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 :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湖泊

更新时间:2023-01-16 19:08

洱海(Erhai Lake),历史上又称叶榆泽、昆明市(、弥)湖、西洱(二)河,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发源于洱源县茈碧湖,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云南省第二大面积的高原淡水湖,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流域面积2565平方千米,湖面面积252平方千米,南北湖长42.5千米,东西平均湖宽6.3千米,入湖河道沟渠117条,其中包括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等。

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断陷盆地,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洱海盆地是一个“耳状”盆地,湖盆大致呈南北展布,主构造线为北西向,南北长,东西窄,最深处在中部的挖色湖心。洱海属典型的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分为干湿两季。湖内水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盛产鲤鱼、弓鱼等十余种鱼类,以弓鱼最为著名,是洱海的特产。珍稀水禽有棕头鸥等34种,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鸬鹚中华秋沙鸭黑水鸡等15种。水生植物有海菜花、(茭笋)、慈菇、荸荠等。

洱海位于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具有提供生活灌溉用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等多种重要功能,是整个流域乃至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被称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1981年,经中国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理苍山洱海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苍山洱海被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4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批准公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洱海与苍山地质地貌景观区、环湖人文景观区组成的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命名

名称由来

洱海因湖形南北狭长、形如人耳、风浪大如海,故取名为“洱海”。

曾用名

白语叫洱海为“(gao)”,直译汉语就是海。汉语对洱海的称谓,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称做叶榆泽。以后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古籍隶书载称:昆明池、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洱河、叶榆水、弥海、西洱海等。今名洱海,始自明朝中叶,《明史·地理志》记载“东有西洱河,一名洱海”,洱海之名沿用至今。

而“海”的叫法,则源于云南省的习俗,有水的地方多被叫做“海”。有一种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是源于云南风俗。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多彩的民族风情,产生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别风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地的旅游者来到云南,讶异于这里的风土人情,总结出了很多当地的奇趣轶闻。这些奇趣通常被冠以“怪”字,因而就有了云南十八怪的说法。十八怪中的其中一怪,就是“湖泊称作海”,意思是说云南多把湖泊叫做海。据说这是因为云南深居内陆,当地人非常向往大海的缘故。

位置境域

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5°36′至25°58′,东经100°06′至100°18′,东起海东下河湾沿环海路至红山湾,北由红山湾沿环海路至罗时江河口,西起罗时江河口沿湖岸线至灯笼河口,南由灯笼河口沿湖岸线至下河湾。洱海流域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呈北北西向南南东方向狭长状展开,在海舌湾、才村附近形成两个狭口,总体呈“耳”型,湖面面积252平方千米,流域面积256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972米,南北湖长42.5千米,东西平均湖宽6.3千米,最大湖深22米,平均湖深10.8米,蓄水量29.59亿立方米,洱海的湖岸线长约128千米。

历史变迁

成因

洱海地处中国的一条径向构造带,即康藏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部边沿上,是一条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在该区的分界,地层在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

演化

早在第三纪时期,就开始了盆地发育,接受沉积充填,但当时地貌发育不充分,盆地堆积物海拔只有1200米,气候湿热,植被茂盛,发育了以河湖相为主的地层。

到中更新时期,随着山体继续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加剧,湖区扩大,水系沟通。晚更新世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洱海盆地四周的高山区冰雪覆盖,发育了山地冰川,山前最低处呈冰水相沉积,有泥砾和冰水混杂堆积,海拔约为2160米。

第四纪大理冰期时期,气温变冷,湖泊规模空前收缩。

全新世以来,随着冰期结束,气候变暖,洱海发育演化进入新的阶段,苍山山麓洪积扇大规模发育,平均高度为2150米,洱海湖面扩大,大致位于海拔2120米,为高湖面时期。直至距今3000年以前,湖泊开始退缩,从高湖面陆续递降为低湖面,人类居住环境也不断往洱海迁徙,洱海逐步演化成现在的状况。

