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富英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

更新时间:2023-07-31 09:52

谭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四代嫡传人,四大须生之一,"新谭派"创立者。

谭富英出身梨园世家,其曾祖父谭志道京剧初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祖父谭鑫培是京剧一代宗师、伶界大王,其父亲谭小培也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对于京剧,谭富英从小耳濡目染,十岁拜师陈秀华开蒙学戏,十二岁(虚岁)进入富连成社坐科学艺,并逐渐开始登台演出。1923年,谭富英从富连成社毕业,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搭班表演的生涯,与梅兰芳等著名旦角演员均有过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到1935年,谭富英正式挑班,组建了自己的班社“扶椿”,并在1941年重新启用爷爷的班社名“同庆”。1949 年,谭富英的同庆社与裘盛戎的“戎社”合并,组建了“太平京剧团”,1952 年,太平京剧团改名为北京京剧二团,1956 年,北京京剧二团与马连良组建的马连良剧团合并,北京京剧团成立,谭富英任副团长。1964 年,谭富英因病辍演,告别舞台。1977年,谭富英因病去世。

谭富英有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他的表演艺术形象塑造完善,人物意境和情节表述完整,唱腔情绪饱满、意境深、曲调自然,念白、身段、舞蹈和武打浑然天成,谭富英的新谭派艺术最全面、最完整地继承了其祖父谭鑫培的谭派艺术,并且在继承中表现出轻快、新颖、自然的质感。谭富英擅演谭门本派剧目,他唱的《空城计》《捉放曹》《珠帘寨》《定军山》《战太平》都是经典演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谭富英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906年10月15日。谭富英谱名豫升,乳名升格。谭富英生在梨园世家,从小接触的事无不与梨园相关,而且谭富英外表通关鼻梁眉清目秀,嗓音清脆悦耳,是一块天生的戏料。

演艺经历

拜师学艺戏启蒙

谭富英十岁时,家中就给他安排老师开蒙学艺,给他请的开蒙的老师是陈秀华。陈秀华本人并不太出名,但是他的学生都赫赫有名,例如王少楼杨宝忠孟小冬贯大元杨宝森李少春杨菊芬刘宗杨以及打本子的名家范钓宏等等都得到过他的教益。陈秀华会戏多,舞台经验丰富,教学有方,而且他师从贾丽川,所学谭派艺术非常精道。开始,陈秀华每天到谭家教两个小时的课,循序渐进,成果很显著,后来陈秀华的学生变多,谭富英就到陈家去学。除了教文戏的陈秀华,当年私人教戏一般都有文武两位杰出的教师,教谭富英武戏的是丁永利

坐科学戏磨基础

由于祖父谭鑫培希望谭富英能够接受严格的系统训练,在1917年3月谭富英被送进富连成社科班。富连成的社长叶春善听说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孙子要入他的科班,无论如何也不敢收,谭鑫培与谭小培将叶春善请到家中,立字据,写关书,将谭富英交给富连成。谭富英的名字“富英”也是入科后由富连成的总教习萧长华先生所取。

进入富连成坐科学艺后,谭富英先学武生,因为那时科班对刚入科的学生都是偏重武戏的学习,因为京剧演员不管文戏武戏,身段都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在富连成,还有一条,不管学唱什么行当,每天一早都得拿顶、下腰、踢腿、劈叉、翻前后桥,以及飞脚、旋子等等,一天不落,持之以恒。除了武戏,谭富英入科后,叶春善先生请他的哥哥叶福海先生亲自教谭富英学昆曲戏,打好基础。

谭富英坐科学艺的同时也一边在演戏。谭富英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戏是老生戏《黄金台》的“巡城搜府”一折,谭富英农历二月入科,闰二月就演出,在草市精忠庙唱的“行戏”,扮演伊立的花脸是他同科的同学翟富魁。他的爷爷谭鑫培虽然没有去看他的演出,但是听说谭富英登台表演,非常欣慰。不久,谭鑫培因为被陆荣廷等军阀强迫带病演出《洪洋洞》,病情加重,不幸逝世。

