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下属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7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是四川农业大学下属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稻作室,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市独立建院后为四川农学院稻作研究室,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研究所。

目前在岗教职工73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34人,实验助理、科研助理和工勤人员39人。在岗科研人员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天府万人计划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水稻研究所设有水稻遗传、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品质改良、种子工程、栽培和生理7个研究团队。

学院概况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前身为创建于1936年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稻作室,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市独立建院后为四川农学院水稻研究室,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水稻研究所。历经杨开渠教授、李实贲教授、周开达院士等前辈和几代教职工的共同奋斗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水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研究领域包括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水稻功能基因组、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种子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是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川粮丰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单位或挂靠单位,拥有农业部“长江上游水稻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团队、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水稻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0人,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已毕业博士100余名,其中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设有水稻遗传、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品质改良与种子工程、栽培和生理等6个研究室。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挂靠本所。

研究所遵循"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办所方针,历年承担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农业部、四川省、国际合作和横向合作等科研项目。迄今已育成杂交水稻品种200余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10个;育成的冈、D型和其它类型杂交稻在我国南方稻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6亿余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部省级各类成果奖励40余项,其中“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主持),“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发明特等奖(参加),“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和“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在Cell、Science、Science Advance、Nature Communication、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植物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

师资队伍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岗专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名。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2010年,引进两名高端人才:王文明博士和陈学伟博士。

有两个研究团队入选本校双支计划团队:

1、“水稻重要基因资源遗传改良与应用研究”团队,主持人:李仕贵教授,成员:吴先军教授、马均教授、邓晓建研究员、马炳田副研究员、王玉平副研究员、张红宇副研究员、徐培洲博士

2、“水稻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团队,主持人:李平教授,成员:郑爱萍副研、王世全副研、邓其明博士、李双成博士、刘怀年硕士、王玲霞、徐正君研究员、周明镜副研

研究概况

水稻研究所自1988年成立以来,长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八六三"、留学基金、生物技术攻关、总理基金、跨越计划、成果转化基金、国家水稻育种攻关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科技厅、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农业厅等项目,其中主持四川省"九五"、"十五"水稻育种攻关,"十五"生物技术攻关,年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其主要研究方向:1、"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及冈·D型杂交水稻"--1988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在世界上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及冈·D型杂交稻",运用该方法克服了过去种间、亚种间、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交育成不育系易保难恢的缺点,先后育成了冈朝1号A、冈29矮7号、冈46A和D汕A、D297A、D62A等冈型和D型恢复谱广,配合力高的不育系,并组配出冈优12、冈优22、冈优26、冈优881、冈优527以及D优63、D优68、D优162、D优527等强优组合,其中"大穗型高配合力冈46A不育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D优63获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冈优22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冈.D型杂交水稻已全国15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成功地探索了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

针对80年代末期杂交水稻育种在产量方面处于徘徊局面,加之四川特殊的高温高湿寡照的生态条件,要使杂交稻产量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建立相应的育种方法,经过研究,以周开达院士为首的水稻专家提出了"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并选育出了一批重穗型杂交稻品种。1991年育成的第一个重穗型组合Ⅱ优6078,比汕优63增产15%;之后,又相继育成了系列重穗型组合如Ⅱ优162、冈优527、D优527等,实现了杂交水稻产量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冈优527是自汕优63推广以来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省第一个全省区试比汕优63增产8%以上的组合,也是"九五"四川水稻育种攻关第一个突破8%的超高产组合。目前,该育种路线已成为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路线之一。

3、光温敏不育系生态育种体系的建立与两系杂交稻品种选育。

80年代中后期,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一个新领域,即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开展两系杂交稻育种。由于两用核不育系受光温的控制,育性常发生波动,使两系杂交水稻的应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特别在四川生态区应用风险更大。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光温敏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方法",选育出了适合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的光温敏不育系,使我省两系杂交稻的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过数年实施,育成了能在230C低温下保持稳定不育的蜀光612S、蜀光570S及蜀光582S等两用不育系,已通过国家"863"联合鉴定和省级成果鉴定。用蜀光612S组配出两优681、蜀优4号等强优组合,已列为国家"863"计划中试开发项目。

