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斑星鲽 :鲽科星鲽属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04:52

圆斑星鲽(学名:Verasper variegatus)是鲽科、星鲽属鱼类。体长可达410毫米。体长卵圆形,很侧扁。尾柄高大于长。头高大于头长。吻长等于或略短于眼径。口前位。鳃耙短,宽扁。头体右侧被栉鳞,后缘栉刺粗短,很粗糙,吻部、两颌与偶鳍无鳞,奇鳍有鳞。背鳍始于上眼中央,略偏头痛左侧。臀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形似背鳍。两腹鳍基短,对称,始于胸鳍基前下方。头体右侧暗褐色,鳞中央灰白色星斑状;鳍灰黄色;奇鳍较灰暗;背、臀鳍各有2纵行约5~8个黑褐色圆斑;尾鳍中部常有2横行各约3~4个黑褐斑。体左侧白色,常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褐斑;鳍色较淡,奇鳍有黑褐斑。体长42~71.5毫米小鱼,尾鳍中部稍前上下二黑斑明显,后半部灰褐有4~5条黄色细横纹。

圆斑星鲽系冷温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深100米以内海域。生活水温4~25℃,适宜生长水温15~23℃,盐度23~31‰,主要生活于沿岸水域和海湾内,底质为沙底、泥沙底或海藻繁盛的礁石底,水深为10~30米。主要摄食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多毛纲、底栖贝类和小鱼等,其中以日本鼓虾、鲜明鼓虾鹰爪虾、口虾蛄及火枪乌贼为主。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中部、中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厦门等地到河北省辽宁省等海区,在黄、渤海较习见。

形态特征

背鳍80~89;臀鳍59~65;胸鳍10~12;腹鳍Ⅱ-4;尾鳍18~20。侧线鳞84~98。鳃耙4~6+7~8。椎骨14+27~28。

体长为体高2~2.3倍,为头长3.5~4倍。头长为吻长4.9~5.9倍,为眼径4.7~5.9倍,为眼间隔10~13倍,为右上颌长2.9~3.3倍,为最长背鳍条2~2.4倍,为右胸鳍长1.9~2.6倍,为右腹鳍长2.9~3.9倍,为尾鳍长1.2~1.4倍,为尾柄长3.8~5.4倍;尾柄高为尾柄长1.6~2.3倍。

体长可达410毫米。体长卵圆形,很侧扁。尾柄高大于长。头高大于头长,背缘在上眼前上方有或无一浅凹刻。吻长等于或略短于眼径。两眼位头右侧,上眼邻头背缘,前缘与下眼位相似或较后。眼间隔窄,中央微凸。前鼻孔短管状,后缘有皮质突起;右鼻孔位眼间隔前方吻侧,后鼻孔前缘亦略呈膜状突起;左鼻孔位较高,约与上眼前缘中央相对称。口前位,斜形,左右近似对称。上颌达下眼中央下方,长约等1/3头长。两颌牙钝圆锥状;上颌牙2行;下颌牙前端2行,两侧一行。鳃孔上端略不达侧线。鳃膜骨条7。鳃耙短,宽扁,有小刺;鳃弓上肢鳃耙呈块状短刺群。鳃峡后端位下眼与前鳃盖骨后缘正中间。肛门位腹中线,微偏体左侧。生殖孔位肛门后缘。

头体右侧被栉鳞,后缘栉刺粗短,很粗糙,吻部、两颌与偶鳍无鳞,奇鳍有鳞。左侧头体大部有圆鳞;少数为弱栉鳞,具数个栉刺。左右侧线在胸鳍上方呈浅弧状,弧长为高3.7~4倍,上枝约达第6~7背鳍条基,有眼下枝。

背鳍始于上眼中央,略偏头痛左侧;第44~50鳍条最长;后端约6~14鳍条分枝。臀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形似背鳍。第一间脉棘不突出或略突出。右胸鳍较长,尖刀状,第3~4鳍条最长,中央8~9鳍条分枝;左胸鳍近圆形,稍短。两腹鳍基短,对称,始于胸鳍基前下方,距臀鳍较距鳃峡后端很近;第3鳍条最长,约达第2~3臀鳍条基间;后4鳍条分枝。尾鳍后端圆形,中部14~15鳍条分枝。