地理特征

气候

洱海属典型的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洱海区域气候特征为:四季温和,温度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干湿季分明,雨量季节分配不均。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6月至10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8.9毫米,雨季占全年降雨量85%以上,湖面蒸发量多年平均1208.6毫米,年相对湿度为66%。洱海年平均气温为15.1℃,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0.1℃,最低月平均气温为8.8℃,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250~2480小时,光照充足,太阳总辐射量139.4~149.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率为52%~56%。洱海湖面全年水温在1℃至20℃之间,终年不结冰。湖区内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4.1米/秒,最大风速达40米/秒。

洱海流域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截至2023年,洱海流域呈降雨量减少、蒸发量降低的趋势,年平均降雨量为950.44毫米。洱海流域不同年份干湿季明显,一般8~10年为一个周期。

地质

地质构造

洱海地处康藏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部边沿上,是一条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在该区的分界,地层在强烈的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断陷盆地。

地层特征

洱海地区母岩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广布红土风化壳,入湖物质偏细,开阔湖区沉积物黏土所占比例相当高,在湖滨为粘土质粉砂和砂。湖体基岩沉积岩变质岩为主,沿岸广泛分布有片岩片麻岩大理石、灰岩、碳酸岩及硅岩等。流域地层岩性包括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碎屑岩碳酸盐岩等沉积岩,大理岩等变质岩以及玄武岩等火成岩。此外,洱海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粉砂和粉砂质为主,近岸浅水过度区主要以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湖心区主要以泥(包括粘土矿物)为主,其营养状态为富营养初期阶段。

矿产资源

洱海流域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种类较多。金属矿有锰、铁、锡、锑、铅、锌、铜、、钴、钨、银、金、铂、钯、、铝、汞等矿床矿点200多个。已开发利用的有北衙铅矿、鹤庆县锰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的锑矿,鹤庆、宾川县的金沙等80多处。非金属矿有煤、石盐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岩萤石石英砂、、重晶石石棉、石墨、石膏滑石膨润土硅藻土黏土矿等。已开发利用的有煤、盐、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大理石蕴藏量极为丰富,属特大型矿床,储量达1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洱海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北部,横断山脉的东部边缘。洱海盆地是一个“耳状”盆地,湖盆大致呈南北展布,主构造线为北西向,南北长,东西窄,最深处在中部的挖色湖心,根据洱海水下地形可以将洱海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部(康廊——海舌以北),中部(挖色湖心为中心,龙——海舌),南部(龙龛以南)。北部有沙坪湾和红山湾两个大的湖湾,以及弥苴河冲击扇。中部湖心最深处可达20米左右,周围由于环流作用逐步升高至8米左右,西岸为为苍山山地,苍山十九峰海拔均超过3500米,与湖盆平行展布,东岸为滇中高原,地形起伏和缓。南部湖心为台地形成湖心平台,水深6~8米,东西两岸处为深水沟槽,水深达15米,湖面高程1974米。

土壤

洱海流域内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情况如下:海拔2600米以下为红壤、紫色土和部分冲积土;2600~2800米为红棕壤;2800~3300米为棕壤和暗棕壤;3300~3900米为亚高山草甸土;39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另有紫色土、漂灰土、石灰土和沼泽土零星分布。

生物多样性

洱海地区气候温和,水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天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保存有洱海大头鲤、灰裂腹鱼、大理裂腹鱼等特有鱼类,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濒危鸟类紫水鸡的栖息之地。

植物

洱海地区植被生活型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沉水3个植被亚型19个群系。其中,湿生挺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酸模叶蓼群落分布最广;浮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荇菜群落、野菱群落分布最广;沉水植被带有9个群系,以黑藻群落、苦草群落分布最广。其中,海菜花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特有种,由于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海菜花也被誉为“清流精灵”和“水质试金石”。此外,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等植物是洱海湿地的优势种。

