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张爱玲创作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12 05:01

《小团圆》是作家张爱玲(1920年-1995年)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创作于1975年,首次出版于2009年2月26日,被誉为张爱玲“最后的遗作”。

张爱玲早在1954年或1955年,就已经在写“自己的故事”了,赴美后,转而以英文写作自传体小说《周易风水》,但一直未出版。直到1975年,张爱玲再次转用中文写作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并于1976年完成。同年,她将小说副本邮寄到身在中国香港的好友宋淇那里,委托他交由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报社出版,希望每天在报纸上刊登一部分,分几个月连载完。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出版。1992年,张爱玲甚至让宋淇将小说销毁。

2009年2月26日,经由张爱玲新一任遗产及版权执行人、宋淇之子宋以朗的同意及授权,《小团圆》于中国台湾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当天,《小团圆》也在中国香港全面发售,全书共328页,新书记者会在张爱玲的母校香港大学举行。记者会上,张爱玲版权香港独家代理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赠送了张爱玲《小团圆》手稿的副本予香港大学图书馆。同时,宋以朗宣布捐赠港元一百万元成立“张爱玲纪念奖学金”。2009年4月上旬,《小团圆》中文简体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团圆》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内容简介

《小团圆》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创作背景

1975年,张爱玲在给好朋友、翻译家宋淇的信中表示,因为中国台湾一个叫朱西宁的作家想以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来写她的自传,让她隔了20多年,又动了写自传小说的念头,这就是《小团圆》。

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小团圆》中,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经历,从幼年时新旧世代交替身处的传统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学遇到各式同学,以至九莉遇上被说成为汉奸、有妇之夫的邵之雍,这些情节都与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相似。

出版波折

1993年7月30日,张爱玲致信平鑫涛,“《对照记》加《小团圆》书太厚,书价太高,《小团圆》恐怕年内也还没写完。还是先出《对照记》吧。”张爱玲本人一度同意将《小团圆》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庆”时刊出,与《对照记》合集出单行本。但随着张爱玲本人身体不佳,其写作进度非常缓慢。1993年10月8日,张爱玲在给平鑫涛的信里说:“欣闻《对照记》将在11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再会对读者食言。”同年,12月10日,张爱玲在给平鑫涛的信里说,“《小团圆》明年初绝对没有,等写得有点眉目了会提早来信告知。不过您不能拿它当回事,内容同《金锁记》与《私语》而较深入,有些读者会视为炒冷饭……”《对照记》单行本于1994年6月出版,成为张爱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成功出版

《小团圆》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2009年2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2009年4月,张爱玲的长篇遗作《小团圆》中文简体版在北大百年讲堂首发。

此外,大陆版和台版均有宋以朗所写前言,细述出幕后故事。

幕后故事

《小团圆》被认为是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作,书中名为“九莉”的女主角与张爱玲身世相仿,而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因宛若张爱玲与胡兰成而引人注目。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得以出版与宋淇之子宋以朗密不可分,有人开玩笑说,正是因为有了宋以朗,才有了张爱玲作品和大家的又一次“团圆”。

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多利山,一片闹中取静的豪宅区,一幢宋以朗父母留下的诺大公寓里,就有张爱玲曾在这里住过的印记。

宋以朗的父母宋淇夫妇在张爱玲生前一直与她保持联系,帮她打理出版等事务,可说是她的文学顾问、经纪人。作为翻译家和著名红学评论家,宋淇常常会对张爱玲的作品给出中肯的意见。

传闻1961年夏天,张爱玲为了给自己的美国丈夫赖雅筹集医药费,回香港赶写了两个剧本。那次她就住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终日足不出房,只顾埋头写作。那几个月她住的是宋以朗的卧室,当时宋以朗才11岁,只好睡客厅“喂蚊子”。“传言有误啊。”话到这里,宋以朗温和地笑了,“那是1961年到1962年,她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我家附近租了个屋子居住。因为离得近,常常来我家中。后来,她已计划回美国,就退租了,却不料手头的工作一时完成不了,又不方便再另行租赁,就搬到我家中小住。”

张爱玲当年借住的那间卧室非常简单,“房间里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宋以朗回忆着。他去美国读书后,父母把这个房间改成了卫生间。有的张爱玲粉丝慕名而来,他们说想看看张爱玲居住过的地方,结果宋以朗只能带他们看一个卫生间。“他们会瞪大了眼睛,说:‘什么?’”宋以朗哈哈地笑了。