头体右侧暗褐色,鳞中央灰白色星斑状;鳍灰黄色;奇鳍较灰暗;背、臀鳍各有2纵行约5~8个黑褐色圆斑,外部一行斑色较浅;尾鳍中部常有2横行各约3~4个黑褐斑,前行中央2斑最明显,后行斑色较浅。体左侧白色,常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褐斑;鳍色较淡,奇鳍有黑褐斑。体长42~71.5毫米小鱼,尾鳍中部稍前上下二黑斑明显,后半部灰褐有4~5条黄色细横纹。

胃大弧状。幽门盲囊粗大,前3个,后1个。肠有一大、一小二个环弯,后段很粗。普兰店区体长262毫米雌标本(1956,V.26),卵巢后端达第5脉棘下端;体长307毫米雄鱼精巢为白色短三角形。体腔壁右侧灰褐色,左白色。第一髓棘细弱,第2~4髓棘板状。尾端骨似格氏虫鲽。后匙骨一个。尾舌骨钝钩状,轴棒状较钩略长。咽牙尖锥状,排列为2行或窄带状。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中部、中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厦门等地到河北省辽宁省等海区,在黄、渤海较习见。

繁殖方式

繁殖习性

圆斑星鲽最早性成熟个体在2.5龄,一般在3龄以上,体长在35厘米以上。生殖期各地区有差异,中国黄海北部记录为12月至翌年2月;在朝鲜湾和黄渤海水域为4~5月产卵,最早可在3月采到鱼卵;北海道一带为12月至翌年2月产卵。2龄雌鱼在10月以前。尚不够发育,11月开始卵巢迅速发育,到翌年2月发育到最大,重可达291克,为其体重的22.3%,2~3月,卵巢重量下跌。产卵场一般在沿岸砂底或生长海藻的岩礁附近,产卵场水深为10~30米。寿命可达10龄以上,最大可达14龄。

圆斑星鲽的怀卵量由几万至40余万粒,平均怀卵量在19万粒左右。该鱼卵分批成熟、排卵,平均每次采卵3.5万粒,排卵间隔一般为2~4天,多者可达10天以上。卵无色透明,卵膜平滑,具不规则的微细线纹。吸水前卵径1.31~1.55毫米,卵平均重2.9毫克;吸水后平均卵径1.66毫米,卵周隙狭小,受精卵为浮性。

人工繁殖

该鱼在日本已为养殖鱼类,而中国尚未突破人工繁殖这一关,由于苗种困难,尚未形成生产性的养殖。中国黄渤海沿线的一些水产科技工作者,为给中国北方增添一个新的养殖鱼种,正积极探索圆斑星鲽人工繁殖的途径。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日本有关的资料。

亲鱼培育

圆斑星鲽繁殖用亲鱼,可选3~4龄的养殖鱼,也可用4~5龄的捕获自然水域的鱼,鱼全长在30厘米以上,鱼体重400克以上,捕获自然水域的鱼应在繁殖期前2~3个月购入,有一段暂养适应阶段。

亲鱼养殖池可用10~30立方米的圆形、方形、长方形水泥池;放养密度为1.0~1.5尾/平方米,或1.0~1.5千克/平方米;亲鱼产卵前的自然水温正是逐渐下降趋势,应保持水温14℃左右,盐度在30‰左右。投喂鲜饵或冷冻的鳍科、鲳科太平洋玉筋鱼等均可,但该鱼在自然水域以食甲壳亚门为主,也可用配合饵料。日本也有用玉筋鱼、鰺科鱼肉、配合饵料及营养添加剂混合投喂,并定时投喂维生素e等。在产卵期前的10~11月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左右,日投1次,生殖期间可减少投喂量。

采卵

圆斑星鲽雌鱼能培育到性腺成熟不是很难,但诱导产卵比较难,在养殖环境中有时亲鱼的腹部膨胀但不产卵,甚至最后憋死。在日本用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先促熟。在生殖季节(一般在12月下旬到翌年1月份),先按1000IU/千克对雌鱼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经注射促熟后,雌鱼腹部渐膨大,相隔5~8天再次注射,注射剂量看鱼性腺发育情况,如果发育不好,仍按1000IU/千克注射,再相隔5~8天再次注射,通常剂量为2000IU/千克。这次注射若发育好即为催产,若发育不好仍为促熟,再隔3天还需注射2000IU/千克。

