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 :经典传统戏剧

更新时间:2023-08-27 10:50

《四郎探母》又名《探母回令》《北天门》《四盘山》,作者不可考,但在道光四年(1842年)庆昇平班戏单中即已收录,是京剧传统经典剧目。该剧是京剧形成初期产生的一个剧目,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经典京剧剧目。

故事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及民间故事,讲述了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但战情紧张,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四郎趁夜混过关去,正遇杨宗保巡营查夜,把四郎当做奸细捉回。六郎见是四哥,亲自松绑,去见母亲等家人,大家悲喜交集,抱头痛哭。只是匆匆一面,又别母而去的故事。

《四郎探母》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骨子老戏,有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名家,为戏迷演绎经典名剧《四郎探母》。该剧情节感人肺腑,唱段脍炙人口、韵味悠长。其中对家国情怀和复杂情感的细致刻画,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折射出人性光芒,引发情感共鸣。该剧除京剧外,在秦腔、眉户、同州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川剧等都有同名剧目。此外,同剧而异名的有滇剧《坐皇宫》《斩辉》,汉剧《双回国》,湘剧《四盘山》,粤剧《四郎会母》,赣剧《回国图》等。

创作背景

该剧取材于杨家将故事,皮黄(京剧)《四郎探母》的前身是楚曲《杨四郎探母》,楚曲摄取了五代十国韩延徽探母的故事,并沿袭了明代小说《杨家将演义》的发展路径。早期皮黄本《四郎探母》对楚曲的对楚曲的重要改变,是将楚曲中公主口述的“盗令”情节改为明场出演。在《杨家将演义》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后来果然策应宋军破辽。作者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因而长期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

《四郎探母》是以辽宋战争为背景的故事。宋初,赵光义赵光义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力图恢复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等北方疆土,一再兴兵伐辽,但都没能达到目的,以失败和妥协告终,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该剧杨四郎(杨四郎)的原型有多种说法。一说其原型为王继忠,王继忠原是宋朝将领,咸平六年,辽朝数万骑南侵,王继忠领兵御敌,兵败被捕,辽国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以康默记族女女之”。景德初,契丹又发兵南侵,王继忠从中斡旋,促成宋辽订立和约。他的经历,与杨四郎故事有近似之处。

《四郎探母》的剧情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有深度,作者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在两军对阵、剑拔弩张的背景下,身陷异邦的杨四郎夜冒着杀身之祸偷跑出关探望母亲。漫长的十五年骨肉离别,短暂的一夜团聚,杨四郎依次与家中亲人相见,却又分离。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

剧情介绍

在宋辽争战时,宋军大败,杨家将伤亡惨重。老令公杨业之子杨四郎杨四郎成场被俘,掠至北辽,隐瞒身世,改名水易,被辽主萧皇后看中招为驸马,与铁镜公主联姻,生有一子。十五年后,六郎杨延昭与母亲余太君奉宋王旨意挂帅北征,率大军来至雁门关下。杨四郎得讯后思母心切,有意过营探母,怎奈重关相阻难以如愿,只得闷坐在宫院自思自叹,耶律金娥看出破绽。再三追问,杨四郎方吐实情。公主为助丈夫过关探母,便设法盗来过关令箭,临别前叮嘱四郎必须在五鼓天明之前将令箭交还。杨四郎过了关,被杨六郎之子杨宗保擒获,押送大营,交与杨六郎。兄弟相认后,又到后营见老母看妹,会见结发之妻四夫人。一家人悲喜交集,互诉别离之情,不觉天交五鼓,杨四郎恐失约连累公主,只得与全家捍泪而别。大国舅、二国舅早已看破杨四郎过关骗局。待杨四郎回转时,将他拿下,绑至银安段。萧太后欲斩杨四郎,二位国舅又帮助耶律金娥求情。萧太后方将杨四郎赦免后,赐给人马三千,命令杨四郎把守北天门。