宋以朗与《小团圆》手稿

1995年时,张爱玲在洛杉矶过世。临终前,她交代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把所有的遗物都寄给好友宋淇夫妇,并交代他们销毁《小团圆》手稿。而这一切,当时身在美国的宋以朗并不知情。

1996年,宋以朗父亲去世,张爱玲所有的东西又转交给其母亲邝文美

2003年,文美不幸中风,宋以朗离美国回乡照顾家母,第一次得知《小团圆》手稿存在。但因母病重,更多书稿背后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才了解。

2008年,宋以朗让皇冠把手稿寄给他,才第一次看到《小团圆》手稿。并有了如下评论:

“看到整部手稿共有628页,我是一口气给读完了。”

“说实话,我很兴奋……很难评说自己刚刚看到这部手稿时的心情。”

“当你看到一部这样的手稿,它是一个女作家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地誊写出来,而且字迹一笔一划写得极为工整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毁掉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去写就的作品。”

“当然,在张爱玲的其他著作中,你也能看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看到日军入侵香港后的那段历史,譬如《流言》。但在其他著作中,她从未提及胡兰成。这是第一次,你可以从张爱玲的角度去了解胡兰成。”

宋以朗:雪藏和销毁

2007年11月,母亲邝文美去世,宋以朗成为张爱玲遗物的正式所有人。宋以朗花了几个月时间整理和仔细研究查阅张爱玲和父母之间在四十年间六百多书信,约四十万字,提出了几点:

1.父亲宋淇的阻止和张爱玲的固执

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写作,把副本邮寄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宋淇那里,委托他交由香港和台湾的报社出版。当时,她希望每天在报纸上刊登一部分,分几个月连载完,这样可以吸引读者往下读。

宋淇看了原稿后写了6页复信,提到:“停下来。别再想出版的事了,不要跟任何人提起这部书稿。”当时有太复杂的政治背景。张爱玲是个有名的作家,任何一个人只要了解张爱玲,就知道这是一本写她自己人生经历的作品。当时胡兰成在台湾中央研究所教书。这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怎能让一个汉奸教书?在宋淇看来,如果在这时,张爱玲出版《小团圆》,胡兰成很可能借机在台湾省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此挽救自己在台湾的声誉和窘境。之后,宋淇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让《小团圆》面世。他对张爱玲建议:“你为什么不将书中男主人公的角色重新设定,比如把他写成一个双面间谍,最后还被人暗杀了。做了这样的改动,胡兰成就不能站出来说:我就是书中的那个人。因为世人都知道,你胡兰成是个汉奸,为日伪政府工作。你怎敢说自己还是双面间谍?而且在小说中,男主角都死了,你更不可能是那个男主角。”但这个建议没被张爱玲采纳,她说不希望做这样的改动。“有时候,她很固执,做出的决定不容他人更改。《小团圆》与其他的小说不同,这是她自己的故事。在她心中,这段历史深埋太久。一旦动笔,恰如洪水决堤,无法再停笔下来。所以,当我父亲建议她作主角设定上的改动时,她宁可不出版,也坚决不改动。”在这之后,张爱玲也担心人们对“张胡之恋”的兴趣,会冲淡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考虑要销毁这部小说。但是迟迟不忍心自己动手。

2.张爱玲言语矛盾

虽然张爱玲说过要销毁《小团圆》,但是宋以朗在查看历史纪录中发现,张的好几次声明,内容都是彼此矛盾的。“1992年时,她让我父亲销毁《小团圆》,但她又说了句:‘有关具体细节,让我们以后再讨论’”宋以朗笑了:“以后再讨论?也许一个月后,她会讨论说,别销毁了。要是我父亲万一已经烧了原稿,那将是一场灾难。至少,我是这么想的。两年后,张爱玲给皇冠写了封信说,我不能销毁《小团圆》,我必须完成这部书稿,这样我才对得起我的读者。”“你看,事情是不是这样的?有时候,她说要销毁;有时候,她又说必须完成,否则对不起读者。我要是真的销毁手稿,或许又会有人质疑我,说张爱玲都说了要对得起读者,你这么做算对得起读者吗?这么多说法彼此对立,我无法选择其中任何一条来遵循。而现在我父亲和张爱玲不出版《小团圆》的主要顾虑都早已不复存在了。”宋以朗说,他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张爱玲藉《小团圆》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重现于字里行间。这种创伤性体验不仅成为其创作的根本冲动,并且对作品产生了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固恋童年,拒绝现实;二是专注于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现爱的始原性创伤。