入科后,谭富英的演出越来越多,他的演出大多是富连成总教习萧长华先生亲自排演的,演出的地点在前门外的广和楼。1918年,富连成社首演全本《取南郡》,马连良饰诸葛亮,谭富英饰鲁肃茹富兰饰周瑜。谭富英的演出,形容鲁肃之忠厚神似,扮演相当成功,在科班里有着“活鲁肃”的美名。谭富英出科前不仅是富连成的当家老生,也时常参演外面的堂会、义务戏,1920年9月13日,北京梨园公益总会演出了十六省水灾急赈的义务戏,谭富英参与其中,演出了《回荆州》。

1923年,谭富英坐科六年后出科,在富连成的六年里,谭富英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前辈学艺,在前辈严师的严格督导之下,谭富英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艺术功底。

出科搭班艺名扬

1922年,谭富英出科前,父亲谭小培及老师余叔岩就再次对他进行指点再造,按照谭派演出的路子规整,谭富英也由此技艺大进,正式继承起了谭派的京剧艺术。

1923年,谭富英在富连成毕业,科班为他举办了毕业演出,地点是前门外肉市的广和楼,演出剧目和他入科演出的第一出戏一样,还是《黄金台》。

谭富英出科后第一次正式搭班演出是在王惠芳挑班的班社,王惠芳是梅兰芳姑母的儿子,这个班社挂头牌的是五大名伶之一的徐碧云。在这个班社,谭富英能演出的戏比较少,继而辞班,到上海市亦舞台”与苟慧生合作。到上海的第一场戏,谭富英便以“谭门本派”的名义,出演谭门大戏《定军山》,在上海一炮而红,反响热烈。同年,谭富英在EMI集团灌制了六张唱片(计《定军山》《法门寺》《盗宗卷》《八大锤》各两面、《打鼓骂曹》《斩马谡》《战蒲关》《战樊城》各一面),在大中华公司灌制两张唱片(《定军山》《南阳关》各两面)。

上海之行结束后,谭小培决定让谭富英继续搭板演出,积累艺术资本。此时徐碧云正好要独自挑班“云兴社”,谭富英再入徐碧云班,挂二牌。这个阶段,谭富英与父亲谭小培、外祖父德珺如合作《群英会》,德如的周瑜,谭小培的孔明,谭富英的鲁肃,三代同台,这出《群英会》在北京很有号召力。在徐碧云班中,谭富英还在兴云社新排的《褒奴》《骊珠梦》《绿珠坠楼》等戏中演重要角色。1925年,徐碧云的云兴社报散了,谭富英又与尚小云及坤伶碧云霞等合作了一段时间。

1928 年搭梅兰芳剧团赴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1929年左右,谭富英搭朱琴心班唱二牌老生。1931年,上海市闻人杜月笙家祠堂落成,京津沪一流名角几乎全部到场,谭富英也在其列。1932年左右,谭富英离开朱琴心班, 谭富英又到上海,与雪艳琴在天蟾舞台合作了一个月,演出后上海“古代公司”约请谭富英与雪艳琴联合摄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京剧电影《四郎探母》,这部电影公开放映于1935 年。随后到天津中原公司的剧场唱头牌,当时唱二牌旦角的是关丽卿胡碧兰。自津返平后,谭富英又重入尚小云的重庆社,与尚小云合作近两年。后来,谭富英又先后与雪艳琴(黄咏霓)、程砚秋梅兰芳合作。1935年初,谭富英还与梅兰芳在汉口演出。

挑板组社启新业

经过长达12年的搭班演唱、各地献艺,谭富英在舞台经验和个人声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收获,积累了相当大的观众群,足以支持谭富英独立挑板。于是,他于1935 年开始组织自己的班社,班名“扶椿(春)”。成班后,谭富英的扶椿社立即在北京的等各大戏园陆续亮相,票房收入稳定,观众热情高涨;在北京各戏园子演出了一个周期后,又陆续到天津市、汉口、上海市等地演出。1941年,谭富英重新启用祖父谭鑫培的社名“同庆”,外出演戏时就用“谭富英剧团”的名义。

