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7

大埔新市镇,又称大埔市镇,是新界大埔区的一个新市镇(卫星城)和非行政区域。该地区是一个规划城镇,环绕着现有的土生土长的市镇大埔墟(简称大埔墟,在20世纪曾被称为大和市)和大埔旧墟(大埔老市场),以及位于林村谷的土生村庄以及汀角村和大美督的村庄以西,以及南行、丰园和沙螺洞的村庄以南。新市镇的大部分土地是通过填海获得的。如今,大埔县新市镇简称为大埔。该新市镇主要由政府大埔分区分区大纲规划覆盖,该规划在法律上规定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及与政府的土地租赁合同中的条款。该地区的一些土地租赁被称为大埔市地段编号foo。在选举中,该镇的选区有不同的分区方案。

历史

有史记载,1672年建立大埔旧墟,1892年增辟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发展为大埔新市镇。大埔一地,原属濒海的荒僻地带,最初见于隶书记载,是在公元918年时,由南汉政府置为“媚川都”,拨划军籍三千人隶属此都,督令他们入海采珠作为国家财富。据说当时的吐露港(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产蚌珠,被称为“媚珠池”。广九铁路于1906年动工兴建,于1910年完成,设立大埔墟站使大埔墟成为新界主要的贸易中心。运头角里现存的建筑物于1907年兴建,是当时管理整个新界的理民府的办事处。大埔县到六十年代才展开大型的扩展活动,按前工务局辖下的城市设计处拟备的图则,在大埔墟与前理民府之间辟拓土地,这个新发展区称为大埔中心区。1972年10月当时的总督会同行政局通过了一项大型房屋计划,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为180万人提供足够居所。在这项房屋计划下,超过一半的房屋会在沙田、荃湾屯门新市镇兴建,而计划于大埔兴建的公共房屋,预计只会容纳约33,000人。1974年当局决定在大埔兴建全港第一个工业。大埔县工业邨的填海工程于1976年展开,同时展开大埔第一个公共屋邨,即汀角村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鱼角兴建一个大型临时房屋区,以收容受发展大埔区的清拆行动影响而须迁置的居民。邻近元洲仔的元洲仔屋区居民是首批入住这个临时房屋区的居民。由于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订,大埔发展区的目标人口总数为22万。1979年1月大埔的地位获提升为新市镇。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区计划大纲草图编号LTP/47于宪报公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顷的土地已经由填海辟拓而成。这些土地会用作发展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社区,具备完善的工商业和社区设施,为约30万人服务。