角色人物

以上参考资料

作品考究

《四郎探母》有人认为改编自秦腔,也有人主张此剧是从民间说唱改编而来的但都没有提供证据。尽管有人提出《四郎探母》可能是张二奎创作了《四郎探母》,该剧也在《庆升平班戏目》和《都门纪略》中有记载,但并没有直接和准确的资料能证明该剧出自张二奎之手。在齐如山的《京剧之变迁》中提到了这出戏,但这并不能作为确定性的证据。此外,历史记载中没有明确显示慈禧有组织人创作《四郎探母》的情况。因此,迄今为止,我们无法得出《四郎探母》的确切作者是谁的结论。

《四郎探母》和《雁门关》是京剧初创时期编创的剧目,两者都讲述了四郎或八郎探母的故事。事实上,《四郎探母》唱词中也有子弟书《八郎探母》的影子,子弟书中的《八郎探母》故事或许是《雁门关》乃至更早些的《四郎探母》的文本来源。车王府曲本中有多种版本的《八郎探母》子弟书,其情节与京剧略同。并进而推测,《雁门关》乃至《四郎探母》,都可能受到子弟书的影响。早期的《四郎探母》剧本没有为《回令》留下空间,楚曲中没有“盗令”一出,萧银宗根本未在明场出现,而在《八郎探母》中,萧太后则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所以,受《八郎探母》的启发,为《探母》加上一个萧太后在明场出现的“盗令”和后面的“回令”,也就前呼后应了。

作品鉴赏

《四郎探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杨家将故事为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地强调英雄主义,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性的情感表达上。剧中的主角四郎在战乱中与母亲失散,他历尽艰辛去寻找母亲,最终母子团聚,但同时也因为战争而饱受痛苦。该剧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情感的真实性和细腻性。四郎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磨难,以及他在面对母亲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都表现得非常真实,令人感动。同时,该剧也展现了人们对于和平和亲情的渴望和向往,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剧情,让观众在感动中领略艺术的魅力。这部剧作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情感和家庭,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该剧的叙事成功高明之处又在于它善于运用叙事的戏剧性。剧中以杨四郎为首的主人公的形象通过激烈的剧情冲突场面的不断切换得以形成、发展,纵观全剧,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有夫妻冲突、母子冲突、兄弟间、宋辽两国的冲突,两天一夜,叙事轻重缓合乎情理。千万个“舍不得”形成了一定的叙事张力,这也是《四郎探母》“演员爱演、观众爱看”的原因。

《四郎探母》这部京剧艺术作品在杨四郎的道德悲剧中,展现了他对两个家庭和两个国家情感冲突的抉择。这个抉择构成了该剧的核心,同时也凸显出杨四郎所面临的困境,即无论他做出什么选择都意味着背叛。然而,他最终在背叛的宿命中坚守住了自己做人的最后底线,展现出了对“仁义”的信念。这部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中通过刻画杨四郎和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展现了人性美的胜利。同时,该剧也通过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了京剧艺术中对人性美的歌颂。该剧作品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其博大精深,并抒显了人性美的价值。因此,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成为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该剧也通过杨四郎用唱词生动地展示了铁镜公主的信任、杨四郎在忠孝与责任之间徘徊的无奈,以及母亲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引起了当下许多人的共鸣。剧中集结了国尽忠、母尽孝、妻尽情这三者无法实现的矛盾心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唱词的表现力和腔调的动听,真实地描绘了战争时期杨四郎探母、见妻所经历的辛酸。这激发了观众的生命体验,同时也成为了文化归属感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载体。

艺术特色

《四郎探母》的剧情设置属于典型的“一人”(四郎)“一事”(探母)的模式。这“一人一事”也就是为全剧所立之“主脑”。作为戏核,全剧可归结为一个“探”字。“探母”成为全剧的情节主线,成为主角杨四郎的“贯穿性动作”。这里,作为贯穿性的舞台动作“探母”,固然是属于杨四郎的个人行为,但是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却又不仅仅是个人化的,而是社会化的,是在一种孝亲观念引导之下的穿越敌我交战的火线的一次奇异的情感历程。

所以,在全剧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这种至上的孝亲观念。《四郎探母》以孝亲观念为统领,其剧情构造中内含着在清王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的事亲尽孝与民族和解的集体无意识。