动物

洱海共记录鱼类30种,隶属于4目7科19属,包括17种土著鱼类和13种外来鱼类,其中外来鱼类常见的有太湖新银鱼、草鱼、鲢鱼、鱼、子陵吻鰕虎团头鲂等。油吻孔鲃颌突吻孔鲃大理裂腹鱼洱海鲤大理鲤春鲤大眼鲤洱海副鳅等8种为洱海特有鱼类,其中,洱海特有的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当地有鱼魁之称,由于西洱河电站断了洄游繁殖路线,导致弓鱼到二十一世纪时就已绝种。洱海鲤、大理鲤、春鲤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云南裂腹鱼为洱海、剑湖等滇西湖群特有种杞麓鲤云贵高原湖泊特有种。可以说洱海是云南以至中国鲤属鱼类的主要特化区域之一,在鱼类的进化研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鱼类优势种群变成克氏鿕吻瑕虎鱼科麦穗鱼、史氏黄坳和兴凯𫚪彩副鱊,20世纪80年代,鱼类优势变成鲫鱼,其产量占洱海总渔获量的70%左右,土著鱼类产量急剧减少。

洱海有鸟类80种。其中,留鸟12种,候鸟47种,以赤嘴潜鸭赤膀鸭赤颈鸭绿翅鸭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白骨顶为优势种。此外,候鸟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鸳鸯,以及滇西高原湖泊常见留鸟紫水鸡等。湿地鸟类中有留鸟12种,占总数的20.3%,候鸟47种,占总数的79.7%,以候鸟占绝对优势。其中冬候鸟有41种,占湿地鸟类总数的68.5%。

哺乳纲86种,其中,豹、云豹熊猴林麝4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另有小熊猫属大灵猫小灵猫金猫、丛林猫、猕猴、亚洲黑熊水鹿中华鬣羚中华斑羚中华穿山甲黄喉貂12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哺乳纲,尤其珍稀濒危野生兽类物种多样性较高,但除中华羚、川西斑羚和黄喉貂等少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较高外,其它多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相对较低。

自然保护区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面积79700公顷。于1981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批准公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洱海片区有水生维管植物23科,38属,52种。洱海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9个群落42种,主要有微齿眼子菜苦草黑藻金鱼藻、芦苇、茭草、沼生、湿生等群落。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8目42科263种。其中,鸟类组成以雀形目为主,共记录158种,占保护区鸟类的60.08%,其中又以鹟科鸟类种数最多,共92种,占保护区鸟类的34.98%。保护区记录的鸟类有黑颈长尾雉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翅鸢雀鹰、普通鵟、高山鹰、白尾鹞红隼游隼血雉红腹角雉白鹇白腹锦鸡棕背田鸡楔尾绿鸠厚嘴绿鸠大紫胸鹦鹉紫红头鹦鹉小鸦鹃、草鸮、鵰、领鸺鹠斑头鸺鹠等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斑头雁灰雁山斑鸠等170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保护鸟类共计192种。此外,血雉、白腹锦鸡、大紫胸鹦鹉、领雀嘴鹎棕头雀鹛白领凤鹛滇鳾中国特有种

流域水系和特征

湖泊水系

洱海流域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发源于洱源县,上源称弥茨河,大体自南向北流,沿途纳入海西海茈碧湖、西湖,经洱源和邓川两坝子分别由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等进入洱海,西纳苍山十八溪水,南有波罗江,东有凤尾箐等小溪流汇入,其天然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

入湖水系

从北面入湖的河流有弥苴河、罗时河、永安河;从南面入湖的有波罗河;西面有苍山十八溪入湖。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湖水在下关镇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

苍山十八溪位于洱海西岸的苍山,各溪流上游坡降陡急,河床下切厉害,造成沟壑夹谷、峰涧相同的苍山自然景观,进入下游平坝坡度变缓,然后汇入洱海。南起下关,北至喜洲,延绵48千米,与洱海平行并列。由北向南溪流的顺序为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桃溪、梅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溪。

出湖水系

湖水由西洱河流经大理市区下关,向西汇入漾濞江。西洱河是洱海的出口河,东起团山脚下,西至天生桥峡口,全长约三千米,是下关风城的一道自然风景。

水文特征

湖泊特征

洱海的湖面面积为252平方千米,流域面积是256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972米,南北湖长42.5千米,东西平均湖宽6.3千米,最大湖深22米,平均湖深10.8米,洱海最高运行水位为1966.00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米,蓄水量29.59亿立方米,年均入湖水量为8.25亿立方米。

