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

更新时间:2023-08-15 17:19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公司(Super 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也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17世纪开始,出现荷兰英国等国家的海外殖民公司。18世纪末,伦敦培育了一大批金融跨国公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在海外拥有的制造业子公司已达122家。欧洲大陆国家为167家,其中英国有60家。到了1914年,跨国公司经历了原始发展,逐渐走向现代化。1950年代,跨国公司开始发展。1970年代中期,美国有180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子公司。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跨国公司所占比重高达95%以上。1997年,全世界有44000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0000家外国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系统。2012年,全球前100家跨国公司中有88家跨国公司跨国指数超过50%,其中跨国指数超过70%的有42家。201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1.43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依靠跨国公司进行。截至2023年9月,北京市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0家,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向2022年以来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发了牌匾。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力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17世纪开始,出现荷兰、英国等国家的海外殖民公司。英国是最早广泛通过跨国性公司组织来开展海外贸易甚至海外殖民的国家。18世纪末,伦敦取代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以来,培育了一大批金融跨国公司,为英国跨国公司的金融扩张提供了动力。1867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首先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家缝纫机装配厂,其产品供应欧洲和其他地区。1880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德国的拜耳化学公司、瑞典的诺贝尔公司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它们通常被看作早期跨国公司的代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在海外拥有的制造业子公司已达122家。欧洲大陆国家为167家,其中英国有60家。到了1914年,跨国公司经历了原始发展,逐渐走向现代化。

全球发展

1950年代,跨国公司开始发展。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具有明显优势,而西欧和日本的相关企业也发展迅速。进入1970年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形势以部分股权所有为主。1970年代中期,美国有180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子公司,分别占总股本的43%和与东道国的合资企业的52%。198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建立的子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是与当地公司合并的结果。其中著名的合并包括福特汽车公司合并捷豹公司、百事可乐公司并购史密斯和洛克公司。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跨国公司所占比重高达95%以上。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资本流通、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国际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在“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批有相当规模与实力的跨国公司;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随之进入,同时中国国有公司资本和民间企业资本也开始了在全世界参与合作与角逐,国际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多极化的新格局。

1997年,全世界有44000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0000家外国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系统。这些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1/3的生产,控制着世界70%的外国直接投资、2/3的国际贸易、超过70%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2012年,全球前100家跨国公司中有88家跨国公司跨国指数超过50%,其中跨国指数超过70%的有42家。201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1.43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依靠跨国公司进行。

截至2023年9月,北京市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0家,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向2022年以来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发了牌匾。

主要特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经营特点

跨国公司是以母国为基地,将其实体分布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多国从事投资活动,由一国的某一大型企业作为其控制、管理和指挥中心。

推行全球性战略和集中性管理

跨国公司的战略以整个世界市场为目标,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谋取最大的利润: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分布、利润分配和研制方向等重大的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跨国公司内部各实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海外设立的大量子公司受制于母公司,并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订各自的经营计划及措施,公司内部的各个实体与其他实体分享资源和分担责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公司内部各单位的业务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利用直接投资争夺世界市场

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有两条途径:一是商品出口;二是海外投资和海外生产。为了扩大商品输出,在国外建立销售公司,这种销售公司是最简单的所有权式的投资,其作用为推销母公司和母国的产品;了解当地市场行情,收集所在国的经济和商业情报;扩大公司的影响,作为进一步向外投资的跳板。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向外输出商品为主的做法已满足不了其争夺市场的需要,跨公司已越来越多地利用海外直接投资建立工业企业,海外直接生产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

拥有先进技术以确保其保持竞争优势

价格竞争已很难为跨国公司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取而代之的是非价格竞争。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商品非价格竞争能力:

(1)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

(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

(3)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

(4)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潢,注意包装装潢的个性化;

(5)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艺术。

向综合型、多种经营发展

跨国公司进行综合型、多种经营的形式有横向型、水平型、垂直型和混合型多种。

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

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垂直型多种经营

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属于不同行业但相互有关的产品。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

混合型多种经营

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

大量从事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家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交易活动。一个跨国公司由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子公司和附属机构构成内部交易体系,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化为公司内部交易,就可以避免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造成企业面临不完全竟争或有缺陷的公开市场,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其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的有效手段,帮助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经营方式