《小团圆》叙述了在新旧文化的交替中,众多人物离散、残缺的生活与命运,而在小说文本中又多处出现了对二美三美的“大团圆”的叙述,但作家却把小说命名为“小团圆”,这不仅是对“大团圆”的嘲讽,也是作家在经历过离散、放逐之后,在彼岸世界与家族在隐秘的心灵世界中的一种“团圆”,而在此意义上的“小团圆”,正是作家想要建构不被大的背景、文化、叙事所淹没的个人叙事话语的体现。

《小团圆》的题目和内容是爱和幻灭的对照,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九莉“万转千回”地寻求爱和一次次爱的破灭写就的。九莉对爱的渴求源于母爱的匮乏,爱的幻灭源于对母爱的幻灭。正是在疏离紧张的母女关系下,九莉才会有自我的分裂和冲突,才会对爱一边呼唤、一边绝望。《小团圆》就是一出母女冲突下的“对照记”。

艺术特色

《小团圆》虽然是自叙传,但它反映了张爱玲的少年生活、求学经历、爱情遭遇、母女关系等,但又不同于自叙传,它来源于张爱玲的生活积累,同时又有张爱玲的匠心独运,它反映了张爱玲高超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张爱玲对苍凉风格的选取运用。

《小团圆》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小团圆》所反映的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是内容上趋近平淡自然,二是语言上更加朴素化,又极具蕴藉性。

《小团圆》是个体意识的零碎记录,由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而成,不像“大团圆”的情节起承转合一应俱全;《小团圆》的核心内容是私人的残缺的情感——不完整的母爱与父爱、稍纵即逝的爱情,而在“大团圆”的故事中,母慈父严,夫妻举案齐眉,天长地久,这些个人的情感只占小小的比例,多被功成名就、定国安邦的豪情冲淡;《小团圆》着重表现人性中“小”的一面——纵情、重利、贪生,作者对这些不做彻底的道德评判,而“大团圆”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讴歌大公无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等人性中较伟大的一面。

作品影响

2009年,该书入选新浪2009年度中国文学好书榜。

作品评价

《小团圆》和《红楼梦》有着跨越时空的对接。肯定《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否定张爱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陈子善

《小团圆》肯定有针对《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间化了,实在化了,有血有肉。——周作人研究专家、张爱玲研究专家、作家止庵

就小说而言,当然值得一读。比所有违反她意愿“出土”的少作更有价值。一个比较完整的张爱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长小说。——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

这是本一翻开就教人魂飞魄散的书,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迈克

各方热议

《小团圆》出版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成为话题。

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是少数的“挺胡派”,他认为胡谈男女关系“很深入、诚恳”,是“中原地区所有谈男女关系的文学中,所没有达到的境界”!日前造访台湾的陈丹青对媒体表示,张爱玲骨子里是西方人,胡兰成却是“彻底的中国儒生”。因此他谈男女关系“有个底线”,不像张爱玲敢在《小团圆》中大谈性事。他认为胡兰成“不是文学家,却胜似文学家”。“出轨,我也有过,但我却不敢写,我没有胡兰成的诚恳。”台湾媒体援引陈丹青的话说。

网友:张爱玲和钟欣潼同人不同命;李安王佳芝及张爱玲的描述“惊人地准确”。“所谓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对于张爱玲在小说中自我解剖,天涯网友“自由的灰尘”不禁拿她对比“艳照门”中的阿娇,“张爱玲自荐跳脱衣舞(迈克语),大家感激得语无伦次,那边厢阿娇的活色生香被看了个遍,反而是犯了众怒。So,凡事不能免费,切记切记。”

天涯网友“魏晋清流”则认为李安《色,戒》中对王佳芝及张爱玲的描述“惊人地准确”,“他竟把张的内在性意识也呈现了。张对性是压抑和明显的无知……有种自外于己身的天真。”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原名张。

1922年迁居天津市。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