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诒春 :原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

更新时间:2024-09-20 11:05

周诒春,男,汉族休宁县人,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10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3年8月任校长,1918年1月去职。后历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

周诒春任清华大学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

简介

周诒春,字寄梅,男,汉族,安徽休宁人,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10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3年8月2日,唐国安病逝,周诒春继任校长至1918年元月去职。

人物生平

1883年12月29日,周诒春出生于湖北汉口,其祖籍为安徽省休宁县

1903年,周诒春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留校任教员。

1907年,周诒春自费到美国留学,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耶鲁大学,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

1909年,周诒春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在圣约翰学院讲授英语,曾协助编《标淮英汉大辞典》。

1911年,周诒春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翰林为“洋翰林”),出任上海复旦大学心理学、哲学教员。

1912年,周诒春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

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清华大学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周诒春任副校长。

1913年8月,唐国安病逝后,外交部任命周诒春任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10月27日,周诒春就任校长职。

1913年10月,周诒春与梁敦彦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詹天佑等人发起创建了旨在“修学、游艺、敦谊、励行”的欧美同学会

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到清华演讲。梁启超在演讲中引述《周易风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周诒春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为清华大学校训。

1916年7月27日,周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报告中,正式提出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的建议。

1918年1月4日,周诒春以“拓跋力微任重、劳顿成疾”为由辞职。周诒春在清华任校长共4年又5个月。

离开清华后,周诒春先后在众多单位、团体任职。如:燕京大学董事会主席,并曾兼任代理校长;北京中孚银行经理;仁立实业公司董事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总干事;华洋义赈会的常务董事;英美烟草集团的常务董事;曾发起北京市政治学会并主持为该会募捐及筹建图书馆,曾发起组织平津两市的防痨协会与欧美同学会

1925—1928年,周诒春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委员会总干事,创立中国国家图书馆

1933年10月29日,清华同学会总会董事会成立,周诒春担任名誉会长。

1936年,周诒春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常务次长。

1937年5月10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垦业大楼。共设董事19人,其中实业部为周诒春、张铁欧、吴觉农。周诒春担任中茶公司董事长。

抗战期间,周诒春担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财政厅长等职。在贵州期间,周诒春花极大精力办理贵阳市清华中学,并任董事长。

1945年9月,周诒春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

1947年,周诒春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长。

1948年10月,周诒春辞职。

1948年冬,周诒春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

1950年,人民政府派人赴香港接周诒春返回。

1956年,周诒春出任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58年8月,周诒春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

21岁时

周从上海圣约翰学院毕业。这所坐落在上海万航路的大学是由美国基督圣公会所创办,贵族化的高等学府。在学校的校友名册中众多知名人物,如:林语堂宋子文孔祥熙的千金孔令侃、荣毅仁、邹韬奋、贝聿铭连战先生的祖父连横。毕业后,周诒春自费到美国留学,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圣约翰学院讲授英语,曾协助编纂《标淮英汉大辞典》,并参加清廷对留学生特别考试,被钦点为翰林,时称“洋翰林”。

1916年

在 周诒春任职期间,清华大学还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但按照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的研究,是他在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周诒春在清华学校以严格著称。他曾经推行了著名的“强迫运动”:每天下午4时至5时为运动时间,在那一小时内图书馆、教室、宿舍一律锁门,学生都必须到户外操场或体育馆内去锻炼。所以他一直被视为清华体育传统的开创者。

1913年

1913年,周诒春与梁敦彦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詹天佑等人发起创建了旨在“修学、游艺、敦谊、励行”的欧美同学会。1921年起他在银行界任职,并数次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1929年—1939年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托事委员会托事,并被公推为常务委员会主席。1935年后,先后出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贵州省财政厅长等职。1945年后,任国民政府咨议、农林部长、卫生部长。1948年一度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1950年返回北京。1956年经全国政协会议特邀任委员。1958年病逝于上海市,享年76岁。

教育思路

周诒春任清华大学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完全人格为宗旨”。1911年,原道大帝命五子敦亲王拨清华园区,正式成立清政府为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青年而建立的留美预备学堂一清华大学。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1912年3月30日清帝宣统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建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并于5月1日重新开课。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民国二年(1913年)8月2日,唐国安病逝,周诒春继任校长至民国七年。