4、利用水稻特异种质材料固杂种优势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扩大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范围,简化制种技术,于1988年开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1990年第1份无融合生殖材料SAR-1通过"863"生物技术领域专家组和四川科委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确认SAR-1具有未受精卵细胞自行发育成胚,未受精极核自发形成胚乳和低频率不定胚等无融合生殖特性,获199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发现的SAR-3、SAR-4能促进杂种早代稳定,快速选育水稻品种,育成的E优540、E优532等米质优、产量高,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5、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长期以来,紧紧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强化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在再生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水稻稀植优化栽培机理及技术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质形成机理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水稻轻简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超高产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水稻逆境生理及抗旱品种选育与栽培、功能稻及观赏稻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水稻逆境反应基因的系统分析及抗逆水稻资源的筛选,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成就突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技成果,已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为四川及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水稻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6、生物技术育种。

早在七十年代即开始了组织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八十年代由花药培养育成了花广518等广亲和系和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成的T汕S等光温敏核不育系。1991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水稻油菜在水稻油菜育种上的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花培育成的高配合力多用途恢复系蜀恢162,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配成的中早熟杂交水稻组合D优162和重穗型迟熟超级稻组合Ⅱ优162(均通过国家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聚合优良基因,获得了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的恢复系抗527,已组配出双抗杂交稻品种进入中试。2004年"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获四川省一等奖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成的抗虫、抗病杂交稻已通过国家安全性评价进入中试。正在开展抗旱、抗病害虫、高光效、高磷肥利用率等基因工程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克隆等研究。

7、种子工程技术。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之中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种子质量,因此,防治稻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中显得非常重要。由我所研制的稻粒黑粉病专用药剂"抗黑95",已通过四川省成果鉴定,获200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科建设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学科建设隶属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具有国家“211工程”建设学科群-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实验室等。另外,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就设在水稻研究所。

在开展研究工作的硬件方面,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建有2400平方米的生物技术实验大楼,具有如下的主要设备:PCR扩增仪、核酸/蛋白质成像分析系统、转基因枪、分子杂交箱、测序仪、超低温冰箱、蛋白质分离系统、2-D蛋白质电泳系统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需的服务器和计算机等。能够从事基因的定位、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转基因,基因表达分析及生物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软件方面,全所现有正式职工30余人,招聘科研助理、辅助工5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周开达),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取得硕士学位的有3人。专家中原全国政协委员1名,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学术和技术后备人选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获省重奖专家2名、四川省杰出贡献奖1名,何梁何利奖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名。四川省优秀专家1名。

获奖情况

科研综述

根据2020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遗传和克隆生物技术育种及水稻栽培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育成了杂交稻新品种超过百个,有10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育成的冈D型和其它类型杂交稻在全国15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级、部省级各种奖项共4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

1、国家级奖项

1.1、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应用,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3、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4、杂交稻培育再生稻研究及应用,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5、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1.6、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省部级奖项(自1980年以来)

2.1、重穗型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2008年,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2、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3、全国南繁先进单位,2006年,农业部,国家南繁办

2.4、重穗型育种思路实践及其代表组合Ⅱ优6078的推广应用,200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5、稻粒黑粉菌侵染水稻不育系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及综合仿制新技术,200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6、高产、抗逆、抗病、优质水稻生物技术育种,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计委、经贸委授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科技成果

2.7、抗病、高产杂交水稻冈优多系1号选育及利用,200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8、四川省“九五”农作物育种攻关,2000年,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授予一等奖

2.9、杂交稻高产抗病新组合冈优501,200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10、四川省“八五”农作物育种攻关,1996年,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授予一等奖