圆斑星鲽性腺发育成熟后可自然产卵,但自然产卵多需环境变化刺激;另外也可以挤卵。在日本,圆斑星鲽繁殖期(1~3月)自然水温往往在10℃以下,2~3月常在8C以下。水温低不利于亲鱼的性腺成熟,12月以前的亲鱼培育水温应维持在14℃左右,到l一2月水温下降到11℃左右,在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腹部松软时,提升水温1~2℃,通过变温刺激促使鱼自然产卵。为了保证受精率高,雄鱼比例可适当增加,雄雌比可高达4:1。加温试验自12月25日起将11℃自然水温加温升至12℃并维持这一水温。自12月30日至翌年1月12日共产卵9次,其中有3次卵未受精,4次卵受精,受精卵4万粒(受精率76%),最后,9次共采卵48.6万粒,受精卵5.3万粒。卵无油球,为分离浮性卵,通常卵径较大1.50~1.74毫米,但在产卵将结束时卵径较小。未加温试验鱼3月底腹部膨大,但未见产卵,4月底腹部萎缩。

用挤卵方法采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亲鱼投喂饵料:经试验用鲜。饵比配合饵料好,投喂配合饵料者卵的上浮率虽然高于投喂鲜饵者,但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低,因为在自然水域霜中该鱼以甲壳亚门为主食,配合饵料的营养不能完全满足,若专用配合饵料,价太高,成本升高,有人用配合饵料适当加投甲壳类,也能收到一定收效。

2、注意亲鱼来源:经试验天然杀鱼比人工养殖亲鱼效果好。因为养殖亲鱼通常饲养密度较高,一般5千克/平方米,营养条件不好,到产卵期腹部肌肉非常薄,影响产卵,且卵质量也不好,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

3、注意亲鱼年龄:该鱼雌亲鱼年龄越高,采卵的效果越差,尤其人工养殖鱼,5~7龄的鱼采卵效果比3、4龄鱼差,因此应注意亲鱼更新。

4、注意多次挤卵:该鱼为多次产卵的鱼类,当挤出一批成熟卵后,相隔3~4天又一批卵成熟,可再次挤卵,因此操作时应尽量保护好亲鱼。

挤出的卵马上进行人工授精。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的一般不是雄鱼精液质量,多数是雌鱼卵的质量,因为要挤的卵应正好是雌鱼已排卵的成熟游离卵,过早卵不成熟,过晚卵已过熟,都会影。向受精、孵化,或根本不能受精,或孵化后仔角畸形很多。

圆斑星鲽自卵受精到仔鱼孵出的孵化过程约7天左右,水温若控制在9~10℃需孵化7~8天,若控制在12~13℃约5天孵化出膜。

栖息环境

圆斑星鲽系冷温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深100米以内海域。生活水温4~25℃,适宜生长水温15~23℃,盐度23~31‰,主要生活于沿岸水域和海湾内,底质为沙底、泥沙底或海藻繁盛的礁石底,水深为10~30米。

生活习性

洄游

每年2~3月在中国黄海中部越冬,4月向近岸移动,5~9月在鸭绿江口、海洋岛以北水域和辽东湾有索饵鱼群分布,12月广泛分布于海洋岛以南至成山头附近的海区,之后游向越冬场。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

食性

圆斑星鲽属于底栖及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营养级为低级肉食性鱼类,食谱较窄,每年要摄食自身体重8倍以上的食物。圆斑星鲽食物组成虽然各学者研究有些差异,但基本意见一致,主要摄食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多毛纲、底栖贝类和小鱼等,其中以日本鼓虾、鲜明鼓虾鹰爪虾、口虾蛄及火枪乌贼为主,另外还经常摄食戴氏赤虾、日本鲟、大寄居蟹、隆背黄道蟹、枯瘦突眼蟹日本枪乌贼,而沙蚕类及鱼类为偶然性食物。该鱼食物组成比例,甲壳类重占66.6%,个体数占52.8%,出现频率为54.4%;软体动物类重量占25.8%,个体数占29.0%,出现频率为27.2%。圆斑星鲽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该鱼以春季摄食强度最大,冬季摄食强度最小,秋季和夏季强度较小,但高于冬季。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圆斑星鲽仔鱼孵出后要将其由孵化槽中移放到培育池中,经佐久间彻研究认为,仔鱼孵出的1~2天和6~8天移池较好,3~5天移池成活率最低,此期间正值开口,为敏感期。