新市镇的设计是从大埔墟(大埔墟,以前称为大和市)和大埔旧墟(大埔旧市场,以前是大埔墟的所在地)扩展和合并而来的,这些传统市镇为唐氏大埔支系的农村村庄和非唐氏村庄大埔七约(字面意思是大埔七个联盟)提供服务,以及从马鞍山和其他地方通过水路到达的人们。这些市镇建立在清朝时期。在现代大埔新界和新九龙地区割让给英国帝国后,殖民地香港政府于1907年在现代大埔新市镇所属地区成立了北区办事处(最初成立为区办事处,也监管着属于现代沙田区的村庄),一个行政部门。该建筑位于大埔警署的前址,以及岛屿屋,即区长的住所。这些市镇在1960年代得到了扩建,这是因为土生村庄被迁往大埔墟旁边的新填海土地,以及1974年开始建设的大埔工业区。从1976年开始,对吐露港湾(或称大埔海)的泰锦河口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工程,以创造新市镇的土地。新市镇是一个规划区域,“适当的地点已经为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和开放空间,以及为满足人口需求而提供不同类型的社区和基础设施设施而保留。”新市镇被划分为住宅区和工业区,公共和私人住房混合。汀角西南的大埔工业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的工业区之一。香港中华煤气的煤气工厂就位于该工业区。截至2018年,该工业区还包括亚洲电视、亚洲卫星亚太卫星东方企控集团、南华早报出版社等租户。大埔新市镇还有一个较小的工业区,称为太平工业中心。新市镇设有两个铁路车站(现为城市的大众交通系统),分别是新大埔市场站和大窝站。然而,大埔旧市场铁路站和大埔市铁路站在1983年关闭。前者曾服务于传统市镇大埔墟(大和市),后来成为大埔区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在道路交通方面,蓝田公路在1980年代完成,大大取代了大埔新市镇和市中心之间的主要道路大埔路。现代大埔新市镇最早的发展之一是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在广福路上新填海土地上的多层住宅区。这些住宅区被称为陆香新村,用作对因筑造船湾水库(即船湾淡水湖)而受到影响的村庄的补偿。尽管这些建筑现在比新市镇的其他建筑要老得多,而且现在是大埔区议会选区大埔墟的一部分,但该地区可以追溯到其在船湾的起源,以当地街道陆香里(陆乡里)和一个聂氏宗祠的名字命名。陆香的村庄过去在沙头角市场镇进行业务活动。大埔县的广场巷,又称“四巷”,也是在1960年代建成的。1972年,香港殖民地政府的行政议会批准了一项为期10年的住房计划,其中包括扩建大埔、粉岭-上水-石湖墟和元朗区等新市镇的计划。1976年,大埔新市镇项目正式宣布。与陆香新村不同,后者是将农村人口迁移到农村市镇中心,新市镇项目是从城市现有的建成区域涌入的。1980年,新市镇的第一个公共租赁住房屋邨太源邨竣工。随后是富恒邨、富善邨、广福邨、大窝邨和环头塘邨(按字母顺序);宝香邨是大埔市场区的最新公共租赁住房屋邨,是对传统市镇现有公共设施的再开发项目。太和邨和大窝站的建立也将对应于太和的区域从大埔墟(最初建立为大和市;在建立时,大埔县旧市场被称为大埔市)转移到太和邨周围的区域。新市镇还由许多私人住宅区和在居屋计划下获得补贴的公私合营住宅区组成。新市镇项目还使元洲仔渔村过时。以前住在船上的渔民在1970年代被迁移到临角等临时住房区,然后是公共住房屋邨。元洲仔现在以岛屿屋、渔王爷庙和附近的元洲仔公园而闻名。香港圣公会莫士承主教中学、圣公会莫士承中学和迦密白澳中学,都是受政府资助的中学,分别于1960年、1975年和1979年成立。大埔政府中学于1984年成立,2014年解散。截至2018年,整个大埔区有19所中学,全部位于大埔新市镇内。1997年,何妙玲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搬迁到大埔新市镇。该镇以前由沙田区的威尔斯亲王医院提供服务。1997年,香港教育大学,一所公立高等学校,搬迁到了大埔新校园。这两个设施都建在现有的新市镇山区上。根据香港土木工程及发展部的说法,位于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也在大埔新市镇的范围内。然而,在后来的文件中,新市镇项目更名为“大埔新市镇和白石角发展”。白石角由港铁大学站服务。

规划概念

当局在发展占地共2,480公顷的大埔新市镇时,主要目标是在提供社区服务、康乐设施和教育设施方面,达到均衡发展。至于余下的乡郊地区,主要目标是保持自然及乡村环境的宁静气氛,并保育重要的自然风景区。

人口

新市镇在全面发展后,新市镇的私人永久性房屋、公营租住房屋、资助出售房屋与其他房屋(包括私人临时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体房屋组合比率为 35:28:35:2。除却乡郊地区人口约48,500人,大埔区在全面发展后,人口将约为305,900人。

交通

主干道

吐露港公路是新界主干道的一部分。

公共交通

·巴士

九龙巴士:64K、70、71A、71B、71K、72、72A、72X、73、73A、73X、74A、74X、75K、75X、271、272K、275、N271

港铁东铁线接驳巴士: k12、K14、K17、K18

龙运巴士:E41

过海隧道巴士:307

·小巴

绿色专线小巴

20A、20B、20C、20K、20S、21A、21K、23K、25A、25B、25K型客车、26、27、28K

红色公共小巴

深水埗区上水、上水-佐敦道、大埔-上水、大埔-元朗区、大埔-荃湾﹑观塘-落马洲、旺角-大埔(凌晨后旺角-上水)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线

九广铁路

1983年九广铁路铺设双轨,并推行电气化服务,大大改善了大埔县与市区主要地区的交通。大埔现时设有两个火车站,即大埔墟站太和站。 旧大埔火车站现已成为铁路博物馆。

社区设施

社区设施是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规定进行规划,以便为新市镇的居民提供服务。以下是较为重要之工程项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