2.11、中籼杂交稻高产稻产新组合冈优22,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12、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199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13、杂交水稻冈优12,199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14、四川无融合生殖水稻(SAR-1)研究,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15、杂交稻D优10,199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16、杂交水稻D优63的应用推广,1992年,四川省政府三等奖

2.17、水稻新品种蜀丰108、109,199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1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水稻油菜育种上的应用,199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19、四川省“七五”农作物育种攻关,1990年,四川农作物育种攻关特等奖

2.20、杂交水稻培育再生稻研究及应用,1989年,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政府一等奖

2.21、杂交稻D优64,198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22、杂交稻“D优63”,198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2.23、四川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推广,1988年,农业部一等奖

2.24、中熟杂交稻D优1号,198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25、科技工作先进集体,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

2.26、水稻冈型不育系与冈型杂交水稻,1980年,农业部改进一等奖

2.27、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28、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68的选育及应用,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章发表

1、Lei Ding, Shuang Cheng Li, Shi Quan Wang, Qi Ming Deng, Jing Zhang, Ai Ping Zheng, Ling Xia Wang, Ming Guang Chu, Jun Zhu and Ping Li,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 a new gene required for male and fe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rice,MOLECULAR BREEDING,2010

2、Mingguang Chu, Shuangcheng Li, Shiquan Wang, Aiping Zheng, Qiming Deng, Lei Ding, Jin Zhang, Manhua Zhang, Ming He, Huainian Liu, Jun Zhu, Lingxia Wang, Ping Li. Fine mapping of a male sterility gene, vr1, on chromosome 4 in rice. 摩尔 Breeding, 2010

3、Xiumei Yu, Aiping Zheng, Jun Zhu, Shiquan Wang, Lingxia Wang, Qiming Deng, Shuangcheng Li, Huainian Liu, Ping Li. Characterization of 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 vip Gene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from Sichuan Basin in China. Current Microbiology, 2010

4、Jie Tang, Ai-ping Zheng, Eden S. P. Bromfield, Jun Zhu, Shuang-cheng Li, Shi-quan Wang, Qi-ming Deng, Ping Li.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of halophilic and halotolerant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 hypersaline pond in Sichuan, China.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10

5、J. B. Chen, F. He, P. Qin, Y. P. Wang, J. Xu, Y. Y. Li, J. Zheng, J. T. Hu, S. G. Li,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rice recessive male sterile mutant,植物界 breeding,2010, 129:313-317

6、Huang YN, Zhao YL, Gao XL, Zhao ZF, Jing Z, Zeng WC, Yang R, Peng R, Tong T, Wang LF, Cen JQ, and Gao H,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31(2):306-12, 2010

7、C. Zhang1,2, J.-L. Sun1, Y.-H. Jia1, J. Wang1, Z.-J. Xu3, X.-M. Du1,4,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nheritance and response to exogenous hormones of a cotton super-dwarf mutant of Gossypium hirsutum,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7 MAR 2010,DOI: 10.1111/j.1439-0523.2009.01759.x

8、Aihua Wang1,2, Damien Garcia3,?, Hongyu Zhang2,4, Ke Feng1, Abed Chaudhury2,5, Fred Berger3,6, William James Peacock2, Elizabeth S. Dennis2, Ming Luo2,*,The VQ motif protein IKU1 regulates endosperm growth and seed size in Arabidopsis,植物界 J,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9 JUN 2010,DOI: 10.1111/j.1365-313X.2010.04271.x

9、Luyan Zhang,Shiquan Wang,Huihui Li,Qiming Deng,Aiping Zheng,Shuangcheng Li,Ping Li,Zhonglai Li,Jiankang Wang,Effects of missing marker and segregation distortion on QTL mapping in F2 populations,Theor Appl Genet ,2010,121:1071–1082

