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道女中 :培道女中

更新时间:2024-09-20 22:03

培道女中(Pui To Middle School)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学校,由美南浸信会创建,成立于1888年,与培正男校同期建立。该校最初位于五仙门,后来搬迁至烟墩路1号。培道女中以其高质量的教学和完善的设备著称,尽管如此,它却缺乏独立的音乐教室。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迁移,最终在1962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

历史沿革

初创时期

1888年,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第一届联会在广州市设立培道学校,旨在为中国女性提供教育机会。首任校长容懿美女士(MISS EMMAYOUNG)于同年上巳节在五仙门开设妇孺班,起初只有五六名学生。1889年,学校增设妇女班及盲女班,学生数量增至七十多人。纪好弼女士(MTD R.H.GRAES)继任校长,并在此任职长达三十五年。学校早期的课程主要涵盖《四书》、《五经》以及《圣经》,课外还教授麻布抽纱、刺绣和编织等技艺。

1901年,纪好弼夫人返回美国,泊女士接替其职位。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906年学校在东山牧鹅塘购买土地建造校舍,容纳约二百名学生。1907年,学校迁入新校舍,并于次年将妇女班及盲女班分离出去,分别成立了培贤学校和慕光瞽目学校。1911年,纪好弼夫人重返广州市,担任校长,殷爱新出任副校长。1912年,为了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学校将牧鹅塘改造为操场,并开设蒙学班。1913年,学校举办首届蒙学师范班毕业典礼。1916年,学校将蒙学班的棚厂改建为耶德逊堂,用作高小和初小的课堂。1918年,学校开办为期四年的旧制中学,并出版《培道学报》。1919年,学校将蒙学班并入培正中学附属小学,专注于女子教育,设有中学、师范、小学及幼儿园,并正式命名为“广州培道女子中学”。

20世纪前期

1921年,唐炳荣先生成为第一位华人校长。同年,学校举办了第一届旧制中学毕业典礼,毕业生仅六人。1922年,学校因学生人数增长,扩建耶德逊堂,新增一层,并在宿舍东南角建设食堂。此外,学校还创立了女童军团。1923年,高、初级小学转交广州市培正中学学校,更名为培正女校,幼儿园则更名为培灵幼儿园。同年,校董会重组,由华人与美籍人士共同组成。1924年,学校改制为三三制,即初、高中均为三年制。课程设置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图画、音乐和体育等多个科目。1925年,学校派出五名学生参加远东运动会。1926年,学校成立世界语学会,部分学生参与学习。1927年,学校组建校务执行部,集中领导学校工作。同年,校排球队的七名学生被选派参加远东运动会。1928年,学校筹款兴建四十周年毛主席纪念堂,并于11月24日举行奠基仪式。1929年,纪念堂中座竣工,用于授课和办公,顶层为礼堂。同年秋季开学时,学生人数达到五百多人,耶德逊堂被改作学生宿舍,底层用作食堂。

抗战时期

1931年,宗教院成立。1932年3月15日,培道女中获得教育局批准立案,自此由中国本土人员管理。同年,四十周年纪念堂两侧完成建设。1933年,学校设立华侨班,接纳海外归国的学子。这一年,阮柔、曾淑懿、李欢玉等人入选广东省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垒球赛。自1933年起,广东省开始举办全省中学生毕业会考,培道女中的毕业生均能通过考试。1934年,《培道学生》杂志创刊,全部由学生自行编写、编辑和印刷。1935年9月,学校获得教育部批准立案,温耀斌担任校长。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广州市遭受日军轰炸,学校于9月25日迁至肇庆市,借用培正肇庆分校的教室,光道盲人学校作为宿舍,9月27日恢复上课。开学之初,仅有二十多名学生,随后逐渐增至七十五人。1938年2月24日,学校再次迁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九龙广华街租赁房屋作为校舍,并借用青年会礼堂作为集会场所。3月3日,学校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发行纪念特刊。1936年开始兴建的东山区校舍内的护养院也在这一时期完工。

