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卦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三卦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6

夬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第四十三卦,帛书本第四十二卦。卦辞曰:“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象征“决断”。此外,夬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辰之月即夏历三月。

夬卦下乾上兑,乾为主,兑为客。“兑”为泽,象征巫、小人;“乾”为天,象征朝廷、君子;泽中上于天,巫士小人得志王庭,盈满则溃决倾泻而下,形势危险,应有决断。夬卦立意于“果决”,卦中五阳共决一阴,从阴阳矛盾激化的角度,强调阳刚必须以“决断”性的气魄制裁阴柔,即“君子”应当清除“小人”,“正气”应当压到“邪气”。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对夬卦卦辞中“扬于王庭”,就有多种解释:《周易集解》引郑玄之语,认为“扬”就是“越”,阴爻越其上,小人乘君子,罪恶上闻于圣人之朝;朱熹周易本义》则认为此是说在王廷之上张扬其罪,而后决之;项安世周易玩辞》则认为上六扬于九五之侧以临众阳,此君侧之恶人也。

卦名

夬:卦名,下乾上兑,上卦兑为泽,下卦乾为天。夬”通“决”,为“决断”“果决”之意,夬卦象征“决断”。“在此处指“阳刚”对阴柔,卦中五阳共決上六一阴,正含此象。君子根据这一启示,应及早将利禄施予在下的人民,否则盈满必遭祸;积德则不然,多多益善,没有盈满之时。

夬卦为十二辟卦之一,十二辟卦是取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特殊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万物阴阳消息的意义,又名“月卦”“候卦”“消息卦”,十二辟卦的说法首见于《归藏》。夬卦在十二辟卦中对应的月候为辰月。十二辟卦图中阳盈为息,阴虚为消,乾、坤两卦为消息之母卦,夬卦为息卦之第五卦,为五阳生之卦。十二辟卦的意义影响较大,西汉孟喜京房东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直到清代的汉学家,都采用十二辟卦的意义。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译文:在王庭上发挥阳刚之德与小人决断,怀着诚信号令众人戒备危险,从城邑号令告知即可,不利于发兵作战,有利于有所前往。

哲学解读

夬卦立意于“果决”,从阴阳矛盾激化的角度,强调阳刚必须以“决断”性的气魄制裁阴柔,换言之,即“君子”应当清除“小人”,“正气”应当压到“邪气”。夬卦卦辞的基本意义,是喻示君子“决”小人的三方面要领:一是公正无私,宜在于“王庭”上公开宣判“小人”的罪恶;二是喻人戒惕,即以孚诚之心号令众人戒备“小人”造成的危害;三是以德取胜,说明此时不利于滥用武力,二要通过颁告政令来宣扬美德、使人诚服。

按照《说卦》的解释,“兑”为口、为巫,“乾”为天,象征着天阙、朝廷。夬卦的卦象象征着巫人在王庭占断卦兆。《伊川易传》认为夬卦泽水上于天,为大泽盈满溃决之象,为阴道将消之卦,一柔在上将被五刚决掉。《杂卦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周易正义》认为,夬卦为阴消阳息之卦,阳长至五,五阳共决一阴。以君子决小人,可以发扬决断之事于王者之庭,以示公正无私。以刚健能决而令人悦服,可以使众物协调和谐。刚克之道,不可常行,如果专用威猛,即时决而不和,其道就会途穷。刚长柔消,“夬”道乃成。《彖传》举六爻“刚决柔”之象,可见“君子”果决制裁“小人”的旨趣。

周易本义》说,五阳去一阴,决之而已,然其决必正名其罪,而尽诚以呼号其众,相与合力,但是仍然有危险,应当先治其私,不可专尚威武,则利有所往。这都是戒之的说辞。

周易集解》说,夬卦为阳决阴,是息卦。刚决柔,与剥卦旁通。阳气浸长,至于五,五是尊位,而阴在其先,就好像圣人积德悦天下,以渐消去小人,至于受命为天子,因此称为“夬”。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译文:《彖传》说:夬是决断的意思,表示以刚断柔。刚健而和悦,果决而温和。卦辞说小人得志于王庭,因为卦象是一阴爻凌乘于五阳爻之上。面临危险而仍能政令信实,那么危难就会转为光明。属邑传来不利出兵的消息,因为一味崇尚武力是行不通的。发展下去有利,因为阳刚增长的结果必然结束柔乘刚的局面。

