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之战 :战国时期秦国和韩国的战斗

更新时间:2023-10-26 17:01

宜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308年至公元前307年的战争,是秦开始向中原发展的一次重要战役。

战争背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原地区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文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南洛河伊河一带),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建王业。大臣司马错力主伐蜀,惠王从之。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战,国益富强。然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安邑县;攻楚,取汉中市。至周郝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县渑池县西部。

起因

秦武王即位后主张出兵三川,听取了樗里疾的建议,使甘茂为大将,发兵五万,攻取宜阳。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区(今山西省南部)、南阳市(今济源市、焦作)、新郑市,宜阳是联结三地的枢纽。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宜阳与东、西周公国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故韩国在宜阳布下了重兵,周代也暗中相助。

战争经过

久攻不下

周郝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县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武王召甘茂班师。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武王启函视之,书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以助甘茂。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救宜阳。

破城杀敌

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垣曲县东南),并筑城驻守。

韩国求和

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带着珍宝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韩国的求和。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县地方。

战争结果

此战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韩国损失惨重,被迫入秦求和,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函之险。

战争影响

秦取宜阳,韩国断为三,国力大衰。对山东省各国而言,宜阳其实也是门户。秦得此城,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实施大规模兼并战争。秦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东扩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六国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直至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拔宜阳之战是秦秦灭六国之战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