谭富英自行组班以后,参加到他的班中与他合作过的名家很多,如旦角张君秋梁小鸾王幼卿,净行王泉奎刘砚亭,小生姜妙香叶盛兰,武生茹富兰周瑞安杨盛春黄元庆,丑行萧长华、慈瑞全、孙盛武等。谭富英的父亲小培对班中事务多方关照,并亲自登台为富英配演《珠帘寨》中的程敬思、《捉放曹》中的吕伯奢、《群英会》中的前诸葛亮(富英前鲁肃后孔明)等。同庆社一直存在到新中国建立前夕。

新时代唱新篇章

1949 年以后,谭富英的同庆社与裘盛戎的“戎社”合并,组建了“太平京剧团”。新剧团排演了新戏《将相和》,在上海市连续演出了四十多场,轰动一时。天兰铁路修成,谭富英的太平京剧团担任了通车典礼的演出任务,不顾当时西北还不十分安全,毅然前往,在典礼上表演剧团新剧《将相和》。1952 年,太平京剧团改名转为北京京剧二团,二团剧目《将相和》还在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奖励,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谭富英以极大的热情,履行他作为一个人民演员的光荣职责,政治活动更是不甘落后。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虽然父亲谭小培重病不起,谭富英依旧奔赴朝鲜,在壕堑中表演,慰问志愿军。1954 年,在根据川剧《柴市节》改编的《正气歌》中,谭富英扮演文天祥,甚获好评,梅兰芳也夸赞谭富英的文天祥“文丞相不好演,富英演得有气度,的确不凡”。

1956 年,北京京剧二团与马连良组建的马连良剧团合并,北京京剧团成立,谭富英在北京京剧团时期,与张君秋裘盛戎合演的《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堪称一时绝唱。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许多新的改编或创作的剧目的演出,如在《八义图》中演赵盾,在《秦香莲》中扮演陈世美,在《状元媒》中扮演赵光义。1956年,谭富英与马连良、萧长华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合拍影片《借东风》《借东风》。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谭富英与马连良叶盛兰、李少春、裘盛戎、袁世海、孙盛武李和曾等合作演出了新改编的《赤壁之战》,他在其中饰演刘备。同一年,谭富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 年以后,谭富英因病辍演,从此告别舞台。

因病逝世

1977 年初,谭富英因病住进友谊医院,3月22日,谭富英逝世。谭富英先生逝世后,北京文艺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弟子纷纷赶到北京瞻仰他的遗容,为他献花,为他送行。

个人作品

影视作品

《四郎探母》

主演: 谭富英 / 雪艳琴

类型: 戏曲制片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33-02-01(中国大陆)

京剧电影《四郎探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京剧影片,这部影片由上海古代影业公司摄成,于1933年2月1日在新光戏院首映,并于1935年公开放映。谭富英在影片中饰演杨四郎

《群英会》

导演: 岑范

主演: 马连良 / 谭富英 / 叶盛兰 / 裘盛戎 / 袁世海

类型: 戏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时间:1957年(中国大陆)

片长: 97分钟

又名: Qun Ying Hui / Triology of Swordsmanship

IMDb: tt13563524

剧情梗概:为对抗强大的曹魏政权,孙刘两家联合,诸葛亮(马连良 饰)与水军都督周瑜(叶盛兰 饰)在夏口共同抵御曹军的进攻。为探听两家联军虚实,曹操裘盛戎 饰)派出谋士蒋干萧长华 饰)以故交身份探访周瑜,伺机劝其投降。周瑜当下知晓来者之意,遂摆下文武群英会,令太史慈监酒,使蒋干无从置喙。席间周瑜假装大醉,事先造好曹营水军头领蔡瑁张允的降书,纵容蒋干盗信逃归,疑心颇重的曹操诛斩水军大将。