《彖传》扶阳抑阴,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意向是很清晰的。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译文:《象传》说:泽水上决于天,这便是夬卦的意象。君子应该布施德惠于下民,最忌屯积福泽自家占有。

夬卦五阳爻并进,其势有以刚断柔、以刚阳冲决阴柔之象。五阳爻增长而冲决在上之一阴爻,喻君子势力增长。《周易本义》认为,此卦《象传》中“泽上于天”为溃决之势,“施禄及下”为溃决之意。夬卦为阳已过盛而将消之象,故六爻爻辞无一吉、利字样。夬为季春三月之卦,《象传》的含义与《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所说的意思相近。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译文:初九,足趾的前端受伤,贸然前往则不能得胜,反而会导致灾祸。《象传》说:不能胜利而有所前往,这样做是错误的。

初九在最下而过于勇进,有往而不能胜任之象。勇往直前,力不胜任,有咎害。此象说明初九急于上往以决掉上六之一柔,初九以刚爻居阳位,与上六无比应关系,以其过刚之勇上往而决掉上六阴柔。

九二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译文:九二,发出警惕的号令,尽管暮夜时分将有战事发生,也不必忧虑。《象传》说:不要担心有兵戎之事,因为九二得中正之道。

九二爻虽为阳刚之质,但处中居柔,有能进善守之象,以其警惕防备,故可应付不测。虽有兵寇而结果无患,因为九二能够持守中道。

九三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译文:九三,颧骨受了伤,有凶险。君子坚决果断地独自出行,遇到雨天淋湿了衣服,心中有气,但不归罪于别人。《象传》说,君子坚决果断地独自出行,但是最终没有什么灾祸。

九三以刚爻居阳位,又处于下卦乾体之终,是刚猛有余之象。九三爻在阳决阴之时,与上六爻相应,故有使上六爻强壮之说。勇壮形于色,则有凶,而果决独行本有咎,但调之以阴柔,外见之以和悦,则又无咎。在刚决掉柔之时,凡与上六相应和成比的爻位,既要断绝关系又要和悦而两不相伤,九三过于果决,所以有凶。九三爻独与上六爻相应,故说“独行”;上六为阴,阴有雨象,故说“遇雨”,九三爻不安其应,故以不濡为乐,以此获无咎。君子果决而行,是说九三最终能节之以柔而免于咎害。

九四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译文:九四,因失位不正,臀部被杖笞皮开肉绽,趑趄难行,若牵着一只羊献给当权者,则悔恨就会消逝,但是,他没有听从此言。《象传》说,趑趄难行,这是因为九四居位不当,没有听从智者的话,这说明他的耳朵失聪。

九四爻以阳居阴失其位,众阳皆进,使其欲居而不能安;居阴失刚性,又不能行。九四前行艰难,因为没有处在适当的位置上。听到善言而犹豫猜疑,这说明九四不善于明断。

九五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译文:九五,如斩断柔脆的苋陆草一样,刚毅果断地清除小人,居中行正,则没有过错。《象传》说,居中行正,则没有过错,这说明九五的中正之道尚未光大。

九五爻切近上六爻,上六爻以阴在兑体,能取悦于九五,但九五阳刚中正,为夬之主,能果其决。九五以阳刚君子决于上六阴柔小人,如以中道行之则没有过咎。夬卦的中道是刚爻既刚健又和悦。

上六

上六,无号,终有凶。《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译文:上六,不必号啕痛哭,因为小人最终也是难逃凶险。《象传》说,不必号啕痛哭,小人最终也是难逃凶险,这是说小人之道最终是不能长久的。