仔鱼的放养密度以1万一2万尾/立方米较合适,密度太小浪费水体,密度太大成活率低,且生长慢。

圆斑星鲽苗种培育的水温控制非常重要,因为水温的变化不仅涉及苗种的成活率,同时还与眼位是否正常、有眼侧的白化病情况、无眼侧黑斑情况及畸形率等有关。由于该鱼孵化时水温仅在10℃左右,这对鱼苗的生长不利,根据日本学者有泷真人的研究,在8日龄仔鱼开始摄食,9日龄之内水温应逐渐升到14℃,到15日龄期间饲育水温可升至18℃,以后维持这一水温。据津崎龙雄的研究,18℃与16℃虽然仅差2℃,但效果差异很大。

用水为70%海水效果最好,一般在投喂轮虫阶段即7~28日龄的20天内以静水饲育,但静水饲育时pH值常偏低(正常pH值为8左右),要注意换水。开口后(5日龄)日换水为孵化槽内水量的5~6%,以后逐渐增加;15日龄时日换水量为60%;21日龄开始投配合饵料后日换水量为120~130%;30日龄前后稚鱼开始着底,改用流水,15~20回轮/日流量。

圆斑星鲽一般孵出后在10℃左右水温时4~5口龄开口,据涌井邦浩(1991)观察,初开口的仔鱼尚不能摄食,且卵黄囊尚未吸收完,约到8日龄始摄食。但在仔鱼培育上自4日龄开始投放轮虫,并投放单细胞藻类,单胞藻的密度为100~200万个/毫升,轮虫一直投喂到29日龄,在8日龄(全长6.8毫米)时发现仔鱼摄食,20日龄前后仔鱼开始活跃,在29日龄前后稚鱼开始着底(培育水温18℃,以后水温相同)。9日龄(全长约7.2毫米)开始投喂卤虫属无节幼体,后投卤虫成体,因为此期间生长有明显差异,故卤虫一直投喂到65日龄。从21日龄(全长约10毫米)起开始投喂配合饵料,先投的配合饵料粒径为400微米,逐步过渡到400微米与700微米混投,一直投喂到幼鱼出池。

在圆斑星鲽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物饵料营养强化问题:投喂生物饵料轮虫和卤虫前需要营养强化。℃

2、体色和形态异常的分选问题:圆斑星鲽在仔、稚、幼鱼培育过程中常出现体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一般在全长30毫米时基本可以看出异常的幼鱼,这段培育时间通常与水温高低有关,12℃约70日,15℃约60日,18℃约54日,21℃约49日,有眼侧白化病、无眼侧出现黑斑、眼位或口出现异常等,应及时将这些体色与体形异常的鱼与正常鱼分离饲养。℃

3、对体色和体形异常鱼的防治探讨:据佐久间彻研究,对有眼侧白化的问题,认为较早投喂卤虫属可收到预防效果;对无眼侧黑化问题,通过敷砂饲养有一定的预防,佐久将27毫米的幼鱼放入池底敷砂饲养90天与没敷砂饲养的鱼进行比较,敷砂池黑化率明显少于不敷砂池,故认为敷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经佐久间彻等日本学者研究,对体形异常的鱼暂无有效措施预防。

成鱼养殖

工厂化养殖设施

养殖场选择在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良好的地区。可采用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养殖池为圆形或方形的水泥池,可利用原来养殖红裸翼鲷大菱鲆等工厂化的养殖水泥池,面积一般为30平方米,池深1米,设置进水管2处,池底四周以4%的坡度向中央倾斜,设排水孔和排水管道,并设排水立管,使池水可循环使用。

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一般选择全长5厘米以上的鱼种进行养殖,要求体形完整,色泽正常,鳞片完整,健康无损伤、无病害,大小均匀,活动能力强,摄食良好。

鱼种在运输前要停食1天以上并降温,放养前最好进行药浴,放养时要考虑水温、溶氧量、pH、营养盐等因素。苗种运输可以采取塑料袋充氧运输、活水车运输等措施运输至养殖企业。

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圆斑星鲽养殖适宜水温为10~20℃,一般盐度控制在20~30,水深50~60厘米,pH控制在7.5~8.5,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氨氮含量不超过0.02毫克/升。圆斑星鲽有一定的趋弱光性,聚群时喜欢在柔和的灯光下面,日常光照可在500~1000勒克斯。对水质要求清澈透明,水体浑浊时,鱼游动不安,摄食量明显下降甚至不摄食,工厂化养殖主要以流水换水方式,每天换水2次,日换水2~3个流量,夏季高温时日换水量为4~5个流量。

