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 :北宋初期名将

更新时间:2023-05-27 15:05

杨业(?-986年),原名杨重贵,籍贯为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后迁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北宋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是中国人民千古传颂的“杨家将”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

杨业二十多岁时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以勇武善战闻名,遂更赐姓名刘继业。累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降宋,更名为杨业,授郑州刺史、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打败辽军于雁门,功至云州观察使,通判代州。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任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奉诏护送民众南撤,陷入辽军包围,负伤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中书令。

杨业虽不知书,但忠烈武勇,素有智谋,以勇猛著称,深受赵光义倚重,却因立功边关,遭到戍边旧将嫉恨,导致功败垂成。

北宋麟州新秦(今神木市北)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业(?-986年),原名杨重贵。北宋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北)人。其父杨信曾任职后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麟州自五代以来是西北要塞之地,民风尚武。杨业自幼英武果敢,为人侠义,精通骑射之术,喜好田猎,每次打猎收获总是别人的数倍。曾经对他身边的人说:“我日后担任将领,驰骋疆场,如同现在使用鹰犬捕捉猎物一般。”

二十岁时,杨业回到太原市,追随刘崇北汉开国皇帝),驻防晋阳,时任河东节度使。951年,刘崇建立北汉政权,任命杨业戍守代州(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特赐杨业刘姓,改名为继业,“比于诸子”。当时中原地区北方契丹族,经常南下骚扰。杨业率部抗辽,每战必胜,人称“杨无敌”,并因公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

抵御宋军

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时,派兵攻打北汉,杨业时任侍卫都虞候,领军扼守团柏谷(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西南)以抗宋军。杨业侦查得知宋大军已至,考虑到寡不敌众,退保太原市,之后被罢兵权。宋军多次围攻太原,杨业领兵守城,杨业多次率兵击退宋军。宋军多次攻城失败,又因暑雨时节,宋军将士多病,只得退兵。

归附宋朝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围攻太原城,杨业捍守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军无数人。宋太宗素闻其名,曾经悬赏求他。五月,北汉末帝刘继元归附宋朝,北汉灭亡。杨业仍据城苦战,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命令投降,杨业才归附宋朝。宋太宗派遣中使召见杨业,十分欢喜,令杨业复姓杨氏,单名业(一作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予杨业郑州防御使。

击溃辽军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九月,辽军分路南侵,当时被宋军击退,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赵光义因为杨业熟悉边事,又调他到代州(今代县),任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都部署,时大将潘美任三交都部署,屯兵防辽。第二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当时遇到契丹辽军南犯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从西陉而出,由小陉到雁门北口,向南从背后攻击他们,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诲。杨业因为战功迁为云中郡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从此辽兵望见杨业的旌旗,就引兵而退。杨业归宋不到一年,立功边关,扬威朝野,受到赵光义重用,引起宋朝旧将们妒忌,有人暗地里上书诽谤他,揭露他的短处,宋太宗看了都置之不问,封好这些奏章交给杨业。

北征伐辽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趁辽朝皇帝更迭之际,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北征伐辽,一路由曹彬雄县(今河北雄县),一路由田重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一路由以潘美指挥出雁门,潘美为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将,以蔚州刺史王侁等督战。出雁门的大军在杨业的指挥下,接连收复云州区(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四州失地,军队乘胜进抵桑干河。此时,曹彬所统帅的东路军队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战。杨业被迫撤回代州,不久,受赵光义诏命,掩护四州百姓内迁。这时,辽朝皇后萧氏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率兵十余万,进抵雁门关,复陷寰州、应州。

杨业审时度势,认为辽兵势盛,可按诏命掩护雁门百姓撤退,同时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进攻应州,分散敌军主力,然后歼灭其部分精锐。潘美和监军王侁反对他的意见,坚持让杨业出兵雁门关,收复寰州。杨业认为绝对不行,是必败的形势。王说:“你一向号称无敌,现在被敌人挑逗而不交战,莫非另有打算?”杨业说:“杨业并非避死,因为时机不利,只是白白地使士卒伤亡而功业不立。现在你责备我杨业不赴死难,我当为诸公先死。”

