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式轻机枪 :日本二战制式轻机枪之一

更新时间:2023-05-22 14:50

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关枪(日语:十一年式機銃,英语:Type 11 light machine gun,绰号:“歪把子”)是一种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6.5毫米口径轻机枪,于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主要装备的一种轻机枪,其设计理念是为了简化后勤保障和提高步兵火力。它的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它的特别设计与当时日军对一线步兵班、组支持武器的战术要求有关,主要是为了实现步枪和机关枪的弹药和供弹具的通用性。它采用气动式原理,使用弹斗供弹,可以容纳6个三八式步枪配备的5发6.5毫米子弹桥夹(Stripper clip)。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实战中表现不佳,被后来研制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所淘汰。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都使用了重机枪,其中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使用了马克沁重机枪,日军则使用了哈齐开斯M1897式重机枪,俄军在防御工事内使用马克沁重机枪对日军造成极了极大地杀伤。当时的机枪体积大、重量重,更像是固定在炮台、壕沟等阵地上的防御性武器,很难快速移动。

随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日本欧洲的武官们在战场上发现交战双方开始使用一种比重机枪更轻、结构更加简单的机枪,这种机枪可以随步兵冲锋,掩护步兵前进。于是,日本陆军技术局准备开发一款新机枪,新机枪的重量比重机枪更轻,不仅方便士兵搬运还能掩护日军士兵冲锋。

研发历程

在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研发成功之前,日本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实验,首先是将法国的哈齐开斯M1897式重机枪国产化,经过日本国产化和改进的是38式重机枪和3式重机枪。

日本在38式重机枪和3式重机枪的基础上开始了轻机枪的研究,1908年(明治41年)推出了38式重机枪的轻机枪改进款,1915年至1916年(大正4年至5年),研发了3式重机枪的轻机枪改进款。1918年(大正7年),在三年式机枪的基础上设计了有筒式轻机枪(带散热套筒)和无筒式轻机枪(不带散热套筒)。1919年(大正8年)改良了无筒式轻机枪,重量减轻到约8公斤。

1920年(大正9年),设计出使用旋转弹舱的甲号轻机枪。1921年(大正10年),十一年式的原型乙号轻机枪诞生。经过日本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继续改良后,成品于1922年(大正11年)通过验收开始量产,被命名为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生产历程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1922年通过验收开始在南部器制造所(中央工业)量产,由于自身缺陷较多,各部队对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不满意见非常多。因此南部麒次郎于1936年和1939年设计研发了96式轻机枪和更先进的九九式轻机枪,试图替代问题不断地大正十一式轻机枪。1941年,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停产。除日本生产之外,中国的奉天兵工厂和山西太原兵工厂也仿制过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装备历程

1922年,十一式轻机枪开始装备日军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十一式轻机枪的问题逐渐暴露。1936年起,日军开始用96式轻机枪和更先进的99式轻机枪替换问题不断的十一式轻机枪。但是由于日军侵华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开始大规模增兵,日军部队规模开始快速扩张,日本兵工厂的武器产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日军数量,因此十一式轻机枪并未彻底从日军退役,反而成为各日军扩编的新师团以及各地伪军的主力武器,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还能看到装备有十一式轻机枪的日军部队。

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中国国民党武装和人民解放军都曾装备过十一式轻机枪。还有不少十一式轻机枪随志愿军入朝作战。

基本设计

十一式轻机枪采用气动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使用双脚架。

十一式轻机枪,全长1100毫米,重量达到10.3公斤,发射6.5×50毫米步枪子弹,理论射速500发每分钟,但由于在连续射击时无法同时向弹斗进行补单,因此十一年式轻机枪实际射速仅能达到120发每分钟。与其他日本军队列装的轻机枪不同的是,由于枪口没有设计卡榫,十一式轻机枪并不能插上刺刀作为近战武器使用。

