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裂腹鱼 :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

更新时间:2023-09-22 16:34

大理裂腹鱼(学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是鲤科裂腹鱼属下的一种鱼类,又称大理弓鱼、竿鱼等,为中国特有种,是云南省四大名鱼之一,仅分布于云南省洱海及其杞麓湖溪流,栖息于湖中敞水区域,适应静水环境。

大理裂腹鱼的鱼体梭形,稍侧扁,头部短小,吻部短,与眼径等长,背部浅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一般身长仅为10-25厘米,重100-200克。大理裂腹鱼主要以枝角目浮游动物为食,其次是桡脚类、昆虫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有绿藻门和丝状藻类,该鱼于每年春夏季节结群溯河产卵,4-7月为其繁殖季节大理白族自治州裂腹鱼是洱海主要的食用经济鱼类,在渔业和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理裂腹鱼的肉可做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其鱼肉具有滋补、止血、解毒的功效。

大理裂腹鱼是洱海及其支流的特有种,由于生长、繁殖的水域干涸、外来物种生态竞争、过度捕捞等原因,大理裂腹鱼的数量锐减,2021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并评估为濒危(EN)物种。目前已经通过成立自然保护区、颁布管理条例,建立保育研究基地,开展驯养繁殖等人工干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大理裂腹鱼的种群数量。

形态特征

大理裂腹鱼的鱼体梭形,稍侧扁,头部短小,吻部短,与眼径等长,背部浅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一般身长仅为10-25厘米,重100-200克。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颚前会合处中断,下颚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位于头之前半部。须2对,侧须比吻须稍长。下咽齿3行,呈匙状,顶端钩曲。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颊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

大理裂腹鱼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行大鳞。背鳍条3.7~8,有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约等于或稍大于至尾基的距离,与腹鳍基部相对,或稍后。臀鳍条2.5,起点至腹鳍基部距离显著地大于尾鳍基部的距离,鳔2室,后室特长。

分布栖息

物种分布

大理裂腹鱼为中国特有种,是云南省四大名鱼之一,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水系及其附属水体洱海,尤以洱海北部最大水源弥直河口和西部18条溪流沿岸的多砾石处为多。

栖息环境

大理裂腹鱼栖息于湖中敞水区域,适应静水环境。大理裂腹鱼生活的洱海是一种深水性湖泊,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属澜沧江水系,面积约36万亩,最大水深达28米。洱海的主要来水量是东西面高山的溶雪和降雨,因而水温一般比较低,月平均最高水温18.4℃-19.1℃。洱海地形为北浅南深,即上游浅,下游深。上游地区水深一般在0.8米左右,底质是泥沙为主。洱海中下游地区以西部苍山和东部大黑山、青山等的扇形冲积层,底质以矽石为主,水深在10-28米。洱海上游浮游生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的品种和数量都大大高于洱海中下游地区。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大理裂腹鱼为喜暖性鱼类,12-3月,大理裂腹鱼集中在弓鱼洞越冬。大理裂腹鱼产卵、索饵、越冬时,不外乎在洱海上游的江尾、弓鱼洞、沙村、双廊、海潮一带作有规律的洄游,这种有规律的洄游与洱海的地下热能泉——下山口 和弓鱼洞温泉水的出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是碳酸泉钠钙水(HCO3--Na+Ca++)长期以来影响了大理裂腹鱼的遗传因子所产生的结果。

觅食行为

大理裂腹鱼主要摄取动物性食料, 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从枝角类为最多, 其次是挠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虫卵等,偶尔也以绿藻和丝状藻类为食。大理裂腹鱼的索饵季节时期,主要分布在洱海中的途潮、双廊、沙村地区,这些地区的枝角类浮游生物最多。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大理裂腹鱼呈强异速生长,表现为体重增长速度大于体长增长速度。

产卵和孵化

大理裂腹鱼于每年春夏季节结群溯河产卵,4-7月为其繁殖季节。繁殖期间,大理裂腹鱼上溯到洱海上游的河流或地下水出口处,在流水中产卵,卵沉于水底,受精卵粘附于石砾、岩石等缝隙处的流水中孵化。卵粒个体不大,但产卵的数量较多。在繁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5月份所采得的大理裂腹鱼标本,其卵巢已发育到IV期或IV期末,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鳍长且肥厚。雄鱼精巢发达,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至9月份仍有珠星可见。