径流变化

湖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径流特性主要取决于降水特性,与降水相应,由于受水汽来向、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洱海降水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径流集中在雨季,表现为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减少,西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约在1000~2200毫米,东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约在700~900毫米。雨季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5%以上。枯季1~4月及11~12月,径流量一般在年径流总量的30%以下。径流月最大值一般出现在8、9月,径流月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5月。洱海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28。历年最大天然径流量为21.02亿立方米(1966年),最小为5.572亿立方米(1982年),其比值为3.8倍。

水位变化

在洱海历史演变过程中,湖泊水位在不断变化,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阶段:早全新季,由于苍山上升,西洱海下切,水位由海拔2160米下降到2020米;中全新季,由于块状上升,一些小湖泊干涸,水位降至2000米左右;1967年至1982年,由于建设西洱河水电站,水位由1966.24米(1966年)降至1962.94米1982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洱海的保护力度加强,洱海水位变化相对较小。

水质

1992~1998年,洱海水质总体处于Ⅱ类,1999年之后由于总磷和总氮超标,水质下降为Ⅲ类,之后水质在Ⅱ类和Ⅲ类之间波动性变化。2008年为Ⅱ类,2009年又下降为Ⅲ类,2014年变为Ⅱ类,2015年、2016年均为Ⅲ类,2017年以后水质逐渐好转,2017年有6个月洱海水质综合类别达到Ⅱ类,2018年洱海水质7个月达到Ⅱ类,5个月达到Ⅲ类,水质类别总体好于2015年,入湖河道的总磷、总氮污染负荷相比2017年有大幅度削减。2018年全年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2019年,水质类别为Ⅲ类,化学需氧量超标,总磷已由Ⅲ类好转为Ⅱ类。2020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2016-2020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洱海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千米,湖体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曾经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2021年,洱海水质8个月达到Ⅱ类,全年综合评价类别为Ⅱ类。洱海水体物理化学性质良好,水质总体达到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标准,适合旅游、渔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补给类型

湖水主要由地表径流和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22余条:如东侧的凤尾箐、玉龙河,西侧的苍山十八溪水,南侧的波罗江,北侧的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等,西南角的西洱河是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

水资源量

洱海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95亿立方米,产水模数46.5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扣除以湖面蒸发为主的水量损失3.182亿立方米后的净水资源量为8.768亿立方米。洱海多年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896亿立方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在地质历史时期,洱海形成演化初期,水位较低,约为1200米,直至第四纪大理白族自治州冰期结束后,洱海充分发育,湖泊规模扩大。

距今8000~4000年以前,气候冷暖波动,湖泊水位升降不定,适宜的气候环境使得先民们开始在洱海地区生产生活,但是还没有出现城市的雏形,也没有活动的遗迹,诸如城墙之类。

距今4000~2200年以前,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气候冷湿,湖面宽广,新石器文化繁荣,人类已经学会利用环境适应生活,在苍山洱海之间,选择居住区,一般居住在2500米~2200米一线的向阳避风、具有较好防御功能的山前台地上,建有城墙,开挖壕沟,有了最初城市的雏形。

距今2200~1500年以前,汉晋以来,气候变得温暖干燥,洱海水位有所下降,湖岸线向后退缩,人类为了更接近水源,方便生产生活,把居住区迁移至苍山脚下的冲击洪积扇三角州平原一带,海拔约为2200米~2000米,已有了基本的城市面貌,但规模比较小。

距今1500年以前至21世纪初,南昭、大理国时期,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洱海水位进一步降低,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将居住区进一步下移,直到洱海周边,与此同时,大理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经济活动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主要以农、牧、渔、旅游和电力为主。2020年,洱海流域地区生产总值550.93亿元,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35%。农业是洱海流域的基础产业,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产值比重占到了整个农业经济产值的94%;流域主要工业行业有烟草、交运设备、电力生产、非金属矿物、饮料制造等,其中烟草行业和交运设备行业已成为流域工业领域的两大龙头产业。洱海流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极高的旅游知名度。截至2022年,旅游业收入在洱海流域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渐超过50%,在洱海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中,旅游业也占到近四分之一的比重。