《借东风》

导演: 岑范

主演: 萧长华 / 马连良 / 谭富英 / 叶盛兰

类型: 戏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时间: 1957(中国大陆)

片长: 87分钟

剧情梗概:《借东风》故事取材自《三国演义》。周瑜(叶盛兰 饰)与孙吴老将黄盖定下诈曹营的苦肉计,又借蒋干萧长华 饰)令庞统定下连环计,曹操中计,将战船连锁。曹军在西北吴军忱在东南,吴军欲用火攻,然而当时数九隆冬,西北风正盛,周瑜急病,鲁肃(谭富英 饰)见主帅卧病,求计于诸葛亮(马连良 饰),诸葛亮献计借东风。诸葛亮借来东风,周瑜想在东南风至时杀诸葛亮,而诸葛亮已得赵云接应,催舟回转江夏区

《华容道》

导演: 岑范

主演: 马连良 / 叶盛兰 / 裘盛戎 / 谭富英 / 袁世海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时间:1957年(中国大陆)

剧情梗概: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回夏口,知曹兵必败,遣诸将分路邀击,独遗关羽,关羽不快,坚决请令往华容道埋伏,曹操果然到了这里,只剩十八奇兵,曹操恳求关羽念及旧日之情,关羽放曹操逃走。

代表剧目

录制唱片

艺术特色

谭富英擅演谭门本派剧目,既以唱功取胜,又以武功见长,比如《空城计》《捉放曹》《洪洋洞》《琼林宴》《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珠帘寨》《定军山》《战太平》等都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剧目。

唱腔特色

谭富英天赋优越,丰神秀美,嗓音清脆明亮。谭富英的唱腔,简洁酣畅,不刻意求工而韵味醇厚,整体上形成一种朴实、洗炼、明快、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他的演唱中,程式运用不露痕迹臻于化境。谭富英很好的继承了谭派重意像、以意带形的表演法则,在唱腔中达到了最高的状态——像说话一样,甚至使观众意识不到旋律和节奏的框架,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谭富英在板眼的伸缩劲头中完全听凭着情绪的驱使,没有任何雕琢要板和松紧的痕迹,他的唱腔给人以情绪极其饱满、意境最为深邃、曲调最为自然的感受。在演唱中,谭富英对嗓音和技巧的运用炉火纯青,到了为情所用、驾驭自如的境界,挥洒中时有“破格”而不逾矩,演唱风格呈现了后人所品味出的写意性,于厚重的传统背景上显露出“新谭派”的浩然新象。

身段特色

谭富英不仅在演唱行腔上技艺纯熟,更是文武全才,由于他曾经专工武生,后改老生,谭富英身段特别边式而且英气逼人,所以最善扮演正气凛然的刚烈人物。谭富英脚底下简捷而明快,工架和把子顺溜而工稳,与剧情、人物性格、感情结合得紧密而自然;而且没有废招,一气呵成。正如谭富英的自然流畅的唱腔一般,他的身段、舞蹈和武打也是从生活的自然出发,达到了完全歌舞艺术的再现,从歌舞状态回归到生活的自然,也就是从无形到有形,又从有形到无形,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境界。

扮相特色

谭富英的扮相也早有评说,传言“谭富英一张票一块二,一出来光瞧扮相就值八角”,此话后来在刘曾复的《京剧新序》一书中(第358页)明确了出处。谭富英扮演的诸葛亮、鲁肃黄忠,观众都说像,仿佛他就是那个戏中人,使人信服,使人痴迷,被人誉为“活孔明”“活鲁肃”“活黄忠”。

精神特质

谭富英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本人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人们称赞他“赋性忠厚”,说是“如此高格,能有几人”。不仅如此,谭富英热爱阅读历史小说,如《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书,通过熟读这些小说,以更好的理解、塑造相关京剧剧目中的人物。比如,在新编戏《赵氏孤儿》中谭富英戏份虽少,但他塑造的赵盾把衷心爱国、直言犯上、痛斥奸邪、不计生死的一位老丞相表现得极合身份,唱做俱佳,在舞台上表现得凛然正气,这和他通晓深研那段史实不无关系。