跨国公司进行综合型、多种经营的形式有横向型、水平型、垂直型和混合型多种经营。

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

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以生产软性饮料为主的横向型跨国公司。该公司生产的原汁浓缩糖浆除10%由母公司加工成多种软饮料外,90%出售给遍布世界的100多个国家的子公司再加工,母子公司之间相互转移其加工技术和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驰名商标权。迄今为止,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软饮料仍占世界软饮料市场的 70%的市场份额。

垂直型多种经营

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采用此类经营方式,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钻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

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公司就是这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机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混合型多种经营

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日本三菱重工就采用混合型多种经营的方式,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公司类型

按重点经营项目类别划分

分为资源开发型、加工制造型以及服务提供型。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通常是获取跨国公司母国短缺的资源,或是能够获得高收益的资源,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燃料等;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类型的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是指从事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创造,为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服务。

按决策机构的策略取向划分

分为民族中心型、民族多元型、全球战略型。民族中心型跨国公司的所有决策主要考虑母公司的权益;民族多元型跨国公司的决策以众多子公司的权益为主;全球战略型跨国公司的决策以公司的全球利益为主,这种类型的决策较为合理,目前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所采用。

按照跨国公司内部结构划分

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以及混合型跨国公司三种。横向型跨国公司是指企业在不同国家基本经营同种行业,生产同类商品;垂直型跨国公司通常是在整个企业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制造的产品不是完全同类的产品,或经营着不同类型的业务;混合型跨国公司的内部生产及经营结构十分复杂,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无法简单按照水平型或垂直型划分。

按生产经营的空间分布范围划分

分为区域型和全球型。区域型跨国公司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特定区域;全球型跨国公司是以整个世界市场作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

竞争与发展

非价格竞争是现代跨国公司主导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策略。跨国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增强非价格竞争的能力:首先,提升产品品质,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其次,强化技术服务,优化商品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再者,提供贷款服务;第四,加速产品升级和换代,持续推出创新产品,更新品种和花色;第五,设计新颖独特和多样化的包装装潢,强调个性化包装;最后,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并改进广告销售技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跨国公司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和新产品。这是跨国公司得以持续壮大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些公司通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除了注重技术的研发,跨国公司还通过对外转让技术来获取高额利润,并实现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控制。

西方跨国公司操纵技术转让,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由母公司国外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在这种转移方式下,关键技术仍控制在母公司手里,只是将部分技术转移给国外的子公司。这样,既可以保持母公司对技术的垄断权,又可以通过向子公司出售技术和工艺获得收益,增加利润。

2、公司通过技术许可贸易向外转让技术。国际贸易中技术许可贸易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技术专利使用权的转移;二是技术诀窍的转移;三是商标使用权的买卖,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许可贸易,有助于打入直接投资无法进入的市场和部门。

3、公司向合资经营企业转让技术。跨国公司也向其国外合营企业提供技术转让,这样既可获得技术使用费收入,还可从合营企业的盈利中获得分成,甚至可获得东道国的一些优待。有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组成的合资企业本身就是以技术折价入股的。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内容与特点

跨国公司要开展跨文化培训,这是解决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实现跨文化管理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培训,学习东道国的语言,以便工作中能够正常交流;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进行文化的敏感性培训;提高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

美国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管理工作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社区学院、专科学校、研究单位、企业及高级中学等三个层次。美国企业通常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把教育培训看做是获取与保持企业竞争力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活动。美国商会为改进教育体系、促进企业职工培训起了很大作用。这一企业联合组织在1990年就建立了一个有关职业培训的分支机构,并完成了学校经费模型的设计,它能使协会弄清学校每一美元的去向。1992年建立了质量学习服务机构,各州和地方商会是连接华盛顿学习计划和各企业人员的纽带,其内容十分广泛。如果美国工业要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长期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该组织还推出一项计划,旨在用技术工具、多媒体和电脑软件来装备教育机构和地方各州所在商会,帮助改善教育和培训条件。