2、密度控制:圆斑星鲽的养殖密度一般掌握在鱼体平铺面积占池底面积的70~80%为宜。随着鱼体生长,鱼体面积逐渐增大,进而超出池子的负载能力,而且鱼体生长差异引起个体大小差别明显,需要进行规格筛选、分池,将规格相近的鱼体放在一起养殖,一般情况下1~2个月可进行一次规格筛选,鱼长到体长25厘米以后,规格筛选就不重要了,需要及时分池稀疏密度。

3、饵料及投喂:工厂化养殖生产上以投喂硬颗粒饲料和冰鲜小杂鱼为主。冰冻鳀科太平洋玉筋鱼等可作为冰鲜饵料,冰鲜饵料需要解冻、清洗、挑选和分拣后再投喂,并定期将药饵塞入冰鲜饵料口中后再投喂,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硬颗粒饲料和不同品种的冰鲜饵料可以搭配或更替投喂。投喂量和次数需要根据鱼的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和鱼体大小灵活掌握。10厘米以下的苗种每天投喂2~3次,硬颗粒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冰鲜饵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7%,10厘米以上的苗种每天投喂1~2次,硬颗粒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冰鲜饵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在水温低于10℃和高于24℃时,鱼摄食量下降,应减少投饵次数和投喂量或者停止投喂。

4、体色调节:天津市地区圆斑星鲽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圆斑星鲽体色较深、较黑。体色调节和解决措施:养殖过程中调节光线强度,控制在700~1000勒克斯;加强饲料营养,使用优质的配合饲料辅以冰鲜小杂鱼,调整饲料营养需求;养殖过程中及时筛选分池,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中国天津市圆斑星鲽的养殖正处于初期,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生产,养殖成活率较高,尚未发现严重的病害。对于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1、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每日定时换水,每日及时清除池底残饵、粪便及其他污物,确保养殖水质清新、池底清洁,保持溶氧充足。

2、控制投喂饵料的数量和质量:饵料投喂量要适中,投喂的配合饵料营养要全面、颗粒大小适中,以利于消化吸收,投喂的冰鲜饵料要严格进行清洗和消毒,不投喂变质的饵料。

3、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在养殖过程中要适时分池,降低养殖密度,并在分池的同时进行规格筛选,避免造成摄食不均的情况发生。

4、疾病预防:养殖车间要配备专用工具,使用前严格消毒。工作人员出入养殖车间要对所用的工具和水靴等装备进行消毒。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拌药饵投喂进行疾病预防,严禁使用禁用鱼药,发现疾病要找出病原,对症下药,按疗程治疗,直至治愈为止。并及时淘汰病害严重的鱼,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主要价值

圆斑星鲽和中国很少见的条斑星鲽都是名贵鱼类,个体大,生长快,肉厚实,肉质细嫩鲜美,市场售价很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圆斑星鲽适应性强、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可开展工厂化养殖,养殖性状优良,养殖前景广阔。中国山东一带流传着“春花秋鳎”的谚语,其“花”指是“花斑宝”即星鲽,“鳎”指的是红裸翼鲷

营养

肉质洁白如玉,营养丰富,味鲜美,属于名贵鱼类,市场价格较高。皮下含有丰富的胶质,肉质细嫩鲜美,易于烹。

烹饪:一般用于红焖、清蒸。

选购:应选购斑点明显、体色鲜艳、鳞片完整、鳍条完好、活力强的个体。

保鲜/蓄养:适宜生长水温15~23℃,适宜盐度范围23~31。

提示:红焖鲽鱼头时,鱼头腌制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失去鲜嫩的味道。

国家标准

标准号Standard No. :GB/T 24860-2010

中文标准名称Standard Title in Chinese:圆斑星鲽

英文标准名称Standard Title in English: Spotted halibut

发布日期Issuance Date :2010-06-30

实施日期Execute Date: 2011-01-01

首次发布日期First Issuance Date :2010-06-30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现行

计划编号Plan No.: 20072008-T-326

采用国际标准Adopt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无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65.150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B51

标准类别Standard Sort:基础

主管部门Governor :农业部

归口单位松香酸 Committees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Drafting Committee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