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 :日本小说家、剧作家

更新时间:2023-11-10 16:07

安部公房(1924年3月7日 - 1993年1月22日),本名安部公房(Kimifusa Abe),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日本作家、剧作家、音乐家、摄影师和发明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62年的小说《沙丘中的女人》,该小说由手冢治虎于1964年改编成获奖电影。安部公房常被比作弗兰兹·卡夫卡,因为他的现代主义感知和对当代社会中个体的超现实、常常是噩梦般的探索。他的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日本作家和世界级文学大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安部公房生于东京泷野川一个医生的家庭,原籍北海道。公房出生翌年,举家到了沈阳市。小学、中学在沈阳就读,已经开始阅读家中收藏的《世界文学全集》《近代戏剧全集》,对表现主义的作品深感兴趣。1940年,公房16岁中学毕业后,独自回国入东京成城高校,攻读理科。不久得了肺病,又回到沈阳的父母身边,疗养了一年。1942年春,再次回国复学。这时东京的战争气氛更加浓厚,学校加强军事训练,他十分嫌恶。面对时代的不安,他埋头研读弗里德里希·尼采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倾倒陀思妥耶夫斯基,涉猎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

1943年考入东京大学(今东京大学)医学系,喜爱搜集昆虫标本和醉心于莱纳·里尔克的《形象诗集》。1944年10月,东京战局日趋紧张,全国总动员,全面征兵,他估计日本将败,便伪造诊断书,休学到了沈阳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1945年冬上,其父感染斑疹伤寒而亡故。他与作为作家的母亲被遣返回到故里北海道石狩川流域的祖父母家,然后自己只身上了东京。可以说,他幼少年时代从出生地。成长地、原籍地来回过着游移不定的生活。他自己也说,写自传开头总是无从下笔,因为他是个没有故乡的人。在他感情底部流动着对故乡的一种憎恶,也许他的文学思想是由于这种背景而来。

创作经历

安部在东京,继续学业,同时开始写诗,自费出版了《无名诗集》。战后初期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半工半读,靠卖腌咸菜和煤球为生。但通过这段艰苦的生活和奋斗,培养了乐天而又孤独的性格,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热情,也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素材。东大医学系毕业后弃医从文,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终道标》写就后,有的学者说“写出《终道标》的安部公房的出现,对战后文学来说,是划时代的事件”。可见他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安部公房在战后走上文坛,就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陆续发表小说《闯入者》 、《梦的士兵》《异端者的告发》等,很快成为战后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近代文学》的同人。他无固定职业,过着穷困的生活,为工厂职工组织文学小组而奔走,同时先后发表了《墙——卡尔玛氏的犯罪》 、《赤茧》 ,分别获得了芥川龙之介奖和战后文学奖,一举成名,正式登上文坛。

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写下了在日本现代文学史占有地位的《砂女》《箱男》《他人的脸》《石眼》《燃烧的地图》,以及短篇集《饥饿的皮肤》《闯入者》等。此外,他还写了许多剧本和文艺评论,其中剧本《幽灵在这儿》《夏本武扬》《朋友们》分别获岸田演剧奖、艺术节奖和谷崎润一郎奖等。他的作品在欧洲有广泛的影响,《砂女》获法国的最优秀外国文学奖。

1950年代,安部最受欢迎的小说(或许也是写得最好的一本)《砂丘之女》出版,广获好评;这部小说也在1964年被改编成电影,在国际间大放异彩。

1973年安部成立安部公房剧团。他每年固定为剧团写一两部剧本,并担任导演。他最富盛名的剧作《朋友》(1967)曾在美国和法国演出。不管在戏剧或小说上,他都是前卫和实验派的代表。《安部公房的三出剧本》(1993)收录了他最成功的几部剧本,并被唐纳德·基恩(Donald Keene)译成英文。

他与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鼎足而立,构成了当代日本先锋文学的独特风景。其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日本作家和世界级文学大师。《日本文学史》评述:安部公房的出现,对于战后日本文学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作品风格

前期

安部走上文坛的50年代,正是日本战后时代的终结。日本社会开始摆脱战后的混乱、贫困和战争的阴影,经济进入复苏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又面临新的矛盾和危机。这时期,日本存在主义作家将目光关注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和人的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表现出一种悲观与绝望的情绪,只相信自我的完善,而不相信民众的变革力量。他们虽也不乏对政治、社会的关心者,但大多陷入追求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的矛盾中去。

中期

从此他就在作品中、努力打破共同体的束缚,在都市的孤独中,寻找和创造存在的新路。他的《砂女》描写一个昆虫学者在现实不断侵蚀自己的生活的威胁下,作出自己的选择,进入一个砂洞里,在不断地与侵蚀而来的砂搏斗中,绝望地发现了现实世界的一个新侧面。作者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砂搏斗的精神运动,寓喻人在混乱的社会的孤独中,通过努力才能创造人的存在的客观条件,才会寻找到存在的可能性。《砂女》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作。更具典型的意义。

