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世界 :失控的世界

更新时间:2024-09-21 12:28

《失控的世界》是一本2001年9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安东尼·吉登斯。本书通过政治、文化和生活角度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全球化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作者生动地阐述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每个人在其中的角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论述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的。全书共五章。

作者简介

卡梅隆·安东尼吉登斯英国著名学者,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曾任英国托尼·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威廉·克林顿顾问,至今出版著作30余部。吉登斯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亲密关系的转型》(1992)、《超越左与右》(1994)、《为社会学辩护》(1996)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1998)等著作引起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此外,专门对吉登斯的著作进行研究的书籍就达十种之多,其中还有一部四卷本的研究专著。1996年,他成为英国广播公司莱思讲座主讲人。

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Anthonygiddens, Baron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他以他的结构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与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holistic view)而闻名。他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被以至少29种语言发行,并且以平均一年一本以上的著作速度为学术贡献。他被描述成自从约翰·凯恩斯以来最有名的社会科学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与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Third Way)政策也影响了英国甚至其他国家的政策。安东尼·吉登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过去40年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09年,吉登斯再出新著——《气候变化的政治》,并迅速在全球学术和政治界引起广泛关注。安东尼·吉登斯,1938年生,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等。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欧洲的政治发展。

吉登斯曾对社会学史上各种流派作过系统的批判性考察,认为当代社会学的理论应当继承和发扬赖特·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并在3个维度内将其扩展和延伸,即社会学的理论是历史的、人类学的和批判的。社会学只有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对现存的社会模式进行批判,才能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自身。在方法论上,他深受A.舒茨的影响,排斥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学认识社会时,遵循着“双面诠释”的规则,即社会学是在已构造了的意义框架上运用独特的理论概念和术语进行再认识和再解释。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的过程方能得以说明,试图超越和克服社会学的基本缺陷,但其自身就难以做到。著有《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评》、《社会理论的轮廓及其批评》、《社会构造:结构化理论纲要》和《社会学:简要但批评的导论》等。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不仅是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与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影响尤其深远。1998年之后,托尼·布莱尔威廉·克林顿、施罗德、达·伽马、若斯潘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吉登斯也由此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目录

译者的话

作者前言

引言

第一章 全球化

第二章 风险

第三章 传统

第四章 家庭

第五章 民主

附录一 处于舞台中心的中左派

附录二 左派瘫痪之后

附录三 丰裕、贫困和后匮乏社会思想

附录四 吉登斯其人其书

推荐书目

译名对照表

书摘

书摘

在世界上所有的变化中,最重要的还是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在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和家庭等方面。在如何看待我们自身以及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全球性的变革。这场变革随着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同时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阻力。

与从其他的角度看待这个失控的世界一样,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很难弄清楚利益与问题究竟是什么比例。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些可能是最困难和最令人困惑的变革。我们往往会在较困难的问题面前退却,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很难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很好地合作。但是我们不能选择退却,因为这些变革一直深入到我们情感生活的深处。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男女平等、性解放和未来的家庭模式进行着深入的讨论。如果有些地方没有进行公开的争论,那往往是由于当局或者所谓的正统派别的压制。在很多时候,这些争论是国家性的或者区域性的,与这些争论带来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范围一样。政治家们或者那些政治派别应该会感觉到,一旦家庭制度发生改变,一旦离婚变得更困难些或者更容易些,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但是,影响个人感情的变革往往会超出国界的范畴,即便是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我们发现了一些所有地方都在发生的共同的趋势,只不过是由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不同而有一些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保护家庭的呼声。在很多西方国家。关于这个问题还争论得非常尖锐。家庭既是现代与传统斗争的战场也是二者斗争的体现。比起其他的事物来讲,家庭中或许会有更多以往的影子。政治家用通常的办法看待婚姻破裂问题,他们希望能恢复一些传统家庭的东西。

“传统的家庭”包含着很多含义,在过去的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过各种各样的家庭和血缘体系,中国的家庭就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里,包办婚姻从来就没有像印度这么严重。然而,在一些非现代化的文化中,家庭在方方面面一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传统的家庭首先是一个经济单位。收获的农作物一般是属于整个家庭的,而对于贵族们来说,财产的转移则是婚姻最基本的要素。在中世纪的欧洲,婚姻既不是两性感情的结果,也不是爱情产生的温床。就像法国历史学家乔治·达比(DubY)所说,中世纪的婚姻没有任何“冲动、热情和幻想”。

