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子站 :1903年建于辽宁省的二等站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6

周水子站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建于1903年,现为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车务段管辖的三等站。距离旅顺站52公里,大连站8公里。该站现不办理客运业务,仅办理专用线、专用铁路货运业务。未来的大连地铁4号线将经过本站。

站点位置

西距旅顺站52公里,东南距大连站8公里。

运营情况

2015年4月8日,受丹大快速铁路施工影响,大连到庄河市的6333/4次列车以及东北特钢通勤列车停运,周水子站停止办理旅客乘降,只保留售票业务。

基本情况

名称由来

说起周水子火车站,自然要提周水子这个地名的由来,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个名字是臭水子和周家屯”两者合二为一的结果,所谓臭水子,是早年周水子地区的真正名字。据大连市史料记载,早年,周水子一带是一片涝洼地,长年积水,杂草丛生,蚊蝇成群,臭气熏天,所以当时被叫做臭水子,对于臭水子的记载,日本诗人小林爱雄在1911年所写的《中国印象记》中有零星记载,1908年冬,小林爱雄游历中国,回国途中,假道大连,遂前往旅顺观日俄战争遗迹,他在《中国印象记——战后的旅顺》中这样写道:火车从大连返回到臭水子后便分为了两路而当年,沙俄在阎家坨子修的石灰窑就叫做臭水子石灰窑场,1920年5月设立的邮电局也叫做臭水子邮电局和臭水子电话代办所,至于周家屯,也就是周家街,大纺一带,据记载,周家屯原来是一片荒地,了无人烟,清康熙,一户周姓人家从山东渡海过来屯居,建了村落,1920年,日本殖民当局开发此地,雇佣中国劳工挖掘河沟,引臭水入海,填平洼地,使这里变成一片平地,当时引水流经周家屯,加上周,臭二字音近,就用周水子来代替臭水子,1921年起,此地正式改名为周水子,据蒋耀辉《大连建市开埠》记载,1899年,周水子纳入城市规划,周水子初见城市模样是因建设南泡子铁路会让站,1903年,中东铁路在此建成车站,于是有了繁华的街市,周水子火车站是日本侵占时期于1907年重建的新站,洗尽铅华,历经沧桑。

历史沿革

1903年,周水子火车站始建立,最先由俄罗斯人开建,并在日本占领大连市后建成,它作为交通枢纽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大连的蓬勃发展与崛起,在日本殖民统治大连之前,俄国最先在旅顺修铁路,建火车站,并进而从旅顺修到大连。

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人占领大连后,继续修建周水子火车站,周水子火车站建成后,形成了区位优势,周水子地区的工业开始随之发展起来。

1907年,日本人在这里建成了小野田水泥厂,从此产业工人的工作量开始加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作为当年交通枢纽的周水子火车站成了战争的见证者,在这里,日本人向南方地区运送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而从大连市派往山东的日本士兵也是从周水子火车站出发的。

1920年,日本人来考察筹建福纺纱场株式会社,考虑到这里有周水子火车站的因素,最终纱场落成,福纺纱场。

1926年发生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二七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大连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曾受到李大钊的亲自指示。

1920年周水子洼地改造完成之后,这里建立起许多工厂和厂用铁路,如满洲,福岛纺绩株式会社周水子纱场(今大连纺织厂),大连铁公所和安治川铁工所(此二厂为今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李德尚的周水子机械所等等。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周水子建起了多家工厂,因此,这里最早的住户就是工厂的工人,以及周水子火车站最早的产业工人。

变革交通

沙周路诞生,连通郊区市内

自从1907年日本人在泡崖村开设了小野田水泥制造株式会社后,就有了运货汽车来往于周水子和沙河口之间的需要,而当年,这里只有一条泥土路连通,是周边地区农民进入沙河口站贩卖农产品的通道,但没有路名。

因为无法通车,泥土路被改为砂石路。此后不久,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为了与东京来往方便,又在周水子附近建立了飞机场。日本一些军政人员进入市区必经此路,于是引起日本当局的重视,逐步改进砂石路,最后改成柏油路,这条路南段是沙河口火车站,路北是周水子区域,它后来成为大连市城市主要干道之一的华北路,而它此前叫做沙周路。