解放前夕

1940年,学校将小学迁至九龙城士他令道,使用浸信会礼堂的副堂作为校舍。在香港停留的四年时间里,学生人数增至五百多人。学校邀请了茅盾、许地生、刘文典、叶恭倬等知名人士来校演讲,分析抗战局势。1941年9月,“坪石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开学,招收初一至高三八个班级共计三百余名学生。1942年,学校决定迁至澳门继续办学。经过梧州市培正学校的同意,学校借用卢家花园的部分校舍作为临时教室,并在连胜马路18号E租用两层楼房作为宿舍,2月20日正式上课。4月,桂林培道、培正联合中学成立,租用四会街桂平会馆的小型楼房作为教室和宿舍。截至1942年,培道女中已经分为四个校区:澳门的澳校、抗战胜利后的港校、坪石培联和桂林培联。1944年6月27日,桂林培联因日军进攻冷水滩区而紧急疏散,学员们收到在校证明后各自离开。坪石培联在匆忙考试后疏散,9月复课,直至1945年1月17日再次停课。1945年8月1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培道女中准备迁回东山区原址复课,并指派校友李清心继续主持香港培道分校,李瑞仪主持澳门培道分校。11月29日晚,麦季良教务主任从澳门返回广州市时,不幸遭遇海难身亡。1946年2月18日,学校在东山校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当时有五百二十多名学生,三百二十多名住宿生,六个高中班和七个初中班,教职工三十九人,杨国荃担任校长。1947年1月4日,梁奉平女士受聘为校长。梁奉平是培道女校的校友,曾在1940年前往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她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出席美国全国教育会议,并积极参与国内的善后救济募捐活动。同年,《培道校刊》复刊。1948年,学校迎来六十周年校庆,并发行纪念特刊。高二学生陆省驹在全市中英文论文比赛中夺冠。历届毕业生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1949年,面对即将来临的全国解放,学校师生与地下学联取得联系,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培道支部,为迎接解放做准备。10月14日,广州解放。第二天早晨,学校开门迎解放大军。陈慕洁校长宣布全体教职员工坚守岗位,学生们正常上课,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军参干,第一批入伍的有陈天恩、朱紫霞、刘翠兰等十五人,第二批入伍的有李今今等三十人。1953年9月,培道女中转变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陈慕洁继续担任校长,并派遣钟素华前来担任副校长。广州培道中学也转变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廖晃恩担任校长。孔庆余担任女一中、女二中、七中联合党支部书记。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完万隆会议回国途中,回复女二中初二乙班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1956年7月,女二中更名为“广州市第三十中学”,陈慕洁继续担任校长,钟素华担任副校长,木之青担任15中、16中、30中、39中联合党支部书记。

办学特色

校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广州市第七中学秉承“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将原培道女子学校的校训“爱诚贞毅”调整为“爱诚真毅”,这一字之差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新校训强调了爱、诚、真、毅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它们分别是:爱以存善、诚以立身、真以求知、毅以遂志。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七中人对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也是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为了指导七中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理念。

校名校址

培道学校始建于1888年,最初位于五仙门,后迁至烟墩路1号。广州市培正中学成立于1889年,地址为培正路2号。抗日战争期间,培道学校与培正中学合作,在外地设立了“培联中学”。1946年,培道女中在东山区原址复校。1953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1956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三十中学,实现了男女合校。1958年更名为广州师院实验附中。1960年更名为广州师院实验学校。1962年最终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

社会影响

著名校友

培道女中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航空专家张瑞芬核弹研究人员符红铁、护士长钟华荪、生物工程师朱承等。他们的成就见证了培道女中百年辉煌的历史,也为学校增添了无限光彩。

文化传承

广州市第七中学继承了培道中学的传统,致力于打造科研示范校,不断推进创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包括多栋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名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较高。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的目标。

参考资料

学校.学校.2024-09-13

Pui-To-Middle-School.Bing搜索.2024-09-13

学校.学校.2024-09-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