民族文化

人口分布

洱海所处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以白族为自治民族,包括汉、彝、回、傈僳、苗、纳西、阿昌、藏、傣、壮、布朗、拉13个世居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州。据2011年末统计,全州总人口354.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1.66万人。各民族分布呈梯级立体状态,以洱海为中心,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滇缅公路以北的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祥云、宾川的一部分地区为白、汉民族主要分布地。无量山及澜沧江西岸,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以及永平、弥渡祥云东山区是彝族主要分布区。

民风民俗

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蝴蝶会

蝴蝶会是大理白族民间一个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共享美好春光的游乐盛会,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在点苍山云弄峰脚下的蝴蝶泉边举行。

蝴蝶泉以崖下喷涌四季不竭的泉水,泉边古树聚满五彩缤纷的彩蝶而得名。每年三、四月间,正是凤蝶总科在此聚会的佳期,犹以四月十五日最盛,当地白族青年男女便相约来此聚会,赏蝶观景,唱曲对歌,谈情说爱,老年人也在此相聚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成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 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节日当天,白族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节日在当日白天做准备,在太阳落山后开始启动。

水利工程

监测站

自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有6个重点湖湾水质自动监测站、29条入湖河道的水质、水文自动监测站、13个雨量站、两个出湖口水质、水位自动监测站、13个农灌泵站水量监测站、7个自来水厂流量监测站。此外,洱海流域还有11个常规水质监测点,其中洱海湖区设有海东、海印、桃园、才村、崇益、团山、大关邑7个监测站,其余监测站分别位于海西海水库、茈碧湖水库、弥苴河西洱河上。

灌溉区

洱海流域内分布有云南省的两个重点中型灌区,即洱海灌区和弥苴河灌区。其中,截至2015年,弥苴河灌区分布6个乡镇,50个村委会,人口19.49万人,灌溉面积21.48万亩。

水库

为了解决流域内农业灌溉供水以及人畜饮水问题,流域内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以中小型水库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流域分布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7座。这些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弥苴河流域,其中3座中型、2座小(一)型和8座小(二)型水库分布在该流域内,在弥苴河流域的上游形成了一个水库群,总库容达1.7亿立方米左右。

交通运输

环洱海公路,是一个集道路、洱海保护、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道路,可分为东环海公路和西环海公路。其中,东环海公路长61.76千米,路基宽度为12米,贯穿下和、海东罗荃寺、双廊红山庙、上关镇东沙坪村段,接大丽二级公路;西环海公路里程为46.8千米,路面宽度为7.5~8米,起点为喜洲镇桃源码头,经过喜洲、湾桥、银桥、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镇5镇20个村48个自然村,终点为下关兴盛大桥西岸。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截至2022年,随着人口的聚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客栈林立、民宿临水建设,洱海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整个洱海面临着生态环境崩溃的风险。

乡镇企业与畜牧养殖业产生的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金进入大理洱海流域,大理洱海流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同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等污染。且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可供利用的环境容量小,畜禽养殖规模和布局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畜禽粪肥便还田的比例低,其余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即直接产生污染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洱海流域农业活动和城镇建设的加强,气候变化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洱河水电站建设导致的水位降低等作用,导致洱海营养化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贫营养型转变为中营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体进一步富营养化,在1996、1998、2003、2006和2013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水华爆发,洱海由草型清水态湖泊向草藻型浊水态湖泊转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急剧上升,沉水植物在南部湖心平台退化消失,在浅水区(水深\u003c6米)退却且不连续分布,其覆盖度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40%降低到现在的10%以下,且其多样性降低。

生活垃圾和生活水污染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尸体任意堆放或丢弃是造成洱海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小城镇和人口聚居点建设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缺乏,污水垃圾直接排入到周边环境中。据统计,截至2010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年产量达上亿立方米,大多直接排入沟渠堰塘,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上百万吨,几乎全部露天堆放。这些垃圾不仅污染沟渠堰塘进而污染河流水体,而且对农村饮用水源地造成直接威胁。

