

1999年,更名为工程力学与技术系。固体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成名为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年,工程力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后,学校于2004年1月7日在原工程力学与技术系及上海航空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2004年,学校将原隶属于力学系的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理论力学实验室与实验力学研究室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

2005年7月,学校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隶属理学部。

2006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固体力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10年,工程力学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2012年,同济大学力学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

2014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发展现状

从1992年开始,承办了上海市力学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力学季刊》。学院还积极参与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负责“城市建设与防灾”大平台的子平台“面向工程的计算仿真”和“城市立体监测系统”的建设。

学院以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为依托,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结构工程虚拟仿真CAE中心,软件平台为世界一流的MSC软件系列以及流体、动力和有限元自动生成软件,保障了一个现代化的科研与教学环境。

发展科学研究是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已形成的研究方向包括: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结构抗风、抗震与施工力学;实验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细观力学以及特种结构的力学分析等。

近几年来,该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科研总经费2497万元。其中本学科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4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作为第二单位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863子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2006年新立项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海军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1项。

学院的发展以培养高级航空航天和工程力学人才为目标,同时推进以航空航天科技和工程力学为核心的学科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学院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合作交流。与悉尼大学合作,采取“2+2”或“2.5+2”模式,培养具有中、澳双学位、双文凭的优秀人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012年12月18日,我国首架纯燃料电池无人机试飞成功。该无人机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联合上海奥科赛飞机公司经过一年时间研制。该飞机翼展5米,起飞重量20公斤,有效载荷1公斤,巡航速度30公里每小时,续航时间2小时。使用一个1千瓦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动力。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24-03-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