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1986年正式建立的院系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9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前身是材料科学研究所,1982年复旦大学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组织物理系、化学系部分人员设置,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具有工科性质的材料学科的几个单位之一,1986年3月正式建立校直属的材料科学系,1990年11月,物理电子学教研室从物理系转入材料科学系,1993年6月,高分子教研室从材料科学系分出,成立高分子科学系。

发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材料科学系本科教育设:“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材料学”和“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四个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物理电子学”两个博士点,以及“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2007年入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2007年入选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省部级基地有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分析中心、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在校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研究生11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50名左右。

截至2009年12年底,(含3名先材实验室落户人员),其中教师编制53人,、副高职称人员26位。这些人员中,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6人、上海市曙光学者4人、上海市启明星计划7人、上海市浦江人才3人、上海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市晨光股份计划人才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

本系学科领域和具体研究方向的设置宗旨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复旦大学的特点,避免与国内工科院校同类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力求从“特、新、功能”三个方面开展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应用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微分析技术、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功能信息材料和器件、真空与薄膜技术、纳米电子学、平面发光与显示、分子电子学、透明电子学、光电功能薄膜材料、计算材料;树脂合成与功能涂料、功能聚合物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腐蚀与失效分析、光纤应用技术等。近五年来,本系教师共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类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计250余项,其中,科技部02专项1项、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和上海市重大项目各1项、,累计科研经费10409.52万元,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理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成果。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84.4篇,五年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超过85项,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奥运会、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连续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

材料科学系与国内外同行交往密切,学术交流活跃。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Tech.)、马里兰大学(Maryland U)、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研究所、美国东密西根大学涂料研究中心等多个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有密切交往。每年有多位教师应邀赴国外讲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等工作,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修课和短期访问。与Motorola、英特尔、Phillip、三星电子松下电器朗讯、DuPont、Henkel、ICI、GE、巴斯夫等多个中外知名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多个国外知名机构和公司在本系设立了奖学金。

材料科学系学生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学校的先进单位,为各类发展取向的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涌现出上海市优秀辅导员2名、校十佳辅导员3名、本科生集体曾1次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5次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系团学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2次得到团中央表彰和5市级嘉奖,研究生工作组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研工组。学生培养的目标是以具有本系学科特色的材料学科核心课程体系为主,培养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队伍,造就相关行业培养领军人物。材料科学系的学生就业率一直位居我校前茅,毕业生除进入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外或从事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外,大多数进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或国内重点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或管理工作。

学科建设

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复旦大学材料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建设上海全球创新中心的目标,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以功能新材料为重点,面向学科前沿和未来新兴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利用复旦大学数理化基础学科的优势,通过物理与化学结合、材料与器件结合,构建课程和知识体系,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成为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发展的人才和学术高地。

重点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上海市一流学科;“物理电子学”纳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本科专业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硕士点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物理电子学”、“材料工程”工程硕士。

博士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科研机构与平台

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分析中心;

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研究中心;

专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校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及器件分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TFT-LCD关键材料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5人。至2018年底,75%的专任教师拥有国家与省部级人才称号,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海外引进人才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6人、上海市曙光学者4人、上海市启明星计划7人、上海市浦江人才3人、上海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市晨光计划人才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同时聘请孙晋良褚君浩院士为我系兼职教授,德国萨尔大学Uwe Hartmann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科研概况

科研领域

材料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特种材料、功能材料、新材料与器件等的组成/结构、测试/表征、制备/合成、性能/应用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与纯科学研究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及与某些专业工程研究领域(如化工、机械、土建电子等)都会有重叠,而且鼓励与这些学科的合作和交叉研究。与纯科学的区别在于,我们倾向于把视野放在真实材料和与工业的相关性上,而且着重于四要素间的关系,最终归于“使用”上;与化工的区别在于组织-性能关系上的特色及跨越各类材料的广度;与机械工程的区别在于其着眼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及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材料的研究要求材料科学家要对材料从合成到服役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除了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以外,材料科学家还应该特别重视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重现性和材料品质的一致性等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一个材料科学家应该既能和化学家一起深入地进行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的研究,又能和物理学家一起进行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一个好的材料科学家会被物理学家认为是化学家,被化学家认为是物理学家,被科学家认为是工程师,被工程师认为是科学家。

研究特色

本系的研究特色是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相结合:既要强调发表高水平文章,又要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原创性技术提供根本保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和国防安全服务;从应用研究和开发中挖掘和探讨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科学问题,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研究条件

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物理电子学”两个博士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材料学”和“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等四个硕士点,同时招收“材料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建有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分析中心和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复旦大学纳米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二个校级科研机构。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仪器设备如SIMS、TOF-SIMS、FIB、XPS、TEM、SEM、SAM、STM、IC、AAS、LC、FTIR、GPC、OCA15、薄膜和微结构光学测量仪、表面接触角分析系统等,价值共计7000多万元。

主要研究领域

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树脂与涂层材料、新型军用配套材料、功能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电子学、能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以及材料失效分析、评估与预报。

主要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本系科研人员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十五“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类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计165项,累计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成果。我系教师不仅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性文章,而且还有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微电子学封装、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行业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近年来,通过“素质教育全人培养”教学改革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等具体举措,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并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政学者”、“陈望道学者”、“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年派送优秀学生去海外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或学术机构深造、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家重点企业就职,发挥着骨干和领军作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