可以说,安部公房的作品大多是描写人与现代社会的疏远,陷入孤独和绝望的生活,于是设定奇异的幻想,比如设定在一个“物体”内,自在地转换形象和构建非现实的世界。来追求人的内在性。他的《墙——卡尔玛氏的犯罪》设定在“墙内”,《砂女》设定在““砂洞内”,暗喻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互不沟通,处在一种绝对孤独的抽象世界里。

安部公房无论是设定在“墙内”、“砂洞内”,还是设定在”箱内”、“茧内”,但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反地他窥视这些东西的内里,尽管内里黑暗也要探个究竟。他在《墙》里就说:主人公撞上了“墙”,尽管他无法把目光从墙上移开,但他却被墙内的黑暗所吸引,盯住墙想把墙内看个仔细,它成为主人公采取行动的契机。

安部公房在现实中发现了超现实,又努力捕捉超现实的现实。他塑造的人物无论变身、变形的形象是“茧人”、“墙人”还是“砂人”、“箱人”等。都作为构成现实的总体,构成“物”的世界与“实存”的世界,即外部的现实与内部的现实的双重异化。但他们虽然被双重地闭锁在现实的秩序和自我意识的内部,还是顽强地挣扎着表现自己的精神。所以说,安部的文学世界岂止没有脱离,而且深深而牢固地植根于日本的今日和明日的现实。在他的绝望内里,回响着希望之音。

由于长期接受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场面、奇怪的情节、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图揭露社会的不合理性,并且探求解决问题的出路。短篇小说《墙壁》是他获得芥川龙之介奖和确立文坛地位的作品,主旨在于表现人的孤独感。此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闯入者》、中篇小说《野兽们向往故乡》。长篇小说《旁人的脸》,剧本《幽灵在这里》和《朋友》,评论集《沙漠的思想》等。70年代以后的新作则有《梦的逃亡》和《笑月》等。

主要成就

其处女作《赤茧》《墙》分别获得战后文学奖和芥川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日本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获奖记录

1950年 -《红茧》(赤い茧)获战后文学奖。

1951年 -小说《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壁 - S・カルマ氏の犯罪)获第25届芥川龙之介奖

1958年 -戏曲《幽灵在此》(幽はここにいる)获岸田演剧奖。

1963年 -小说《沙丘之女》(砂の女)获第14届读卖文学奖(隔年、改编之电影获法国戛纳影展大奖)。

1967年 -戏曲《朋友》(友达)获谷崎润一郎奖

1968年 -《沙丘之女》获法国最优秀外国文学奖。

1974年 -戏曲《绿色丝袜》(绿色のストッキング)获读卖文学奖。

1975年 -5月1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科学概论名誉博士称号。

1977年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86年 -发明之简易装卸型汽车防滑链条获“第10届国际发明家EXPO'86”铜牌奖。

社会评价

据说,大江健三郎获奖后曾有如下表示:“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这个殊荣非他莫属,而不会是我。”这也许不完全是一番谦辞。作为战后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一道成长起来的作家,安部的创作仿佛是一代日本人的心灵史,那种由于物化现实而导致的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间离”感、“疏隔”感,充斥于他的作品;而作家对于这种现实,无论就思考的深度或表现手法的成熟而言,都直逼弗兰兹·卡夫卡,如称之为“日本的卡夫卡”,我以为是不为过的。和卡夫卡一样,安部的作品风格冷峻,意念性很强,叙述偏于抽象。他从来都是撇开现实的外部,直接描写它的内在结构,比如说,他极少完全地描写人物的经历的事件,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存在状态,这使得我们很难看到故事的发生,很难寻求情节的演进,目光永远被引向人的处境,并思考这样的处境。

安部笔下的后工业社会空间,具有一种混凝土式的冰凉、坚硬、冷漠的基调,它是隔断、难以沟通的,大抵正如(他人的脸)所形容的那栋S公寓:“被那堵和蔼的墙壁严严遮挡着,以至于我一直处于彻底的孤独之中”。与此同时,他笔下又一再出现逃离的意象(如《野兽跑向故乡》《砂女》《箱男》)。不可逃离的坚硬坚实与反复的逃离冲动,构成了他作品中一个主要而奇怪的矛盾;其结果,人的摆脱混凝土般物化现实的努力,只能以钻进“纸箱”、“砂洞”、一空茧”,藏在“他人的脸”之后这一类方式而告终,虽然是对现实的某种摆脱和遗忘,实质上却不得不陷于更深刻的孤独。这些可惊讶的超现实的笔触,貌似荒谬,其实却是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在物的挤压之下,想要逃离而又无可逃离,渴念自我、渴念个性化空间而又惧怕孤独,诸如此类的两难境地,日益构成全球性的精神苦闷。

人物作品

编剧电影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