上六为一卦之终,阳刚决一阴柔,上六居穷极之时,下无应爻,没有号呼而应者,阴消之势已定,最终必定有凶。

总论

夬卦立义于果决,正是从阴阳矛盾激化的角度,强调阳刚必须以决断性的气魄制裁阴柔,换言之,即君子应当清除小人,正气应当压倒邪气。卦辞的基本意义,是喻示君子决小人的三方面要领:一是公正无私,宜于在王庭上公开宣判小人的罪恶;二是谕人戒惕,即以乎诚之心号令众人戒备小人造成的危害;三是以德取胜,说明此时不利于滥用武力,而要通过颁布政令来宣扬美德、使人诚服。准此三端,则处“夫”必能“利有攸往”。就六爻之象分析,本卦一阴高居号五阳之上,恰如小人得势、凌驾于君子,必被决除。显然,卦中阴阳爻的力量对比是十分悬殊的,以五阳之刚健盛长,制裁一阴之孤立困穷,足见阳胜阴败、正存邪亡是必然的结局。《彖传》指出:“刚长乃终”,即明此理。然而,阳刚虽处优势,却不可掉以轻心,故爻辞时时发出处“夬”艰难的诚意。初诚不胜而往必有咎,二诚时刻惕号,三诚刚壮过甚有凶,四诚刚决不足则次且难进,五诚居中慎行才能无咎。可见,尽管以五阳的强盛要彻底清除一阴,也非轻而易举。那么,当阴盛之时若欲对之制裁,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了。此中所流露的君子戒防小人的用心,实甚深切。

争议

版本差异

夬卦,通行本为第四十三卦。帛书本为第四十二卦,属夺宫第二卦,即京房坤卦五世卦。全卦共九十六字,属于帛上第五十七行、五十八行,与通行本不同的字二十四个。《归藏》中此卦为“规”,谋断之意,与“夬”的决断之意相含。

卦辞解释争议

扬于王庭

伊川易传》认为,“扬”为显行,“王庭”即朝廷,这句的意思是小人衰微,君子道盛,君子之道显于朝廷,使人明知善恶。北宋程颐还认为,“扬”指扬名,这一句是说小人罪恶传闻于朝廷之上。《周易集解》中引郑玄之说,认为“扬”是“越”的意思,此句之意为小人乘君子,罪恶上闻于圣人之朝。《周易通义》中认为,“扬”为武舞,这句的意思为在王庭跳武舞,是快乐的事,说明夬有快乐之意。《周易本义》认为,这句的意思是在王庭之上张扬其罪,而后决之。《周易玩辞》认为,上六扬于九五之侧以临众阳,此君侧之恶人也。《周易今注今译》认为,是指巫人在王庭占断卦兆。

孚号有厉

《周易玩辞》认为,这句的意思是于五刚决掉一柔之时,上六自恃同九五成比而信孚自己则在王庭上号叫,这是有危险的。《周易本义》认为,呼号则为五阳尽诚对一柔之声讨,众阳虽然合力相助,也还是有危险的。

告自邑

伊川易传》认为,这句的意思是告诫五阳于决一柔之时先行自治,崇尚刚武从事兵戎都是不适宜的。《周易注》卷四认为,这句的意思为行令于属邑。《周易集解》卷九说,这句的意思为商朝人民向周告状。《周易通义》认为,这句的意思是从邑里传来命令。《周易玩辞》认为,这句是告诫上六不可保留自己的领地,从事兵戎而抗拒则更为不利。

壮于頄

《周易集解》认为,頄就是面的意思。意思是说九三在听到上六号叫就勃然变色,把刚健勇壮都表现在脸上。《六十四卦经解》认为,这句是面上显出愤怒颧骨通红的样子。《周易注》认为,这句的意思是使上六爻强壮。《周易大传》说“壮”为伤的意思。

君子夬夬

《周易注》卷五认为,九三爻独应上六,助于小人,是以凶也,此句是君子果断其决的样子。《周易集解》认为,“君子”指九三爻,“夬夬”为二、五爻共决于上六爻。《周易通义》认为“夬夬”为急急的样子。帛书《易》“夬夬”作“缺缺”。

苋陆夬夬

伊川易传》《周易浅述》认为,苋陆为马齿苋,有易折之象,夬为决断,这句的意思是象马齿苋那样干脆果断。《周易集解》认为,苋陆代表五、三爻,“夬夬”为共决。马融郑玄王肃等人认为,苋陆就是美洲商陆。《说文》和《周易通义》认为“苋”为山羊细角。《朱子语类》认为,苋为马齿苋,陆为商陆。《周易今注今译》认为,“苋陆”即来到陆地的山羊。

出处

夬卦出自《周易》通行本第四十三卦,帛书本第四十二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