环境保护

水体富养化治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洱海进行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双取消”,“三禁”,“三退三还”,“六大工程”,“百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2333行动计划”等措施,制定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等七个行动和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的等八项措施。同时,每年秋季,政府组织渔民开展生态调控捕捞,清理外来入侵鱼种,调控出湖以及投放本土鱼种优化鱼类规模、种群和结构。同时,还开展水生植被恢复补种工作,3年间共种植海菜花、湖草等65万平方米。根据洱海南端、中央、北端设置的三个国控考核点监测,截至2022年底,每年洱海水质为二类水的月份稳步增加,为三类水的月份稳步减少,洱海水质连续3年被评价为“优”,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20年来最高水平。

洱海保护生态搬迁项目

2018年,洱海环湖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绿、蓝“三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的1806户居民需全部有序腾退。为更好地安置生态搬迁户,大理市规划实施了洱海保护生态搬迁“1806”小镇建设项目,安置用地约1034.13亩,安置房建筑面积约55.76万平方米。

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

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在环洱海新建了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与地上污水处理厂周围200米范围内不能有居住区不同,下沉式再生水厂对环境友好,地面二次开发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年减少从洱海抽清排污2000万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得益于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建设,洱海水质从以前7个月Ⅲ类水5个月Ⅱ类水,2019年以后实现7个月Ⅱ类水5个月Ⅲ类水。水质逐年改善,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重新在洱海连片开放。

洱海流域生态湿地建设项目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生态湿地建设项目通过基地清理、房屋建筑拆除、分散配水系统建设、绿化隔离带建设、乔灌草生态净化带建设、自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构建洱海湖滨带构建建立基础。通过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建设洱海环湖长128千米、宽20~200米不等的规模化、具有一定生物多样性的完全演替和不完全演替系列湖滨带,逐步恢复湖滨带生态系统功能;重点控制外源入湖污染负荷,通过拦截、调蓄、缓冲等作用,构建功能净化系统,形成环洱海核心区的外圈生态屏障。

风景名胜

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位于大理古城北郊,苍山东坡山麓,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崇圣寺三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标志和象征。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占地1000亩,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正中间的大塔叫千寻塔,实际高度为69.13米,建于唐朝南诏国时期(公元833年~840年),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级,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呈纺锤型,线条圆润,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每座塔高度均为42.19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两座小塔距离大塔都是70米,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其中,千寻塔前影壁上有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高1.7米。崇圣寺三塔之后的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毁于清末战乱。现在看到的大钟于1997年重铸,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为云南省第一大钟。

钟楼西边的建筑是1999年恢复重建的雨铜观音殿。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雨铜观音像与三塔和建极大钟,共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

蝴蝶泉

蝴蝶泉公园位于大理214国道西侧,横断山脉的点苍山十九峰——云弄峰下,镶嵌在苍山洱海之间。其处于东经100°54′,北纬25°54′,气候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适宜,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苍洱精品旅游区的重要景区。蝴蝶泉公园以“蝶、泉、树”三绝作为主要展示景观,其中主要景观有蝴蝶泉、梳妆池、五龙池、对歌潭、情人湖、蝴蝶博物馆、蝴蝶大世界、徐霞客雕塑、望海亭、观泉亭、石牌坊。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大理州博物馆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是一个白族民居建筑与仿古建筑相结合的园林式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0年8月13日,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1月10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街道洱河南路8号,总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库房面积2000平方米。全馆分为展览、文物库房和办公三个功能区,建筑布局为一进四院,建筑样式为仿唐式古代建筑与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相结合。