日本及欧洲跨国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特点

日本企业在人事管理上具有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团队合作及家族化等特点,因此,特别重视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普遍采取“上下一致、一专多能”的在职培训。所谓“上下一致”,就是凡企业员工,不分年龄、性别和职务高低及工种不同,都要接受相应层次的教育培训;培训目标就是“一专多能”,各级员工既要精通一门专业技术,又能参与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培训内容、有层次性的纵向教育培训,即针对一般职工、技术人员、骨干人员、监督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经营领导人员而设立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也有职能性的横向教育培训。

法国的职业继续教育模式是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一个范例。法国企业员工有法定带薪培训假期,雇主要缴纳本企业当年职工纯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职业继续教育税,以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面向生产经营实际进行在职培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也是举世公认的企业在职培训的成功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是一种初级职业培训制度。它按照分工合作原则,把企业在职培训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训期间,学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人。按照分工合作协议,学校负责理论教育,企业负责实际操作训练。在时间分配和教学管理上,以企业培训为主,侧重员工技能训练,最后由企业负责结业考试。这种“双元制”培训模式对于德国经济的恢复与成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人政策及策略

正确合理的人事政策有助于提高跨国公司工作效率,培养职工对公司的长期信赖和热爱,反之,不合理的人事政策会使公司丧失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势,失去优秀人才,使组织陷人危险境地,因而制订合理的人事政策相当重要。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可分为四类,即人员国际化政策,人员当地化政策,人员母国化政策,综合人事政策。

人员国际化政策

人员国际化政策是指跨国公司任命最合适的人员来担任重要职务,而不考虑其国籍。一般来说,这种人事政策与跨国公司的经营优势是一致的。如果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资金等,那么它就可能在国际市场寻找最合适的人才。但是,这种政策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在全球范围内分散招聘会增加费用,招聘后的人员培训工作可能因受聘人的语言等方面能力不合要求而花费大量费用,受聘人家属随受聘人的流动也会增加公司的开支费用等。

人员当地化政策

人员当地化政策是指任用子公司所在国的人员担任子公司的管理人员,而母公司的管理职务由母国人员担任。这种政策的优点是由于东道国的人才管理子公司可以消除文化、语言的冲突与障碍,对于发展中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可以不必支付高薪就能雇佣到东道国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缺点,一是,子公司的人员在处理与母公司各职能部门以及其它子公司之间业务关系时,有可能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文化冲突,经营观念的不同,经营方法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各子公司之间及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困难。其二,人员的当地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不利于总部、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其它地区去工作,这就限制了子公司管理人员全面获得国际经营的工作经验和知识。

人员母国化政策

人员母国化政策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重要管理工作均由母国人员担任。采用这种人事政策的好处在于子公司经理之间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存在文化差异,因而有利于各子公司与母公司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这种政策对外显示了母公司的存在。此外,由于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均为母国人,所以这种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各种技术诀窍及秘密的保密。当然,这种政策也有其缺点,其一,这种政策不一定能付诸实施,东道国有关法律法规可能规定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是东道国居民;二是,即便它能付诸实施,也有可能打击了东道国有关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不利于东道国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更有甚者,在民族主义情绪很浓的东道国,母国派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会成为民族文化冲突的靶子;第三,由于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是由母国派来,这批人员不一定熟悉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宗教及风俗习惯,因而可能与东道国发生文化冲突,由他们所制订出来的管理规定和方法很可能是从母国生搬硬套过来的,因而不一定适合东道国的具体情况,文化上的偏见也使其较难得到东道国政府的欢迎。

综合人事政策

综合人事政策是指子公司在决定经营管理的人选中,不完全依国籍来选拔和任用人才,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这样,子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不完全来自母国,还有一部分是东道国人员及其它国家人员。其人员配置安排的一般情况是:执行总裁及财务、技术、业务计划、生产方面的主管多由母国人担任,而销售、劳动关系、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工作容易受到东道国文化的影响而背离标准和规范,因而一般选择了解当地文化及分配制度,熟悉销售各种商品的广告工具,熟悉当地劳动力的习惯、观念及信条并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及一定社会基础的人担任。适合于综合人事政策的人员常常是当地国籍的母国人,母国国籍的外国人,到母国留学或工作过的东道国人,到东道国留学或工作过的母国人等。这些人熟悉母国和东道国双方的语言文化,因而在工作中较少发生文化及语言上沟通与理解困难的问题,一旦有了文化冲突,也便于协调解决。

