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镇 :四川省冕宁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12:26

城厢镇是冕宁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安宁河上游,南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85公里,北距四川省省府(成都市)430公里。

基本概况

冕宁县城厢镇,在县境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全镇面积约190平方公里,人口35161人。辖4个居民委员会,5个村。该镇海拔高度1780米-2050米,有坝区、二半山区之分。境内交通公路(有108国道、黔冕路省道)畅通各地,可到革命胜地彝海,新建的大桥水库,名胜景地灵山寺。辖区内有十二个行政村居委会,杂居着汉、藏、彝、回四种民族,

108国道经过镇内,安宁河及其支流南河、马尿河谷地平坦,享有自流灌溉之利。耕地面积18351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马铃薯、蔬菜等。

气候特点

城厢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冬暖春旱、降雨充分、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春旱突出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3.8℃,常年平均雨量1094毫米,日照时数2079小时,日照率为47%,年平均相对湿度69%,无霜期235天。夏季凉爽,适合多种作物、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

历史沿革

唐初在此置柳强镇;

明洪武二十七年设宁番卫始筑土城;

明永乐三年筑砖墙;

清雍正六年为冕宁县治;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曾在此建冕宁县革命委员会;

1951年属城关乡

1954年置城关镇

1981年改城厢镇。

基础设施

1949年,镇区面积仅0.6平方公里,房屋建筑总面积8.9万平方米,居民住房占7万平方米。街道呈十字交叉,形成正街4条,另有3条小街,还有小巷数条,为三合土路面。解放后,先后将城内街道扩建、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新建一些街道,镇内共有7条街道、16条巷。并修建排水道网系、环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县城有各类房屋约1890栋,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居民住房占10.05万平方米。

经济状况

民国时期,境内商贸交易首推“丝会”、“虫会”为盛,每年春末,洪雅县、夷江客商云集,形成交易盛会;牲畜交易中以马匹为大宗,民国后期渐衰。解放后,为了发展农副土特产品,60年代以前,每年举行物资交流会,邀请州内各地客商参加,主要为中药材、干果、干菜等。70年代后,农副土特产品销往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等省。1987年以来,开辟以松茸为龙头的菌类品种,销至国外市场,镇内工业以缫丝、铁器制造为龙头。生丝除供应省内外织绸厂家外,还对外出口,从1985~1989年外贸出口生丝87.6吨,创外汇421.1万美元。1988年境内探明并开采土矿,稀土精矿年产能力5000吨,年产值达975万元。

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富民项目,促进农民增收。五年间,全镇先后扩大了烤烟种植面积和牲畜饲养规模,引进外资建成独木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彝海花椒油厂、北山电站等项目,使全镇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2005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1296万元,财政收入达48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54.5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5662万元。

农业生产

是一个城市、农村相结合的农业大镇,农业户5558户,20510人,耕地面积15929.18亩(其中田9917.64亩,地6011.54亩)。一年种三季,大春主产水稻(属省定优质稻生产基地)、玉米、阳芋荞子、燕麦;小春主产大麦、小麦、油菜;晚秋主产秋荞、秋豌豆。其它农业产品有茶叶、苹果柿子葡萄、核桃、花椒;畜牧产品有牛、羊、马及家禽家畜。

全镇九千余亩良田,有提灌站5座,大小沟堰39条(其中重点大堰有4条)保证其灌溉。近几年来均对大小沟堰进行了修治,尤其对4条大堰进行了重点维修,三面浆砌。在农业科技措施上,大力推广规范栽培,综合增产科技措施;选用良种,种子处理,两段育秧,旱育秧、抛秧,宽窄行移栽,玉米地膜栽培,宽窄行栽培,稻麦双免耕,合理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防治,取得很好的成效。

人口数据

城厢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