枪械材料

十一式轻机枪全身采用钢制材料,枪托采用木质材料。

枪管设计

十一式轻机枪的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枪管内有四条向右旋转的来福纹,由于枪管缺少握把和提手,因此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连续射击时很容易导致枪管过热,而射手因为没有提手,导致无法更换过热的枪管,只能等待枪管自然冷却后才能重新射击。

瞄准具设计

由于左侧有弹斗,因此十一式轻机枪的瞄准具被设置在枪身的右侧,前准星为刀片状,前准星外侧还有两个镂空的护翼,后照门为V型,配合可调节的标尺,可在300-1500米的范围内调整。

弹斗

十一年式轻机枪最为独特的特征是使用弹斗供弹原理,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机枪主流供弹设计不外乎弹匣、弹带、弹链、弹板等供弹方式,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的却是弹斗供弹的方式。

弹斗可以容纳6个三八式步枪配备的5发桥夹(共30发),通过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让弹斗中的弹夹可以进入弹斗底部的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会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直到打光弹斗中的所有子弹。所有子弹发射完后,桥夹会从弹斗底部自动掉落。弹斗上还有一个小型油壶,可以在装弹时向子弹表面涂上一层润滑油,使子弹不会在进入枪膛前出现卡壳。

南部麟次郎在设计十一式轻机枪时考虑的是,十一式轻机枪不需要弹夹和弹板供弹,可以直接使用与步兵的三八式步枪相同的子弹,步兵部队只要携带一种规格的子弹就可以在两种枪支上实现互通,可以极大地简化后勤。

枪托

由于弹斗被设计在枪身的左侧,加上30枚子弹的重量后,导致十一年式轻机枪的重量分布十分不平衡,因此枪托只能向右侧弯曲,试图保持平衡。

由于枪支整体重量不对称,而且枪托向右侧弯曲,导致枪手的射击姿势十分怪异,在连续射击时很难把握枪支,导致连发射击精度下降。而且枪托向右侧弯曲这个特点,在中国战场上,十一年式轻机枪也被戏称为“歪把子”。

子弹

早期十一式轻机枪使用和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有板步枪子弹,这会导致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口焰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的枪管长797毫米,而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管仅有443毫米,几乎只有三八式的一半,这导致子弹的推进剂无法在枪管中完全燃烧,并导致导气孔堵塞,无法射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研制了6.5×50毫米的减装药子弹(装有2克推进药,标准6.5×50毫米有板步枪子弹的推进药2.15克),使得推进药在枪管中的燃烧时间更短,产生的枪口焰更小。这种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专用弹药箱上有一个带着圆圈的G字与普通6.5×50毫米步枪子弹区分开来。

这与南部麒次郎的设计出发点完全背道而驰,日本步兵部队现在不仅要携带普通6.5×50毫米步枪子弹,还需要携带6.5×50毫米的减装药子弹,导致后勤补给更加复杂。

十一式轻机枪数据表

服役情况

十一式轻机枪自1922年就开始装备日军部队,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市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十一式轻机枪随关东军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作战,十一式轻机枪作为日军班级支援武器,出现在中国各地的战场上,并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直至日本投降。

十一式轻机枪一般被部署到日军分队,分队是日军最小的战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十一式轻机枪因此属于班级支援武器。在分队中,十一式轻机枪除正副射手之外,还配属1-2名弹药手。除了正射手之外,副射手和弹药手一般配有手枪,在战时也会配有38式步枪。在分队发起冲锋时,十一式轻机枪并不会跟随步兵充分,而是会在阵地上持续射击掩护冲锋,这也是十一式轻机枪没有配备刺刀的原因。

十一式轻机枪相关缺点

十一式轻机枪对使用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经常出故障,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冬季作战中,由于昼夜温差较大,6.5×50毫米步枪弹使用的防潮蜡和润滑油非常容易冻住,导致供弹不畅,还容易在枪膛内结冰导致无法发射。