大连解放前,从沙河口火车站往北,就属于市郊,车家村、侯家沟一带是劳苦人民的聚居地。从春柳再往北延伸到刘家桥、周水前、周水子等地,是一片起伏不平的农田菜园。

沙周路开辟之后,使处于市郊的周水子与市内有了连通。沙河口区兴工街的日本铁路工厂(今机车厂)、西岗区的周家炉找来了大批工人,没有地方住,就到香炉礁盖起了简易房。于是,香炉礁的人口开始密集起来。到日本投降前的1944年,这里的工人数量达到2万多人,人气十分旺盛,且逐步向北发展,进而促使沙周路发展成为大连市的主要交通干道。

繁荣

成为大连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周水子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区新建楼房鳞次栉比,西北部为住宅区、商业区,东南部为工业区,产业包括玻璃制品、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制品等,是大连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这里著名的国企有橡塑机厂、液力机械厂、大连纺织厂、第二轧钢厂等。

据老知青回忆,在人民公社时期,周水子大队很大,从香炉礁立交桥往西都是周水子管辖,而周水子大队隶属于南关岭公社,属于农村。当年,大连市也曾有下乡下到周水子大队的人。当时,生产队用的马车和大队部都在周家街,而能下到周水子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这里是距离大连市区最近的农村,只有父母身份都是农村社员的人,才可以下到周水子大队。

延伸

沙周路(华北路)沿线地名都是怎么来的

周水子这一名称,迄今已90余年,在周水子之后,又有了周水前、刘家桥、春柳、车家村、侯家沟、香炉礁,直至沙河口站。那么,沙周路沿线的地名都是怎么来的呢?

车家村:大车店老板姓车

由香炉礁向北延伸的第一站是车家村。这里原来都是荒地和农田,早年有一位姓车的穷苦人,从香炉礁移居到此,借亲友之力开了一家大车店,很是兴旺。不久,在大车店周围也搬来了不少穷苦人家,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当时没有地名,就以大车店车老板姓氏命名,起名为车家村。

车家村的地名到已有百年,一直未改,还成了公交车站的站名。

侯家沟:侯师傅开了豆腐坊

从车家村沿大道向西北方向走,当时有一条既脏又臭的大水沟,在它的发源地,有一位姓侯的人开了一座豆腐坊。后来就有人把脏水沟填了,这里又陆续搬来一批穷苦人,大都是手工业者,时间久了,大家就管这个地区叫侯家沟。

春柳:原名“三春柳”

侯家沟再往西北方向走,有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有三棵红柳树,老一辈人把这个地方叫成“三春柳”。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三棵红柳只剩下一棵,因而改称为春柳。

在原来三棵红柳树旁,有座古老的土地庙,是当年迷信盛行时所谓人死后阴阳两界的“报到站”,也叫做“鬼门关”。在柳树的前面,通往沙周路大道的左右是春柳最早的街市,是为死者办理丧葬事宜商业活动的阵地;有卖祭奠用的香蜡纸帛、有死者用的寿衣冥器;也有为上坟者服务的小饭馆、小客栈、大车店,还有规模大小不一的棺材铺。当时流行土葬,需要大量棺材,因此春柳的棺材铺很有名气,生意也很红火,全市死者用的棺材,基本上都由春柳地区供应。当时山东人黄清江开设的明港木工铺不仅做棺材,还兼做各种家居用品,因此,外地来连的木工都汇集在此等候找活,春柳也就成了全市的临时木工大市场。

刘家桥:一座木桥解决出行难

由于春柳周围的街市兴旺,也就向北影响了刘家桥。刘家桥大部分是农田,有条大水沟,来往行人不便,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出钱修了一座木桥,于是人们称它为刘家桥。刘家桥兴起了街市后,大水沟也给填平了,木桥拆了,但是地名仍叫刘家桥。

参考资料

百年周水子火车站: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搜狐网.2018-09-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