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9

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民俗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

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从事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包括: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

教育背景

1991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7年获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硕士学位

2001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2001—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研究领域

1、人类学/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2、乡土社会与地理标志研究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

论文著述

代表性论文

1、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

2、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

3、中顶庙会的历史叙事与都市村民的文化乡愁,《文化遗产》2013年第4期。

4、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3期。

5、杨庆堃的社会学研究及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贡献,《河北学刊》2012年第6期。

6、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

7、京郊四村八十年:乡民社会的历史图景与现实处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6期。

8、庙会、香会与村落记忆:都市村民的生活经验,《应用心理研究》(台湾),第45期,2010春。

9、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10、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11、人类学追踪调查的虚与实——重访南景村的思考,《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

12、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3、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14、乡村都市化与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广州城中三村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5、都市村庄研究的实践与反思,《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16、跨越人文类型的空间阻隔——人类学的观察方法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沟通,《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17、论杨庆先生的中国宗教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8、林耀华教授和他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9、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0、边际性社区的宗族生活——广州南景村个案追踪研究,《岭南学报》(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第2期,2000年。

随笔与书评

1、乡村叙事与田野工作的滋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4期。

2、泥河沟村的乡村价值再发现,《新闻周刊》,2016年10月(总第195期)。

3、本土知识的发掘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世界遗产》2015年第10期。

4、文化失忆与农村教育的使命,《人民政协报》2014年12月10日。

5、泥河沟村:以农业遗产保护延续枣缘社会,《世界遗产》2015年第11期。

6、妙峰山:田野追踪与研究拓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7、邹平市集:地方社区整合的载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6日。

8、李景汉:中国社会调查的拓荒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2日。

9、沙莲香与中国民族性研究,《中华魂》2012年第7期。

10、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禀赋——漫话平和琯溪蜜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1、黄淑娉与中国民族识别,《老照片》(第七十三辑)2010年10月。

12、妙峰山:民间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文史知识》2008年第4期。

13、花会组织与村落记忆,《艺术评论》2007年第6期。

14、杨庆堃和南景村的尘封逸事,《老照片》(第五十五辑)2007年10月。

15、近情乡土无尽景,沉潜民间不了情——我的导师黄淑娉教授,《传记文学》2004年第6期。

16、在田野中重现历史——兼评《广东世仆制研究》,《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17、学术名村:南景,《读书》2003年第1期。

18、《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评析,《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19、“堂吉诃德式”的人类学大师:克劳德·李维-史陀,《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10期。

20、也谈大学之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14日。

学术访谈录

1、《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生态人类学与本土生态知识研究——杨庭硕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李文华院士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中国当代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朱佳木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见证与诠释:中国民族性变迁三十年——沙莲香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7、《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庄孔韶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学术传统与研究进路——黄淑娉教授访谈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教学研究

1、社会学科研训练与十届本科生的妙峰山追踪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7期。

2、民俗学教学与生活教育,《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

3、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教育关怀,《中国农业教育》2008年第1期。

4、社会学专业训练的“成年仪式”——乡村社会调查的教育价值,《中国德育》2007年第9期。

5、《妙峰山:民间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6、《妙峰山:香会组织的传承与处境》(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7、《妙峰山:香会志与人生史》(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8、《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同济大学2018年。

9、《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

10、《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

实践教学

孙庆忠教授把教学看成是自己的神圣使命,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深切的关怀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他认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教师叙事”中传递出的生命感悟,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基于此,他始终把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作为每年教学的序曲,这种尊重学生的独特方式,为和谐课堂的建构创置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孙庆忠认为田野调查是社会学培养学生学科意识的中心环节。

2005—2013年间,曾先后带领10届本科生赶赴田野,对京西妙峰山进行追踪研究,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并修改学生调查报告百余篇,出版学生调研文集《妙峰山》3卷。期间的2011—2013年,指导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URP)团队在河北阜平、四川新都与名山区、福建平和等县调研,专注于乡土文化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研究。

2014—2017年,指导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在佳县泥河沟村、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村和大窝铺村、河北涉县王金庄村,进行持续跟踪调研,意在探究乡村社会的历史文脉,发掘村落的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寻求诸多的可能性。主要成果体现对“陕西佳县古枣园”(GIAHS)的田野工作之中。《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和《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是研究团队与当地村民以及公益伙伴共同完成的作品。

这种意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强化了专业意识,也使学生对待生活和大学教育的态度发生了许多转变。多年来,孙庆忠对“民间信仰形态”与“民间香会组织”的接续性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文集的出版,在为学生营造高峰体验、为其大学生活打上健康本色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升了教师教育生活的境界,更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赢得了赞誉。孙庆忠把大学教育比作一次“朝圣”之旅,他希望营造一种让同学们沉醉的课堂空间,教学生痴迷于学术,塑造学生理想人格。

参考资料

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02-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