民国三年(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梁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分为《周易风水》和《易传》。《易经》成书于商周之际,《易传》成书约在战国的中后期。《周易》认为宇宙是由八卦所代表的八种物质构成的。其中最原始的是乾坤二卦所代表的天和地。乾坤二卦是八卦之纲,八卦相互配合演化为六十四卦,代表世界上万事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是乾卦和坤卦的“象辞”。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五十三卦的象辞提到“君子以……”,但只有乾卦和坤卦的“象辞”所云最为基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君子》为题,由此引出了对这两条象辞的诠释。梁提出君子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屈不饶;犹太地之博、无所不载,作为勉励清华同学的希望。周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为清华校训,直至今日。

1938年北洋政府经济部鉴于中原地区产茶各省日益沦为战区,为谋组织外销物资,茶叶技术人员转移后方。9月,经周诒春同意,由中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来滇。经调查顺宁(今临沧市凤庆县),昆明宜良县的茶情后,认为滇茶质优价廉,有经营价值,中茶公司与时任云南经济委员会主任兼富滇新银行行长缪嘉铭商定合资经营。当年12月16日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Inc.(以下简称“省茶司”)。

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中茶公司的参与下,省茶司先后成立了顺宁、佛海、康藏、复兴茶厂。这其中,周诒春作为中茶公司的领导者其贡献不可低估。

社会贡献

周诒春极力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在清华大学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他认为,生活主要由体育、生活、道德与精神3部分组成。学生须在学校了解生活,学校课程应依照生活需要而设置;学校生活就是一定规则下的社会生活的缩影。但学校生活毕竟是在一种简单、受限制的条件下,而社会生活则是在一种持续的、复杂的变化之中。因此,学生应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全面提升自己,而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

周诒春强调:清华大学学生既受特别权利,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贪安好逸;当群策群力,同气同声,以挽救国家。他极力提倡团体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着眼于大体,不谋小团体利益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与团结协作精神。清华园充满了“高尚合乐的气氛”、“实践合群生活的方式”与“服务爱国的精神”。学生热心投身社会服务,校内各类学生会社活动有声有色,各类出版物也蓬勃发展。

为人之道

周诒春为人威严方正,不因循苟安,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更是以身作则。当时,清华大学在社会上有“贵族学校”之称。但他经常教导学生以课业为重,不追求物质享受。当时,清华学生身上不许带钱,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平常的零用钱可以存少许在身上;但花费每分钱都要记明细账,月底结算完要呈送斋务室,备核盖印后发还。在他身体力行的引导与严格管理下,清华学生养成勤奋勤俭、朴实无华的风气。当时社会人士均认为,蓝布衫及粗布鞋乃清华学生的制服。有校友回忆,当时清华校内全体布衣布鞋,无一例外,即便达官富贾之子弟,在校园内亦绝不敢公然衣着华服,成为一种风气,人人严格遵守。

正是因为校风朴实,学生用功勤奋,社会各界子弟均视能在清华大学读书为荣。清华经过20余年发展,成为当时中原地区高等学校中的新建陆军,进而成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的快速发展,与早期几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其中第二任校长周诒春,贡献尤多。

编年记事

民国初年(1912年)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英文秘书。

民国二年至民国七年(1913一1918年)任清华学堂(后改为清华学校)校长。

民国十四年至民国十七年(1925—1928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委员会总干事,创立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担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10日中茶公司成立,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垦业大楼。共设董事19人,其中实业部为周治春、张铁欧、吴觉农。周诒春担任中茶公司董事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11日上海市沦陷,公司总部先迁武汉市,后又迁至重庆市

教育理念

周诒春办学有自己的理念与理想。许多清华大学校友指出:“周先生办清华有理想,有原则。”周诒春理想的核心,即:“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什么是“完全人格”?1914年《清华周刊》一篇文章中说:“完全之人格谓何?其人之一切行动均在法律之内是也。”通俗讲,完全人格教育即着力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这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德智体三育并重,他说:“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