用人标准

美国知名学者托马斯·彼得斯认为、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在美国,企业公司的人事副总裁已成为决策班子中举足轻重的成员,说明了企业对人才和人事管理的重视。

学习能力

许多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很多跨国公司表示,公司不是很在乎应届生与公司要求之间的差距,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培训体系非常自信,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一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脱颖而出,因此在面试中这两项考核十分关键。

诚信品质

诚信品质是知名企业在用人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首要标准。在招聘员工时,这些企业将“诚信”视为最重要的品质。如果应聘者的品行不符合公司的要求,即使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再高,企业也不会录用。宜家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特别不能容忍欺骗行为。一旦发现员工有欺骗公司的行为,他们将毫不留情地将其辞退,并且不会给予第二次机会。

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知名公司坚持"员工即合作伙伴"、"公司即大家庭"的管理哲学。它们并不苛求每位员工都拥有卓越的个人技能,而是着重于团队协作精神和对集体利益的忠诚。这些企业通过构建鲜明的企业文化,将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铸就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团结的力量宛如一柄锋利的宝剑。作为全球快餐业巨擘的麦当劳,在招募员工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外表平凡、教育背景中等的"中等人才"。然而,通过公司的系统培训和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入,这些员工很快便成为麦当劳的坚定支持者,并为公司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企业发展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名企用人不仅看他是否能胜任现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微软宁愿冒失败的危险,任用曾失败的人,也不愿要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人。正是凭借这种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得微软能够成为计算机业中的“蓝色巨人”。

发展潜能

名企重视文凭,但不唯文凭,看重的是你未来的发展潜质。飞利浦公司对员工进行业务评估工作时,除业务评估外,还对员工做潜能评估,而后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选拔,使员工感受到在飞利浦更有热情和动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个人能力进一步增强,真正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对企业的认可度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常常会考虑到员工是否能够认可和适应该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将决定员工是否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索尼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把员工能否适应日本文化尤其是索尼的企业文化作为重点考核内容。通用电气有限公司在招聘中也要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认同GE的价值观,即“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矛盾,对经济全球化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跨国界的投资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生产在最合理的区位布局下进行;跨国投资导致了市场经营方式的全球化,使投资流入国采用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跨国投资的强大经济效益加速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对外开放,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跨国公司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要求贸易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1993年,全球跨国公司已达37000家,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自1982年以来,跨国公司成长非常迅速,至1992年底止,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2兆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掌握在排名前100名的大的企业手中。1992年全球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总计达5.5万亿美元,比商品出口额高出1.5万亿美元。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比国贸易更大的作用。事实上,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科学技术和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总体的呈上升趋势还会得到增强。

跨国公司继续主导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

跨国公司投资的行业变化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它集中反映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增加了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

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战后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使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从而绕过了贸易壁垒,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从原材料、能量的角度看,也确实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也使得发达国家的产品较顺利地进入和利用东道国的对外贸易渠道并易于获得商业情报信息。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私人信贷,补充了发展中国家进口资金的短缺;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入,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战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国公司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使某些工业部门实现了技术飞跃,促进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模式和与其相适应的贸易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和问题

全球化的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所垄断和享用

在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通过增加创新投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经济增长的繁荣,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状态被掩盖了,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跨国公司逐渐转向虚拟经济,主要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以获取利润。这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下降,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不前,资产泡沫持续高涨,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受到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未兼顾好社会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利益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政府没有兼顾好社会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无论从生活质量还是生存环境的角度,政府都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没有保护好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利益,致使部分劳动者的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抱怨并认为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恶果。

国际治理和协调能力滞后

由于某些大国的干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受到挑战,这破坏了自由贸易原则和统一的贸易规则,使世界经济失去平衡发展的基础。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强调国际社会必须更积极地引导和约束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加强国际治理和合作,可以减少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关注并解决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负面问题。

相关评论

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尤其是巨头企业频频成为舆论热议焦点,并深刻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及其未来走向。理解当今时代的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越来越不可忽视跨国公司在国际博弈中的特殊角色。(新华网 评)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投资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投资中国40余年,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融合,深化了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重塑,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周刊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