个人生活

谭富英 1923 年从富连成毕业,1924 年与宋洁贞(著名须生宋继亭之三姐)女士结了婚,生育元寿、韵寿、喜寿三子,宋氏因在生三元 (即喜寿)时患产后风不幸早逝。1936 年谭富英续娶姜志昭 (著名小生姜妙香之女)女士,生下三女凤云、凤霞、凤珠,一子寿昌。1947 年,姜志昭夫人病逝,1948 年谭富英续娶杨淑贤女士,生子寿康、小英。

谭富英对父亲非常孝顺,早出晚归都要到父亲的房间请安,如果外面有饭局,遇到他父亲爱吃的东西或新鲜的佳肴,谭富英总会再请厨房再做份,带回家给父亲,请父亲品尝。1953年,谭富英奔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此时他的父亲谭小培正在病中,临行前谭富英左右为难地跪在父亲床边,乞求父亲能理解宽恕与支持。谭小培理解谭富英忠孝难两全的两难,支持他前往朝鲜,但谭富英启程不久就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讯,只能即速返京与父诀别,并亲自料理父亲的丧事,父亲入殓后,谭富英就戴着热孝日夜兼程赶赴丹东,随慰问团一同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

除了对父亲孝顺,谭富英在生活中待人总是温和有礼,谭富英与裘盛戎梁小鸾的合作中,谭富英就表现出一位忠厚长者的风范,但从不以长辈的身份压人。裘盛戎先生气盛,在舞台上总有咄咄逼人之势,作为年长者的谭富英从不放在心上。在面对比自己晚出道的师侄,谭富英总是尽可能地突出对方;而在与师兄马连良合作时,他又以师弟的姿态,处处谦让,不管排演什么戏,他总是说“我听师哥的”。

谭富英不仅对人谦和恭谨,私下生活里也没有丝毫的戏班习气,谭富英平日里少言寡语,深居简出,虽然朋友聚会从不爽约,给人以随和亲近的感觉,但也不是戏班的好事者,从不出风头,说闲话,除了舞台表演之外,谭富英每日在家静坐,或研习戏文,或终日读书。谭富英家中设书房,而且把自己埋在线装的古典书籍中,或春秋,或列国,从史书和古典演义中寻找他扮演的戏中人,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20 世纪 50 年代末经济最困难时期,剧团到条件相对困难的唐山定期演出,谭富英每次都是主动请缨,和年轻人一样去完成最艰苦的演出任务,可以谭富英是一位敦厚、善良、大义、大孝、大仁、大忠的谦谦君子。

家族成员

谭门七代

谭富英出身梨园世家谭家,谭家一门七代均从事京剧表演事业,见证了京剧形成、发展、鼎盛的各个历史时期,可以说,一部谭家家族史就是一部缩编的京剧史。170多年前,京剧谭门创始人谭鑫培从故乡湖北闯荡京华,凭借天赋和努力自成谭门一派;此后,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薪火相继。谭家七代40余人先后投身京剧事业,成为梨园界的佳话。

第一代谭志道

谭富英的曾祖父谭志道(1808年~1887年),喜好湖广一带流行的楚调皮黄(也就是后来的汉剧),后下海做了楚调演员,应工老旦兼老生,因为嗓音清脆嚓亮,所以谭志道获艺名“谭叫天”。19世纪50年代,为避太平天国战乱,谭志道夫妇携子鑫培顺水路北上,辗转到天津市搭班唱戏,后定居北京。谭志道晋京后,先搭湖广罗田余三胜为班主的广和成徽班,后搭安徽潜山程长庚大老板主持的三庆徽班演戏。可以说,谭富英的曾祖谭志道为促进徽、汉合流,徽汉两调逐步京化进而衍变为京剧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既是谭家第一代京剧人,也是促进京剧衍变与形成的早期艺术前辈。