周诒春注重将学生培养为爱国、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与协作精神的现代公民。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鼓励留洋学生回国服务。

周诒春经常强调:清华大学学生既受特别权利,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当耐劳忍苦,力戒贪安好逸;当以学问经济为目的,不可以学位为目的;当群策群力,同气同声,以挽救国家。据此,他提出学生择业三条标准:“(一)天性之所近”;“(二)国家所急需”;“(三)能造福于人类”。

周诒春利用一切机会,将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教育实践的点点滴滴之中。1917年留美的裘钧回忆:“最使我终身不能忘怀者,在到芝加哥之前夜在火车上开座谈会,周校长希望此次同来美国之全体学生,学成后回国服务,并期望每人能创办一项新事业。假定一项新事业能使五十人有就业机会,如此则此次同来之七、八十人可能为国家创造数千人就业机会云。”正是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培育了清华大学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形成了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激发一代代清华学子将自己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祖国。

其次,提倡社会事业,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社会公德。

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及教育部认为“国基甫定,民智未开,学校教育尚未普及,非实施社会教育无以谋启。”周诒春对社会事业的理解,并不仅仅在开民智、易风俗,也不仅仅是学生课外增加知识与提高才干,而赋予它更积极的意义。他将社会事业定义为“以有余之时间,有余之财力,有余之心思,谋他人之幸福之谓也。”周诒春认为当时中原地区积弱积贫,“惟其总因在生计之艰难。故其补救在谋生计之充裕。”显然,直接解决办法在于振兴实业、普及教育、改良政治法律、整顿金融等事业。但这些非一人一力所能成,也非学生知识、经验所能及。所以,学生只能采取间接的法子,“学生于求学时代,既不能有助于政治、经济、财政及军政矣,然则岂无一能有助于国乎?曰有,即从事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革是也。”“至间接解决,在人人以其有余,谋人不足。以己之心思财力,增进他人之幸福。”

周诒春也指出,中原地区落后的另一大原因是“学生实行精神之缺乏”。因此,如果在校期间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实行之习惯,他日毕业应世,自不甘清净无为矣,此社会事业有造于学生之实行力者也。”可见,在周诒春看来,社会事业于国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间接的途径,于学生个人是一个培养社会道德、锻炼社会才能的机会。

周诒春特别强调清华大学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精神,他十分赞赏留美清华学生在课余上街演讲,认为此举“不自私其所学,而殷殷以公德为重。”“不特启侨氓之智识,亦可渐除外人之污蔑矣。”他指出,社会事业“为人而非为己,尽己之心力,以谋人之幸福。”

周诒春将体育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体魄与人格并重,注重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周诒春提倡体育不遗余力。在他的支持下,来自美国休·梅克博士(Dr. Shoemaker)在清华大学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郝更生称“民国二年至六年实为清华体育提倡时代”。在周诒春看来,体育并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与体质强壮相应的心力的健康,“体质之强壮,与心力之健康,常成一种比例。

周诒春希望通过运动“冀使同学皆有强健之身体,活泼之精神。”更好地投身国家建设中去。清华提倡体育的目的不在于争夺赛场上的荣誉,而在普及提高。清华自建校起,即成立体育会,校内各类运动会蓬勃展开,“以竞争的方法促运动的进步。”当时,清华大学体育主要由两项:呼吸运动和强迫运动。这两项训练直到1919年春季体育馆落成,各类体育课转移到体育馆内后才取消。

周诒春提倡强迫体育,希望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通过形式上的约束,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培养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当然,强迫锻炼也并非毫不近人情,如果天气过于寒冷,学校也会适当放松要求,或缩短运动时间,如运动开始时间从下午四点调整到四点十五分。周诒春本人也“常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或把一些学生叫到他的办公室,除了检查学业外,还要闻闻他们口中有无异味,问问是否经常洗澡,每天通不通大便,参加不参加体育活动。”