传统的家庭从一开始就存在男女的不平等现象。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在欧洲,女人是她们丈夫或父亲的财产,就像法定的财产一样。两性的不平等也体现在两性生活中。性的双重标准是与传宗接代相联系的。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男人们都拥有情人、情妇或者妓女。富人与女佣人之间也往往有说不清的事情。但是男人则要求他们妻子都是贤妻良母,女孩子的美德是贞节,而妻子则要从一而终。

在传统的家庭中,不光是妇女没有权力,孩子们的地位也是低下的。利用法律保障儿童的权力从历史角度看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以前,或者在一些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并不是为了照顾孩子而照顾孩子,或者也不是为了父母本身的意愿而抚养孩子。甚至有人说小孩子并不被当作人来看待。并不是父母不爱它们的孩子,但是抚养孩子更多的是出于对整个家庭经济的贡献,而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且,孩子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在17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几乎有1/4的孩子不到1岁时就死了,甚至接近50%的孩子活不到lO岁。

除了那些贵族和经营群体以外,传统家庭中的两性生活的主要目韵就是生儿育女。这是传统和自然的双重结果。由于缺乏有效的避孕措施,性生活对于妇女来讲往往就意味着生育。在许多传统的社会里,包括一直到本世纪初期的欧洲,一位妇女一生中往往要怀孕10次以上。

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的妇道观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性的双重标准往往被认为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人的发明,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曾是所有非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性的双重标准对于女性来讲意味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角色——方面是贞节,另一方面l剜是放荡。在很多文化中,男性在性方面的放荡不羁被认为是一种男子汉的气质。邦德(JlameBood)就由于他的强健和性感而获得了崇拜。而女性如果在性方面比较开放的话,无论她对某些大人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都不会被社会接受。

传统和自然的混合标准同样也主导着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人类学的研究显示,同性恋,至少是男性同性恋,在很多社会里,往往是人们所能够容忍的,甚至是赞同的,而不是被禁止。比如有些社会里,人们利用性监护的方式鼓励男孩子与年长的男子发生同性关系。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男孩子订婚或者结婚为止。拒绝接受同性恋的社会一般谴责这是一种有悖自然的行为。西方文化中对同性恋的敌对达到了极端,就在半个世纪以前,同性恋还被认为是一种性错乱行为,并且这种观点被写进了心理学教科书。

当然,很多人仍然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对于女性的双重标准也还存在,持这种观点的有女人也有男人。然而,最近几十年,西方的性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性生活与生育后代被看成是独立的两件事情。性行为第一次被当作是一种可以研究、培育、改变的对象。性关系在过去是被认为局限在婚姻或者合法的范畴内,而现在似乎与这些没有直接联系。我们还应该看到,人们对于同性恋也越来越接受,而不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性自由来容忍。这些现象就是性行为和生育后代相分离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人们定义性的不满足也不再局限于异性性行为。

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支持者们所称道的传统家庭实际上只是家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新的、变化中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仍然比较低,而离婚仍然是一种羞耻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女性。然而到了现在,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法律上,男性和女性比以往更加平等了,家庭不再是一个经济单位,以浪漫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已经取代了过去经济合同式的婚姻。从此,家庭就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社会与社会纵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在工业化国家里几乎处处都出现了相同的发展趋势。只有少数人至今还生活在所谓的标准的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里——父母与他们婚姻的产物——所有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母亲是家庭主妇,父亲在外面挣钱养家。在一些国家,有l/3以上的孩子属于婚外生育,独身的比例也上升得很快,而且看来会继续上升。在美国、英国等大多数社会里,结婚仍然是非常平常的,但这些国家被恰当地称为高离婚率高结婚率的社会。相反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存在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两人一起生活,而且还与儿女们一起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结婚。在美国和欧洲,18至35岁的女性中有高达l/4的人表示她们不打算生育,她们似乎已经确定这样做了。

在所有的国家,还继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家庭形式。在美国,许多人,尤其是新移民,依然生活在传统的信念里。然而,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都随着性伴同居或者同居的开始而发生变化。婚姻和家庭也变成了我在第一章中说到的空壳状态:名称都还没有变,但是内在的基本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家庭里,夫妇仅仅是家庭里的一部分,而且往往不是主要的一部分。与孩子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联系是在每日社会生活中与之相当甚至更重要的方面。今天,结了婚或者没结婚的夫妇是家庭的核心所在。夫妇成为家庭的核心是由于家庭的经济角色越来越小,而爱情或者说爱情加上性的相互吸引,已经成了婚姻纽带中最基本的因素。

夫妇关系一旦建立,就会有它与众不同的经历。

……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