第二代谭鑫培

谭富英的祖父名望仲,又名金福,字鑫培(1847 年~1917 年)。谭鑫培7岁时,随父母迁徙天津、北京、遵化市一带学戏演戏。他在全面继承余三胜、程长庚、王九龄等京剧须生前辈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上海须生孙春恒的唱法,改革了京剧的原始唱法,降低了调门,使唱腔趋于委婉俏丽,表演细腻传神,更加赏心悦目,从而引发了京剧从剧本、音韵表演、唱腔、化妆、服装、道具等的全面变革,为京剧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谭鑫培作为京剧的一代宗师,被梅兰芳等人称为“京剧艺术体系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谭小培

谭富英的父亲谭小培,是谭鑫培第五个儿子,从小在小荣椿科班坐科,工武生,原名椿福,后改椿增。变声后到汇文学院学德语,嗓音恢复后拜师沈三元,先搭小鸿奎社,后搭父亲谭鑫培的同庆社演出。1923年,儿子谭富英出科后,他便基本上谢绝舞台,全力以赴地开始扶植其子谭富英。他一方面让儿子拜师余叔岩,以避免家学的局限。一面为儿子制定了一个长期的规划。谭富英的成功浸透着谭小培的苦心孤诣,也证明了谭小培培育儿子的成材之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是非常稳妥而明智的。所以谭小培先生被公认为谭家承前启后的一代功臣。

新中国成立后,谭小培就与王瑶卿萧长华郝寿臣等一起出任中国戏曲学校十大教授之一,受到同行们的尊崇。随后他又重登舞台,连续参加为抗美援朝战争捐献飞机的义演和庆祝“天兰铁路”通车的演出。

第五代谭元寿

谭门第五代谭元寿,名寿颐,是谭富英的长子,1928年生于北京,6岁跟舅舅宋继亭学艺,7岁登台,与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合演《汾河湾》,饰薛丁山。1938年谭元寿10岁,入富连成社,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前辈学习老生;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钦北区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是元字科学生的优秀代表。他1949年自行挑班,1954年参加北京京剧团谭元寿虽然被视为生行表演艺术的领军人物,坚持用梅、杨、余“三大贤”的水准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坐标,时刻以前辈的表演为法帖,承先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

第六代谭孝曾

谭富英的孙子,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1949年生于北京和平门外大外廊营一号老宅。他于1960年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规规矩矩地跟王少楼杨菊芬两位谭余派老生前辈学习,又师从诸连顺徐元珊先生,1968年毕业后才开始在祖父谭富英、父亲谭元寿的教诲下学习谭门本派剧目,同时在中国京剧院向李少春先生学戏, 练功。2005年,谭孝曾在美国被林肯艺术中心主任凯特授予“亚洲杰出艺术家”称号和“中美文化贡献奖”;2011年,被北京京剧院推举为剧院“九大头牌”之一,以花甲之年活跃在舞台上。

第七代谭正岩

谭富英的曾孙,谭门第七代谭正岩,1979年生于北京,1991年至1997年,就读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师从李金声、白元鸣、钱荣顺、张庆良、李少祥、曲咏春、王志廉等老师。1997年至2001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本科班先后向马玉璋、张志祥、陈曾、陈国卿老师学习。2001年分配到北京京剧院工作,在200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得老生组金奖第一名。

师从关系

班社同僚

搭班时期

谭富英自1923年起开始自己长达十二年的搭班唱戏生涯,其间,谭富英吕振羽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筱翠花、徐碧云六大名旦,以及雪艳琴胡碧兰、碧云霞、新艳秋四大坤伶均有过合作。

挑班时期

1935年,谭富英自己组“扶椿”社后,在他的班社也有多位著名京剧演员合作参与,如旦角张君秋梁小鸾,净行王泉奎,小生姜妙香、叶盛兰,武生茹富兰,丑行萧长华慈瑞泉等。

荣誉与成就

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谭富英逐渐排演了多部展现时代风貌和社会思想的新戏,如《正气歌》《除三害》《官渡之战》等,这些戏有以他为主演的,也有属于名角合作的。其中,谭富英与裘盛戎共同排演的历史题材新戏《将相和》颇受观众喜爱, 在1952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中,谭富英和裘盛戎凭借新戏《将相和》获得演员一等奖