周诒春特别重视学生管理,对年龄偏小的中等科学生尤其严格。学校设有“斋务处”专司其事,由斋务长负责。学生一举一动,均受严格管制。学生全体寄宿校内,平时非有特别事故,或获得许可,不得擅自离校。遇周末或例假欲返北京城内与父母团聚者,须由家长具函学校正式请假,批准后方可出校,并须按时返校。学生不准饮酒吸烟;每周至少洗澡一次。1915年起,新订两条中等科管理规则:“(一)凡学生家中汇银须交斋务处代为收管,至学生用时再到斋务处说明用途,始准领用。(二)学生每两星期必写一家信以慰亲心。”

总体而言,这种严格管理积极性更大。那时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科的学生,年龄很小,进校时才12、13岁,心性未定,管理严格使学生养成如守时、讲卫生、有礼貌等习惯,学会自己管理生活。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有益的。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日后的人生阅历,明白周诒春的严格管理对自己一生受用无穷。

周诒春极力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在清华大学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他认为,生活主要由体育、生活、道德与精神3部分组成。学生须在学校了解生活,学校课程应依照生活需要而设置;学校生活就是一定规则下的社会生活的缩影。但学校生活毕竟是在一种简单、受限制的条件下,而社会生活则是在一种持续的、复杂的变化之中。因此,学生应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全面提升自己,而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

重要事迹

提出清华大学改办完全大学

周诒春早在1913年已有将清华逐渐改为完全大学的考虑,1914年请亨利·墨菲做的校园规划中单独设计了大学区。但是改办完全大学是关系清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需非常慎重,当时清华尚属“成立时期”,条件尚不具备。至1916年,清华建校已满5年,初步度过了创建时期,进入“发展时期”。周诒春对学校长远规划进行思考,认为,清华有良好的基地、充足的经费,为图久远之计,将清华“逐年扩充至大学程度”,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到1940年庚款还清之后,清华经费将难以维继,因此不如未雨绸缪,渐求扩充,早定基础。为此,7月27日,周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报告中,正式提出将清华大学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的建议。

周诒春在报告中提出三点理由:1、“可增高游学程度,缩短留学年期以节学费也。”如学生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可缩短留学时间,相应节省了大半费用。2、“可展长国内就学年限,缩短国外求学之期,庶于本国情形不致隔阂也。”若能在国内修完大学,巩固国学基础,又熟悉本国的需要,再去留学,才谈得上通古今、贯中西,谈得上回国后学以致用。3、“可谋善后以图久远也。”清华办学费用源自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之“退款”部分,年年赔付,再年年按月返还。至1940年庚款还清后,“退款”就没有了,清华大学的经费将无以为继。用缩短留学年限所省费用尽早扩充学校规模,建立完全大学,才有可能在未来继续谋得清华的存在与发展。

最后他说:“我国地大物博,已设之完全大学,寥寥无几。当此百度集团维新之候,尤宜广育人才,以应时需。”基于上述三点、尤其是第三点原因,周诒春以一种紧迫的危机感。“他要在庚款尚能有效运用时期,将清华设备成一所完善的大学,将来我们的学生可在国内读大学,留美后即入研究院,研究高深学识。”

周诒春提交报告不出半月,外交部即照准了清华大学改办大学的设想,并令周诒春悉心规划扩充办法。得到外交部同意的批复后,周诒春即着手改办大学的各项准备。他请美国设计师亨利·墨菲进行校园规划,并修建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等重要建筑。即令受到很多批评,周诒春总能坦然面对,坚持自己的宏大计划。此后清华发展的历史证明,周诒春早先的规划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清华指引无数莘莘学子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周诒春最早拟定的。民国三年(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到清华大学演讲。梁在演讲中引述《周易风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周校长即时犹若醍醐灌顶,慨然有悟,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清华校训。

人物评价

1931年清华建校20周年时,清华出版的纪念刊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

1981年清华70周年时出版的《清华大学校史稿》评价“在所有校长中,他是比较热心办教育,认真严格管教学生,力图把清华办好的人。在他的任期内,学校开始兴建早期的‘四大建筑’(即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教学等各方面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清华大学学校的规模和‘一切美国化’的教育传统,基本形成。”

清华校友陈宏振曾这样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学个个引为自豪的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教授刘师舜曾说:“我等无清华,无以至今日。清华无周校长,无以奠其基。”

参考资料

周诒春:被遗忘的老校长.新浪.2020-08-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