人工养殖

驯养方法

驯养前用清水彻底洗涮干净鱼池,用生石灰泡成浆泼洒池底和池壁进行消毒后可投放大理裂腹鱼。对裂腹鱼投喂活的虫子,配合人工颗粒饵料。撒喂时先全池遍撒,每天分为早8-9点、中午12-1点、下午6-7点对鱼池中的大理裂腹鱼进行3次投喂。循序渐进地逐步使鱼能够定时,定点摄食。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上7点、中午2点、下午7点分3次测量水温,同时巡塘观察鱼和池塘的情况。及时捞出漂在池中的树叶和池底泛起的浮渣。不定期地清除堵塞进出水口拦栅网上的杂物。雨季时须注意防洪,驱赶水田鼠翠鸟科等敌害。

鱼病防治

鱼体在投放进池前用孔雀石绿溶液进行鱼体消毒。驯养过程中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定期将作食台用的簸箕捞出清除残饵,洗涮簸箕并曝晒;对所发生的主要鱼病水霉病施用孔雀石绿,对少量水霉较重的鱼,捞出用金霉素软膏涂抹患处,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20世纪中期之前,大理裂腹鱼占洱海总渔获量的30%。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洱海污染的加剧,历史上曾占洱海渔获量近一半的大理裂腹鱼在洱海完全绝迹。

2022年11月,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大理裂腹鱼的发生范围(EOO)为69平方公里,占用面积(AOO)为192平方公里。

致危因素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大理裂腹鱼生长、繁殖的入湖沟渠、鱼洞断流干涸;加上人为引入银鱼池沼公鱼外来物种, 带进了大量的小型非经济鱼类, 它们大量吞食大理弓鱼鱼卵,形成食性竞争,抢占了大理裂腹鱼的生态位;再加上人口增多, 酷渔滥捕, 使大理裂腹鱼的资源量锐减,濒临灭绝。

保护级别

1989年,大理裂腹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02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2021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EN)物种。

保护措施

1981年,洱海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成为了国家级保护区。为了保护大理裂腹鱼,198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还制定颁布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加强与完善捕鱼管理法规,并在此后进行了多次修订。

根据《渔业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由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工作站牵头,截至2021年已在大理州辖区划定了3个土著鱼保护区,分别是永平县黑水河光唇裂腹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洱源县大裂腹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鹤庆县小裂腹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为了对大理裂腹鱼自然群体进行保护,云南赛俩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5万元,向村民流转鲤泉龙潭周边6.8亩土地,在鲤泉龙潭修建必要的管护设施,按照监控系统,新建简易看守房80平方米,派专人进行24小时值守,禁止一切偷捕行为,不许任何人到鲤泉龙潭及周边钓鱼及采捕核心区的鱼。2016年11月29日,大理州洱源县农业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赛俩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洱海水生生物保育研究基地的协议》,对鲤泉龙潭的大鲤裂腹鱼等珍稀水生生物资源开展生物学、生态学、种质鉴定标准、驯养繁育、遗传多样性研究,为弥苴河大理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供理论支撑。

2016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着手恢复大理裂腹鱼,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工繁殖成功后,共建“花—鱼—鸟”垫脚石廊道修复示范科研项目,截至2021年已有两个基地。2018年3月2日,大理裂腹鱼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人工鱼苗批量繁殖,截至2021年已发展到6万余尾。

大理裂腹鱼与肉食性鱼类一一乌鳢共生,体长在30毫米以上的乌鳢以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通过人工投放乌鳢可用于控制缎虎鱼、麦穗鱼等鱼类的种群数量,缓解大理裂腹鱼的生存竞争压力。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大理裂腹鱼是洱海主要的食用经济鱼类,历史上捕捞产量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是洱海水中珍品,为洱海特产,肉厚多脂肪,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大理“沙锅鱼”“洱海酸辣鱼”主要原材料,在渔业和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药用价值

根据中国相关医药典籍《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大理裂腹鱼的肉具有药用价值,食用大理裂腹鱼的新鲜鱼肉有滋补、止血、解毒的功能,主治妇人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痫、丹毒等症状。

物种对比

大理裂腹鱼、云南裂腹鱼同为云南大理洱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且同为云南四大名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在食性、生殖期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分布在洱海上游地区,随季节不同,在洱海上游地区的分布也有差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