唱腔

全剧所采用的是西皮板式,特别是其中快速应答对唱的流水板的运用,急管繁弦,音色丰富。主角杨四郎在所有场次都有大段成套的唱腔,作为线形、快节奏叙事的主要手段。“探母”全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时空转换、人物交代、情节连贯等,都以演唱做表的方式展示,并结合着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例如“坐宫”一场中,就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并且通过板式的变化多层次地揭示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四郎探母》中的唱,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杨四郎坐宫一唱,令人低徊往复,而以前16年往事则在不言中交代过去也矣。在坐宫一折于宏观上为其后剧情起铺垫作用,微观上同样具有较完整的戏剧结构。此折西皮声腔贯穿始终,为避免听觉上易造成雷同、单调之感。坐宫一折中所使用的两段“西皮慢板”保持了传统慢板曲调的抒情性,唱腔旋律细腻,富于歌唱性。同时在生、旦两个行当声腔的特点的表现上做了不同处理。至其前妻,16年守寡孤苦,剧中亦不见。只在重见四郎之四五句歌唱中透露。惟其西方文学重事,故音乐歌唱亦分别发展。惟其中国文学重情,乃使音乐歌唱代替了文字记叙,文学与音乐乃和合为一。而音乐歌唱更占了重要地位,成为文学中主要不可缺之一内容。由此可见,《四郎探母》的声腔艺术就决不止是外在的表现手段的问题,而有其更为内在的本质的意义,成为戏曲乐本体的具体体现。有过多位名家演绎《四郎探母》,如赵桐珊姜妙香、马福禄、高玉倩等人出演。

唱作表现

全剧西皮调到底,各种板式都齐全,像正西皮、反西皮、慢板、原板、流水、快板、导板、散板、摇板、哭头等。而其“坐宫”这一折,讲述十五年前沙滩赴会的事件和现在得知佘母行至雁门关的消息,想过营见母。然后开始以西皮慢板自思自叹,并运用了排比的比喻手法。西皮慢板多表现抒情和轻松的场面,也是在原板一板一眼的基础上,运用加花、延伸和扩展的手法而形成的板式。“坐宫”中铁镜公主与杨四郎从猜心思到得知真相,再到主动帮助杨延辉盗令。从慢板到原板,再到流水、快板,直到“站立宫门叫小番”的高潮。从萧皇后临朝的内心独白,到母女之间的嘘寒问暖,再到铁镜公主弄哭婴儿使令箭到手。从慢板到摇板再到流水,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其中郭玮所饰演铁镜公主,运用程派特色鲜明,以字行腔,以腔传情,不流于俗。在开始时,她演唱的“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两句西皮摇板就颇具特色。在“四猜”环节的西皮慢板中,她以低回婉转的行腔表现人物的思想过程,令观众过足了戏瘾。之后的流水、快板都唱的语气准确,情绪饱满,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重要演出

以上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

《四郎探母》作为一出京剧,在其较高的艺术性方面展现了人性美的特质,这一点特别引人注目。该剧通过揭示人性、人情、合作、宽容与和谐的重要性,呈现了一种触动人心的审美体验,满足了广大民众对人性美的精神需求。因此,该剧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并在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1980年,《四郎探母》的复排公演对于新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当时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该剧演出的深刻意义,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该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促使人们思索如何审视和对待过去的事情。此外,该剧还培养了一批京剧界的新秀,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品评价

“《四郎探母》伴随着京剧发展的整个历程。历代京剧名家几乎都把它作为自己的保留剧目,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与马谭奚杨四大须生都曾有过合作演出的历史,留下了一段段艺坛佳话。”——光明日报评

“《四郎探母》给少数民族当媳妇的王昭君蔡文姬文成公主都得到了理想的解决,唯有给北方少数民族当女婿的杨四郎还被判死刑,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其谈不上什么叛困投敌,身份是‘战俘’,在番邦十五载,他没有暴露身份,没有出卖祖国河山和民族利益,没有泄露军事机密,没有担任番邦官半积,实在挨不上民族败类的罪名。”——许思言

衍生作品

电影

以上参考资料

电视剧

以上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以上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