成就

谭富英在艺术生涯早期,得到了余叔岩谭小培两位真正谭 (鑫培) 派传人的亲授,又本身具备得天独厚的天赋条件,所以成为全面继承发展老谭派艺术的一面旗帜,又以古朴自然、恢弘豪迈的独特风韵被世人称为新谭派,身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在谭富英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紧步前贤,砥砺攻坚,扬长纵意,守“形”“移步”,成就斐然,最突出的是做到了两个“最”:一个是全面传承谭、余一系的老生艺术最持久;另一个“最”,是谭富英先生在舞台生活中的中、后期,演唱艺术的“移步”最持之以恒,最富有成效。

在谭门七代与谭派艺术的传承中,谭富英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艺德为人上,谭富英也继承了谭氏忠厚家风,对后代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谭富英对中国京剧艺术有着杰出、巨大的贡献,谭富英精美绝伦的表演艺术和忠厚仁德的品德长留人间。

人物评价

梅兰芳在看过谭富英扮演的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后评价谭富英:富英的文天祥真正做到临危不惧,从容就义,这跟他的高尚品德有关。文天祥不好演,富英演得有气度,的确不凡,他的表演酿于中,形于外,不是偶然的。我觉得京剧界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演员是值得骄傲的。

老舍听谭富英的戏,对谭富英的唱腔,他和友人评价为:“真像他爷爷。”短短五个字的评价,分量足有千金,谭富英爷爷谭鑫培被誉为伶界大王,艺术成就极高,老舍谭富英像他爷爷,无疑说明这谭富英也是同样技艺超群,很好的传承了谭派艺术的精髓。

汪曾祺曾在回忆录中描述谭富英:听谭富英听一个“痛快”,谭富英年轻时嗓音“没挡”,当时戏曲报刊都说他是“天赋佳喉”,而且底气充足。谭富英为人恬淡豁达。他出科就红,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他不和别人争名位高低,不“吃戏醋”。富英有心脏病,到我参加北京京剧团后,就没怎么见他演出。但有时还到剧团来,和大家见见,聊聊。他没有架子,极可亲近。他重病住院,用的药很贵重。到他病危时,拒绝再用,他说:“这种药留给别人用吧!”重人之生,轻己之死,如此高格,能有几人?

后世纪念

移灵立碑塑像

谭富英逝世后,他的骨灰一直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02 年,谭富英的子女将他的骨灰移至门头沟区万佛陵园一风景秀丽的山坡安葬,并竖起了谭富英的半身塑像和墓碑,供人瞻仰。

谭富英墓碑上的碑文简要介绍了谭富英的生平:谭公富英,又名豫升,祖籍湖北武昌,出生于京剧世家。幼年承家学,12岁入富连成科班习艺,文武昆乱皆擅,以歌喉劲美,扮相雅俊,形象隽永,脱颖而出。出科后拜师余叔岩深造,先与梅、尚、荀、程、徐五大名旦分别同台合作,后自组“扶椿社”领班主演,享誉海内外。其戏目传流百世,影响深远,后学视之圭;聆其腔如闻甘酿,余音绕梁,为千古之绝唱。世纪中叶跻身四大须生之列,在祖父谭鑫培开创的“无声不谭”的京剧舞台上,以其古朴自然,恢弘豪迈的独特风韵被世人称为新谭派。谭公以忠孝为本,德艺双全,洁身自好,屈己让人,温顺仁厚,有口皆碑,堪称剧坛翘楚,为后人敬仰。

诞辰百年座谈会

2006年10月19日,纪念谭富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致信祝贺,谭富英先生家属、亲朋好友、首都京剧界代表及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谭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等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出席座谈会。同时,由天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编、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纪念谭富英先生百年诞辰演唱艺术专辑》(CD)发行,为纪念谭富英百年诞辰而出版的《谭派艺术评论集》和纪念邮册也一并发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