杨业出发前,哭着对潘美说:“这次去一定不利。我杨业,是太原市降将,职分应当去死。皇上不杀我,宠爱我,以我作将帅,授予我兵权。不是纵容敌人不攻击,主要是伺便利时,立尺寸之功来报答国家的恩惠。现在各位都责备我杨业避敌,我杨业当先死于敌难。”只能和潘美王侁约好,由杨业带一路军队,先行出击,将敌军诱到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城区南)附近,由潘美等指挥先埋伏好的军队,痛击辽军。潘美随即与王侁率兵在陈家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杨业,以为辽军失败逃走,想争夺功劳,就领兵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于是沿交河西南行走了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失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人物逝世

杨业与众将率领本部数千人马,从佛晓上阵,在十余万辽兵重重包围下,奋勇拼杀,终于把辽军引到陈家谷口。回顾无援,不禁抚胸大哭,率领帐下战士,返身作战,身上受伤数十处,士卒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自己亲手杀死敌军百余人。直到胯下战马也遭受重伤,横卧在地,这才被辽军俘获。其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杨业叹息道:皇上对我恩重如山,本希望讨灭贼人保卫边境,以报答知遇之恩,没想到却被奸臣陷害,以致王师败绩,有什么面目寻求活路啊。于是绝食三日而死。于时辽朝方面南大将耶律休哥总帅全军,闻杨业死,大喜:乃函其酋级,传示诸军,契丹皆知杨业声名,由此不惧宋兵。在杨业死后,辽国即在长城北古口建了一座杨无敌庙,纪念杨业。

杨业之死,使北宋朝野震动,赵光义听说后极为哀痛、怜惜,特地下诏,并举行大典,来表彰杨业的遗忠;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赏赐其家属布帛千匹,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官三级;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

杨业战死后,朝廷任命其子供奉官杨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

人物评价

宋史》日:“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

民国著名历史小说家蔡东藩所言:“杨业骁将也,久历行阵,匪惟勇号无敌,即料事度势,亦有先见之明,美乃不信其言,反误信一刻之王侁,卒至孤军应敌,力竭身亡。”

赵光义下诏称赞杨业:“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而群帅拜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焱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这是官方对杨业的最高评价。

北宋元祐年间,苏辙出使辽朝,作《过杨无敌庙》诗一首:“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尽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称赞杨业忠肝义胆。

欧阳修: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十国春秋》记载:所以褒臣节而儆官守也。业、罕儒、光实咸当捍城之寄,临戎力战,殁于敌境。虽罕儒恃勇不戒,光实甘贼迁之言,失在轻敌,然其忘躯徇节,诚可嘉也。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杨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平时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共苦。代北严寒,人们大多穿毛皮衣服,杨业只穿用丝绵絮作的衣服,坐在外边处理军务,旁边不设火,侍奉的人差不多冻僵了,而杨业却怡然自得毫无寒冷之感。为政简易,对待下属有恩惠,所以士卒乐意为他效命。朔州一仗失败,麾下还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自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同死没有益处,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众人都感动得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剌史王贵杀敌数十人,箭尽后终于身亡。其余的人也战死,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听到这一情况的人都流下眼泪。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北宋大將杨业精忠报国,在全国有三处祠堂:一在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二在河南省新密市来集镇,三在代县鹿蹄涧村

郑州市杨业祠座落在郑州西南40公里处新密县来集镇苏寨村的腾龙台上。据相关资料记载,杨业在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兼刺史。是老百姓自发所建,始建于清代。清代建筑10余间,祠内另存元、明、清重修祠庙碑8通。

杨令公庙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密云古北口河东村,是宋辽时期当朝政府与人民为了纪念名将杨业而建,杨令公祠为两进院落,前后两层大殿,占地600多平方米,前殿内塑杨家男将;后殿内雕杨家女英,前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房和禅堂,在山门外东西两壁墙上,书写着高约1米的8个大字“威震边关,气壮山河”。

杨家祠堂,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东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为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而修。杨忠武祠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因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是杨家将满门忠烈祭祀之地,聂氏宗祠所在的鹿蹄涧村是现在全国最大杨家将后裔居住地。祠堂内供奉有杨业、佘太君夫妇及其子孙和穆桂英等杨门女将塑像与牌位,并以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立体化展示了杨家将满门忠烈、忠勇爱国的英雄事迹和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杨家祠堂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