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坪镇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3-09-25 13:58

寺坪镇,隶属于襄阳市保康县,位于保康县西北部,东与保康县过渡湾镇相邻,西与房县接壤,南与保康县城关镇、马桥镇交界,西邻房县尹吉甫镇,北与谷城县、房县毗邻,全镇版土面积35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该镇下辖26个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为2.8万人。镇政府驻寺坪镇大宏街32号。

1931年,建立寺坪区苏维埃政府;197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建乡;1987年,撤区、乡建镇,成立寺坪镇人民政府。

寺坪镇有核桃、茶叶、蔬菜、中药材四大产业。2021年,寺坪镇年度收支决算总计4590.51万元,较上年度增加1197.19万元,增长35.28%。2024年,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商贸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

历史沿革

寺坪镇人文渊源十分久远,早在1931年7月,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就在寺坪蒋口建立了寺坪区苏维埃政府。解放前夕,寺坪为一乡,辖19个保,1949年建立寺坪区,1950年改为保康县第十区,辖21个小乡,1956年小乡并为6个大乡,分62个初级社。1958年分台口、寺坪两个公社,有49个大队;1963年两社又合并为寺坪区。1975年撤区并社为寺坪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撤消,重新恢复大行政区行政建制,下设6个乡人民政府。1987年9月,实行机构改革,撤区、乡建镇,成立寺坪镇人民政府,当时下设6个管理区,辖42个村。至2002年4月,按照机构改革要求,撤消管理区,实行合村并组后,全镇辖26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7712户,28718人。

自然资源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山城小镇造就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1、水能资源:上游粉清河,房县马栏河,境内鳝鱼河、蒋峪河、庙坪河皆汇入南河之中穿流全境,总流程100多公里,流域总面积41平方公里。2006年随着装机6万千瓦的寺坪电站竣工和投入使用,8.25个平方公里的无污染的水域及下游过渡湾电站的2个多平方公里的库区,为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矿产资源:现已探明镇境内磷矿储量300万吨,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储量200多万吨。另外还探明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矿带。

3、山场资源:全镇现有山场总面积53.4万亩,杜仲油桐、板栗、林果等经济作物遍布山场各地,特别是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全镇大力推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养林护林工程,森林覆盖率已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使林业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增强。

4、寺坪镇林木资源丰富,是国家油松飞播林重点试验基地,境内飞播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60%以上,油松纯林达23115亩。主要土特产品有板栗、香菇、木耳、核桃、山茱萸、天麻等,其中山茱萸为主导产业,年产量达110多吨。

经济

近几年来,全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7亿元,财政总收入184.16万元,人均纯收入184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1%和7%。农业生产与多种经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实现总产值8721万元,比上年增长9%,油料种植面积5351亩,总产量37.78万公斤;茶叶2.6万公斤,香菇4517公斤,木耳6535公斤,牛羊猪肉产量174.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7926头,羊5969只,牛2442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979万元。上缴税收60万元。现拥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689户,销售额达4479万元。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全镇现有中小学校35所,在校学生4517名,在任教师253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9%。全镇拥有电视机4073台,安装电话1500部。2002年,全镇人口出生率6.02‰,人口死亡率6.97‰,计划生育率95.91%。

特色产业

自1999年来,全镇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田园经济,大力发展以黄姜为主的中小药材产业。目前,黄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据近期统计,全镇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000亩,其中黄姜种植面积25000亩,总产量5000万公斤,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

经济发展

随着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惠农政策的不断倾斜。群众增收,农民致富已迫在眉睫。寺坪镇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确立了“山上核桃加板栗,大田油料加魔芋,河谷蛋鸭家养禽,街边蔬菜库养鱼,一村一品建基地,发展庭院增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以核桃产业为主的林果业,以魔芋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以蛋鸭网箱为主的水产业,具有寺坪特色的四大板块产业初具规模。预计两年内仅特色产业一项人均纯收入增500元,达到2800元。全镇经济与社会发展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总收入已达9699.4万元,人均纯收入2290元,科学教育文卫机构齐全,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全镇电视入户率已达95%以上,电视信号覆盖率已达100%,路网遍布全镇各组,水泥路面入村率100%,程控电话已安装4000多部,移动、联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每日集镇客流量在5000人以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风淳正、环境优美的和谐新寺坪正逐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社会

城镇建设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城镇增容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完成了丹寺公路、丹竹公路的油路铺设工程及白桑小流域治理工程;二是发展优质核桃基地2300亩,山茱萸基地3200亩,退耕还林3034亩,初步形成了“山顶油松生态林,山坡沟岔山茱萸,河川沿岸核桃林,村庄院落畜禽园”的生态农业格局;三是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四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逐年改善。

文化教育

刘书学认为,保仓村之所以屡创奇迹,主要得益于有一支团结战斗、善于为群众谋利益的党总支班子和一群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共产党人。身为党员,他时刻牢记党员意识,带头过组织生活,带头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总支书记,他更不忘党要管党意识,投资建成全县一流的党员活动室,加强对全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定期集体学习。坚持按高标准发展党员,吸收德才兼备的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并开展了群众评议党员干部活动,凡群众不满意的党员干部坚决让其下台或劝其退党,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他还多次组织村上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到河南南街村、东岭集团、革命圣地延安市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寻找差距,更新观念,回来后还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了“学先进、找差距”的讨论活动。他还坚持开展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制定了《村民学习教育制度》,订阅了《当代陕西》等10多份报刊,定期召开群众大会,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村上成立了5个科技致富小组,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扶贫帮富”活动,既给贫困户送温暖,又给富裕户送政策、送规划,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了让党员、干部及群众学习科技,走科技致富的路子,1993年,刘书学召集村干部研究决定后,由村上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专家科技楼”,长年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驻村讲课,指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和多种经营。村上的90%党员、100%干部都是科技致富示范户。

再亏不能亏教师,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修建一所高标准的完全小学,刘书学从砖厂拿出40万元。在刘书学的倡议下,每年村上都要拿出2至3万元给学校增添教学设施,对优秀教师和三好学生进行奖励。保仓小学每年的考试成绩都名列山区同类小学前列。仅2002年,保仓村就一次考上8名大学生。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去年春节前夕,刘书学还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电视插转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架通了程控电话光缆线路,40多户群众装上了电话,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保仓村村民能和县城人一样收看28套电视节目,能坐在家里和千里之外的朋友亲人通话了。在全村开展了讲科学、破迷信、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七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10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2%,十星级文明户发展到30户。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达100%。针对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漠的问题,他以村农技工学校为阵地,经常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并健全了村治保会、调委会等组织,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使全村群众遵纪守法蔚然成风,近10多年来未发生一例刑事案件。2002年该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每当有人问起刘书学:“你这样没黑没明苦干到底图了啥?”“图了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图了下一辈不再像我们这一代再遭罪”刘书学平静地说。在与贫穷搏击的过程中,刘书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收获着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