大理州博物馆是大理历史和民族文物收藏中心,截至2023年7月,藏品总数为16433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95余件。藏品种类由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南诏大理国佛教文物、民族文物、碑刻、革命文物等组成。博物馆设有大理通史展和专题展两大基本陈列,大理通史展运用文字、图片和文物藏品,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展览技术展示大理从石器时代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历程,专题展主要以青铜文化、陶瓷艺术、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大理石文化、苍洱丰碑红色主题、白族文化、本主文化、数字化体验等内容,多角度展示和宣传大理厚重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大理州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被相关单位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大理调研工作站”,“大理大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指定接待单位”。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是古南诏旧址,位居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千米。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中原地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濒洱海,西倚苍山,全城呈棋盘式格局,地势西高而东低。全城总面积约2.25平方千米,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常住人口约6万人。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辨,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古街古道遗址。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云南提督府旧址、天主教堂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大理古城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1年,创建首批国家文旅夜间消费示范区。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洱海月

关于洱海月,流传最广的是天宫公主下凡的故事。传说天宫中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美满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边上的一个渔村,与一位渔民成婚。公主为了帮渔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宝镜沉入海底,把鱼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们能打到更多的鱼。从此,宝镜就在海地变成了金月亮,放着光芒,照着世世代代的捕鱼人,于是成了“洱海月”,供人观赏。

望夫云

传说是南诏阿凤公主的化身,她与苍山上的一个年轻猎人相爱,因父王反对,请来罗荃法师将苍山猎人害死,打入海底变为石螺,公主因此而愤郁死于苍山玉局峰上。公主的精气便化为一朵白云,怒而生风,要把海水吹开和情人相见。于是,后人便把这朵云彩称为望夫云。望夫云消散后,洱海又风平浪静。据说,这是阿凤公主已见到海底石螺——苍山猎人。另一种情况则是狂风大作之时,苍山顶上乱云飞渡,涌出了更多的乌云与望夫云溶为一体。于是,风雨交加,闪电雷鸣,这种现象要延续很长时间才会停止。有人说,这是因为阿凤公主一直未见到海底石螺而愤怒不止。

影视作品

2019年2月1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首部民族团结题材微电影《洱海情深》在湾桥镇古生村正式开机。该影片讲述了大理古生村海边开客栈的白族姑娘阿紫和无量山彝族小伙阿龙在洱海边相恋,在政府推进洱海保护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客栈自愿停业整顿,携手共渡难关的故事。2019年,该部微电影被列入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日系列活动项目。

2022年2月23日,音乐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在大理首映,影片讲述了从洱海边到云龙大山深处的脱贫攻坚故事。

2023年1月3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开播,故事发生地设定在洱海边的旅游村落,该剧讲述了许红豆(刘亦菲饰)因为好朋友去世,生活和工作陷入低谷,独自前往大理云苗村“有风小院”休息调整及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音乐作品

2019年3月份,华语乐坛女歌手郭津彤汤晓菲合作的歌曲《洱海故事》,首次发布。

2023年1月17日,由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和东方乐文化联合出品的音乐作品《洱海谣》上线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音乐平台。

文学作品

古诗词

点苍别后无消息,魂梦还游洱海西。——明 屠隆《怀冯开之》

浮云目断苍山外,落月魂消洱海边。——清 熊湄《寄远》

灰冷昆明,尘生洱海,此恨拟和谁说?——清 陈维崧《咏滇茶》

水流直下洱海深,陆地夫容矗相向。——明 顾璘《张司徒所画山国图歌》

书籍

2020年5月,由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广播电视台联合编撰的《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一书,经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首部从人文角度着眼,系统探索研究大理民族文化与洱海关系的普及性著作。

2022年11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共同举办的《洱海无言》新书发布会在昆明航空救援支队举办。该书是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刘洪机组”事迹为主题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2023年6月5日,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在上海交通大学首发。

戏曲作品

云南大理州白剧团原创大型白剧《数西调》地方特色浓郁,民族特征鲜明。剧本唱词使用白族特有的“山花体”格式,唱腔设计和舞美服装均保持原汁原味的白族风格,人物“感恩包容”的心理和性格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相关事件

2023年11月,一女子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裸泳的视频引发关注。11月22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自然保护核心区禁止游泳。“西洱河的兴盛大桥以内,到闸门这一块允许游泳,有些开放水域,不可能全都控制起来,一般情况下是规定,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允许游泳。”该工作人员表示,女子的行为可能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以前曾处理过在洱海裸泳的问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