10、Pingrong Wang, Jiaxu Gao, Chunmei Wan, Fantao Zhang, Zhengjun Xu, Xiaoqun Huang, Xiaoqiu Sun,and Xiaojian Deng,Divinyl Chlorophyll(ide) a Can Be Converted to Monovinyl Chlorophyll(ide) a by a Divinyl Reductase in Rice,植物界 Physiology,2010

11、Aiping Zheng, Jun Zhu, Lingxia Wang, Shuangcheng Li, Qiming Deng, Shiquan Wang, Furong Tan , Xiumei Yu, Peng Guan, Hongxia Liang; Ping Li#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holotype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 gene from a nativ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M59-2.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0, 56:1-6. (IF=1.102)

12、Aiping ZHENG, Jun ZHU, Furong TAN, Peng GUAN, Xiumei YU, Shiquan WANG, Qiming DENG, Shuangcheng LI, Huainian LIU, Ping LI#. Characteris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haplotype cry2A-type gen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JF19-2.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10, 60 (1): 129-134. (IF=0.466)

13、Jun Zhu, AiPing Zheng, FuRong Tan, ShiQuan Wang, QiMing Deng, ShuangCheng Li, LinXia, Wang, Ping Li#. Characteris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holotype crystal protein gene, cry56Aa1,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Ywc2-8.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10, 32:283-288. (IF=1.595)

14、Jun Zhu, Aiping Zheng, Shiquang Wang, Huainian Liu, Ping Li#.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novel crystal protein genes, cry4Cb1 and cry30Ga1,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HS18-1.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病理学, 2010, 103: 200-202. (IF=2.005)

15、Furong Tan , Aiping Zheng, Jun Zhu, Peng Guan, Linxia Wang, Xueming Tang*, Ping Li# Rapid Cloning,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ne Novel Crystal Protein Gene cry30Fa1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10, 302: 46-51. (IF=2.021)

16、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期刊论文] 李秀兰, 孙小秋, 王平荣, 周慧, 邓晓建, LI Xiu-Lan, SUN Xiao-Qiu, WANG Ping-Rong, ZHOU Hui, DENG Xiao-Jian - 《作物学报》2010年6期

17、转Pi-d2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期刊论文] 陈德西, 陈学伟, 雷财林, 马炳田, 王玉平, 李仕贵, CHEN De-xi, CHEN Xue-wei, LEI Cai-lin, MA Bing-tian, WANG Yu-ping, LI Shi-gui - 《中国水稻科学》2010年1期

18、激素对陆地棉矮化突变体AS98的生理影响,[期刊论文] 张超, 孙君灵, 贾银华, 周忠丽, 潘兆娥, 何守朴, 王杰, 徐正君, 杜雄明, ZHANG Chao, SUN Jun-ling, JIA Yin-hua, ZHOU Zhong-li, pan Zhao-e, HE Shou-pu, WANG Jie, XU Zheng-jun, DU Xiong-ming - 《核农学报》2010年2期 不同施氮量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水稻群体发育与产量形成特征,[期刊论文] 龙旭, 汪仁全, 孙永健, 马均 - 《中国水稻科学》2010年2期

19、拟南芥的印记基因和印记表达调控,[期刊论文] 张红宇, 徐培洲, 杨华, 吴先军, ZHANG Hong-Yu, XU Pei-Zhou, YANG Hua, WU Xian-Jun - 《遗传》2010年7期

20、外源激素对一个新的棉花极端矮化突变体AS98植株生长和酶活性的影响,[期刊论文] 张超, 孙君灵, 贾银华, 周忠丽, 潘兆娥, 何守朴, 杜雄明, ZHANG Chao, SUN Jun-ling, 徐正君, JIA Yin-hua, ZHOU Zhong-li, pan Zhao-e, HE 上海海洋大学pu, XU Zheng-jun, DU Xiong-ming - 《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7期

