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烈 :清代官员、学者

更新时间:2024-09-20 23:48

孙景烈(1706—1782),字孟扬,号酉峰,清代著名学者。清乾州武功县(治今武功县西北武功镇)人。任翰林院大学士商州区学正,173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休职。主持关中兰山书院、雩县明道书院,学生数百人。著作有《讲义课解》《酉麓山房存稿》《滋树堂存稿》等。

人物生平

雍正十三年(1735),孙景烈中举人,授商州(治今商州市)学政。由于他廉洁谨慎,辛勤于教育事业,被陕西巡抚崔纪以贤良方正推荐,朝廷加授六品官衔。

乾隆四年(1739),孙景烈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因他志在钻研学问,对做官热情不高,终日读书,并不认真供职。加之言语不合皇帝之意,即于次年辞职回乡。

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爱新觉罗·硕塞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于是被任命为学正。他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区人士竟相劝学。自休致回乡,家贫甚,平常惟母亲膳食不缺,而自己往往日进一餐,却雍雍自如,不闻难堪。

回陕后,陕西巡抚陈宏谋章佳·尹继善先后聘请他担任关中书院、甘肃兰山书院、户县明道书院讲席。

孙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县李法凉州孙俌、吴堡县贾天禄洛南县蒋宁廷、武功张洲韩城市王杰等“关中书院六士”都是他的门生。

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又命各地举学问、道德高尚之士,陕西省总督尹继善、巡抚陈宏谋力荐景烈。此事虽遭礼部非议,但尹、陈却坚持认为所举无愧。

督学杨梅似谓“关中一时人才济济,尤以先生为当世无双。”遂不时寄函向孙景烈请教,夏日见面,即使天气热,也不敢摇扇,以示尊崇。

卒年77岁,葬本县戴家乡南留(兰柳)村,70年代农田基建中被平毁。

举葬时,远近门生吊唁者云集,状元王杰也亲临致祭。

个人作品

孙景烈善于文学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四书讲义》《关中书院课解》《兰山书院课解》《西麓山启稿》《酉麓山房存稿》《滋树堂存稿》《菜根园慎言录》《阳县志》《县新志》《封闻见录》《菜根园慎言录》《馆课焚馀录》《孙氏族谱》及《校正康对山先生武功县志》等。

相关轶事

《孙翰林浆水面待钦差》是一个流传于陕西武功县的民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孙翰林,他选择回到家乡务农,而不是在朝为官。孙翰林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声望,经常帮助乡邻,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张寡妇。

有一年,嘉庆皇帝想念老师,便派了掌朝太监和几位公公前往武功县看望孙翰林。太监们一路上威风八面,而孙翰林却依旧保持着他的谦逊和朴素,没有特别准备什么豪华的宴席来招待他们。当公公们到达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孙翰林将他们迎进了自己凉爽的土窑洞中,并用当地常见的浆水面来招待他们。这种面条以其独特的酸爽口感,让公公们赞不绝口。

孙翰林告诉公公们,这面条的调料是用白醋调制的,而白醋则是他的邻居张寡妇制作的。公公们回朝后,沿途各州府县为了招待好钦差大人,纷纷来武功县购买白醋,从而使得张寡妇的白醋生意兴隆,她和儿子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参考资料

孙景烈.地方志.2024-09-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