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坦·巴加特 :切坦·巴加特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8

切坦·巴加特,是一位印度作家、专栏作家和YouTuber。他在印度顶尖学府印度理工学院取得学士后,进入印度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毕业后,他投身银行业,先后供职于高盛公司、德意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他的五部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被誉为“印度史上最畅销英语作家”。巴加特的小说在印度出版界屡创销售神话,他的作品与来自印度中层社会、20多岁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共鸣,如实反映出他们的奋斗经历、机遇、挫折和迷惘,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他的写作手法现代,有点像宝莱坞喜剧,小说中的黑色幽默味道很浓。

人物经历

切坦·巴加特(Chetan Bhagat)出生于1974年4月22日,成长于一个传统的旁遮普省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是印度武装部队中校,而母亲在印度农业研究所工作。

巴加特在德里的陆军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并在15岁时就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写作热情始于学校时期,他为学校的文学杂志撰写文章,并由此激励他继续写作。

他于1995年从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获得机械工程学士

1997年从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获得市场营销硕士学位。

毕业后,巴加特在加拿大的Peregrine Investments Holdings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盛集团担任投资银行家。

2004年,巴加特的处女作《有人5分》问世。全书以在印度理工学院求学的3个年轻人为主线,讲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其中包括醉酒、恋爱以及偷试卷等情节。上架销售后很快取得不俗销量,反响热烈。

巴加特于2005年推出第二部小说《呼叫中心一夜》。

随后,他陆续出版了《我的三大错误》《两个国家》等畅销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他还在印度电视节目《Nach Baliye》第7季中担任了评委,并在Netflix的系列节目《Decoupled》中客串出演。

2009年,他辞去银行工作,全职从事写作。

个人生活

巴加特于1998年与Anusha Suryanarayan结婚,他们在印度管理学院相识。他们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他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结束在国外10多年的漂泊,带着家人回到印度孟买工作,并决定好好休息一下,减少与外界的互动,专注于内心和创新。

相关事件

坚持在圈外理性寻回归

面对宝莱坞的招手,巴加特说,自己偶尔也想辞去现在的工作,做一名全职影视编剧,但很快自己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在银行的工作让我得以自由发挥,不必为了迎合某些人而刻意创作。”

今年,巴加特结束在国外10多年的漂泊,带着妻子阿努莎和一对双胞胎儿子回到印度孟买工作。“我乐于离自己的读者和故事更近些。在国外生活,我的灵感都要枯竭了。”他说。

忙碌的巴加特如今决定好好休息一下。他10月29日最后一次更新博客时说:“我一直在展示自己,为外部世界投入了太多精力。是时候来审视一下内心,回归自我并有所创新了。作为这些活动的一部分,我必须停止写博客,不再与媒体互动并参加其他活动。我希望你们理解并给予我空间。”

获得荣誉

2005年印度“出版界优秀作品奖”和“社会青年成就奖”在内的诸多荣誉。

人物评价

全球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时代周刊

“印度史上最畅销的英语作家。”--《纽约时报

“巴哈特深深触动了印度年轻读者的神经并几乎引发崇拜狂潮。”--《国际先驱论坛报

“小说采用自传体模式,人物角色简单,易于读者分辨。行文平易近人、内容清晰易懂、文笔流畅,以致此书成为读者‘自得其乐’的必读之物。” --《印度时报》网

“小说结构严谨,人物角色各具特色,情节扣人心弦。绝对是对正面内容的100%肯定。”--《今日印度

“巴哈特引发印度英文作品创作的巨变。”--《印度徒报》

“印度出版界的一颗巨星。”--《印度时报》

印度大众出版市场的丹增诺盖埃德蒙·希拉里。(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盖于1953年5月29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征服珠峰第一人) --阿尼尔班·博斯,印度作家

奇坦·巴哈特的成功,表明印度小说市场巨大出版商开始注意到,本土作家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

他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写了什么或如何去写,而在于读者因为他的写作而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曼都拉·帕德曼班,印度作家、评论家

奇坦·巴哈特是一位为年轻人和志同道合者写作的有趣的、平易近人的作者。他已经获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功。他也有很敏锐的市场感,那是出版社所欣赏的。我们作家(和出版商)都要尽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做得更为专业。 --苏迪朴·查科瓦提,印度作家

你可能爱他或恨他,但奇坦·巴哈特对印度出版界的贡献就在于,他开发出了一个出版商历来认为不存在的读者群--25岁以下的中学生或大学生。 --雷努卡·查特吉,新德里出版经纪人

巴哈特的作品与来自印度中层社会、20多岁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共鸣,如实反映出他们的奋斗经历、机遇、挫折和迷惘,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唐纳德·格林利斯,《纽约时报》记者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