21、功能性红米杂交稻微生物发酵研究及微量元素分析,[期刊论文] 颜亮, 罗强, 聂远洋, 曹玫, 朱建清, 张单, 张艳, 黎伟, 赵建, YAN Liang, LUO Qiang, NIE Yuan-Yang, CAO Mei, ZHU Jian-Qing, ZHANG Dan, ZHANG Yan, LI Wei, ZHAO Jian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5期

22、红米色素与微量元素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 魏毅, 靳西彪, 杨海亮, 张莹, 孙瑞婕, 王业文, 朱建清, WEI Yi, JIN Xi-biao, YANG Hai-liang, ZHANG Ying, SUN Rui-jie, WANG YEwen, ZHU Jian-qing - 《种子》2010年5期

23、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期刊论文] 孙永健, 孙园园, 李旭毅, 张荣萍, 郭翔, 马均 - 《作物学报》2010年4期 优质杂交水稻宜香707高产制种技术,[期刊论文] 周明镜, 彭淑彬, 兰光荣, 李自勇, 周继兵 - 《杂交水稻》2010年1期

24、4份水稻早熟不育系配合力比较研究,[期刊论文] 汪秀志, 张红宇, 汪旭东, 吴先军, WANG Xiu-zhi, ZHANG Hong-yu, WANG Xu-dong, WU Xian-jun - 《种子》2010年7期

25、水稻优质不育系G201A的选育,[期刊论文] 王平荣, 邓晓建, Wang Pingrong, Deng Xiaojian - 《中国稻米》2010年3期

26、棉花核不育系GA18产量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期刊论文] 张超, 黄文娟, 牟方生, 杨泽湖, 沛城, 龚一耘, 马炳田, 毛正轩, ZHANG Chao, HUANG Wen-juan, MU Fang-sheng, YANG Ze-hu, JI Pei-cheng, GONG Yi-yun, MA Bing-tian, MAO Zheng-xuan - 《西南农业学报》2010年4期

27、红米色素着生位置及其基因定位,[期刊论文]李杰勤,叶小英,王业文,靳西彪,朱建清,WANG Li-hua,LI Jie-qin, YE Xiao-ying,WANG YEwen, JIN Xi-biao, ZHU Jian-qing - 《种子》2010年2期

28、杂交中籼稻新组合Z优272 ,[期刊论文] 杨海亮, 孙瑞婕, 魏毅, 靳西彪, 张莹, 朱建清 - 《杂交水稻》2010年2期

专利

1、一种新的杀虫脒Bt蛋白Cry54Aa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公开

2、一种新的Bt蛋白Cry4Cc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3、一种新的Bt蛋白Cry53Ab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4、一种新的Bt蛋白Cry30Fa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5、苏云金芽孢杆菌属菌株新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6、苏云金芽孢杆菌BM59-2及其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7、苏云金芽孢杆菌YWC2-8及其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8、苏云金芽孢杆菌HS18-1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9、Bt蛋白Cry30Ga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10、Bt蛋白Cry52Ba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11、Bt蛋白Cry56Aa1、其编码基因及应用,发明专利,2009年待公开

12、利用早代稳定材料选育水稻品种的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02104213.6,2006

13、一种抗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链霉菌属,实用新型,授权号:117910.X,2003

14、促进水稻生长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假单孢菌菌株,发明专利,授权号:03117909.6,2006

15、一种广谱杀虫脒防病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03117822.7,2006

历史沿革

1936年,由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在四川大学农学院执教时,为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而组建稻作室。

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市独立建院后起名为四川农学院稻作研究室。

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研究所。

研究所历经杨开渠教授、李实贲教授和周开达院士等前辈及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奋斗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单位。

科研条件

水稻研究所设有水稻遗传、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品质改良、种子工程、栽培和生理7个研究团队。其中,教学科研人员33人,实验助理、科研助理和工勤人员38人。在岗科研人员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

  研究团队成员如下表

参考资料

水稻所简介.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21-12-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