十一式轻机枪问题不断,特别是供弹斗的开放式设计,导致泥沙灰尘容易污染枪膛和枪机内部零件,导致运行不畅。日军原本试图在子弹上涂上润滑油来解决问题,但是涂了润滑油的子弹更容易沾染灰尘和砂砾,导致枪支更容易出现问题。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十一式轻机枪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

十一式轻机枪两脚架过长无法调节,机枪手射击时必须导致火线过高,战场生存能力弱。此外十一年式轻机枪射速过慢,特别是枪管无法更换这个缺点,在持续射击时导致枪管过热,必须等待枪管冷却后才能重新射击,不然就会出现炸膛的情况,这时候就会造成火力中断。

在中国战场的作战中,日军发现自己装备的十一式轻机枪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上,均不如当时中国军队广泛装备的捷克ZB.26轻机枪,导致不少日军部队对十一式轻机枪的评价并不高。因此当日军开始研制新轻机枪时,就把ZB.26作为参考对象研发出了96式轻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并彻底淘汰了并不实用的弹斗式供弹方式。

十一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日本部队的主要轻机枪,虽然1936年开始逐渐被96式轻机枪和更先进的99式轻机枪替代,但是十一式轻机枪并未彻底退出日军的战斗序列,不少伪军和日军的二线部队都装备了十一式轻机枪。

中国战场上的十一式轻机枪

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十一式轻机枪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原地区。当时部分军阀曾引进和仿制过十一式轻机枪,比如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就曾依照十一式轻机枪仿制出晋造六五机枪,即山西省产“歪把子”,不过数量非常稀少。此外,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奉天兵工厂也生产过“辽17式轻机枪”。

不少十一式轻机枪被中国军队缴获,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敌后武装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伪军的行动中,多次缴获十一式轻机枪,被中国军民缴获的十一式轻机枪被用来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还能看到十一式轻机枪的身影。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市,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的主力受到重创,工农红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个团,俘虏官兵1674人,缴获步枪2331支、机关枪9挺、山炮2门、步枪弹13.32万发、炮弹4942发、炸弹242枚、飞机2架、电话机10架。里面机关枪就包括日本的十一式轻机枪,现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就展出有红军攻克漳州时缴获的日式“歪把子”机枪。

七一勋章的获得者郭瑞祥也曾缴获过十一年式轻机枪,当时是1940年5月,在鲁西南一个叫肖渠的地方,日军兵分两路发起进攻。时任新三旅八团一营一连指导员的郭瑞祥,带领一个排迂回到敌人后方,突袭了留守的日军,缴获了十几匹战马、一批骑兵步枪和一挺歪把子机枪,有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百团大战”中三甲村战斗中,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指挥部队,一举全歼了东团堡和三甲村的两个日军警备队,其中晋察冀军区三分区2团1连连长李永生一个人缴获了三支“三八大盖”和一挺“歪把子”轻机枪。

由于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故障过多,我军的主力部队由于缺乏武器虽然会装备十一式轻机枪,但如果能上捷克ZB-26式轻机枪或者日军的96式主战坦克轻机枪就会“歪把子”轻机枪淘汰给地方部队地方武装、游击队使用。

衍生型号

91式车载轻机枪

91式车载轻机枪是十一式轻机枪的车载改进型,加装了一个大型弹斗,可以装9发桥夹(45发子弹),配有一个1.5倍率的瞄准镜。双脚架和枪托都可以拆卸,还可以从车辆上拆下来加装两脚架和枪托后作为步兵武器在车外作战。1932年(昭和7年)到1936年(昭和11年)共生产了2000挺,主要装备94式轻型装甲车、92式重装甲车、89式中型坦克,在97式车载轻机枪装备后,被97式车载轻机枪替换。

89式旋转机枪

以十一式轻机枪为基础开发的双管航空机枪,口径改为7.7mm ,使用7.7mmx 58SR子弹,使用更大的四方形弹仓。主要装备日军87式重型轰炸机、88型侦察机、88式轻型轰炸机、92式侦察机、92式重型轰炸机、93式重型轰炸机、93式双轻型轰炸机、93式简易轻型轰炸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