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棘蛙 :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3:30

小棘蛙(学名:Quasipaa exilispinosa),又名香港棘蛙、常见棘蛙、香港蛙,是棘胸蛙属的一种两栖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湖南省(宜章县)、江西省 (贵溪市) 、福建省(德化县武夷山市建阳区南靖县诏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田林岑王老山)、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龙门县)、香港特别行政区。小棘蛙的自然栖息地亚热带山区森林或灌木丛中的溪流,也可能出现在渗漏地、溪流供应的沼泽和森林中。该物种因过度捕捞和栖息地丧失而受到威胁。

形态特征

体型小而肥壮,雄蛙体长 44~67 mm,雌蛙体长44~63 mm,一般体长不超过70 mm。头部宽扁,头宽略大于头长; 吻端圆,吻棱不显; 鼓膜隐约可见。皮肤粗糙,无背侧褶,除股后侧外,全身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圆疣、扁平疣或窄长疣,疣上均有细小的黑色角质刺,尤以后背、肛孔周围及胫、跗部背面的刺疣更为密集。前肢较粗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趾端球状; 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趾间蹼较弱,第四趾两侧之蹼缺刻深,以缘膜达趾端,其余各趾蹼达趾端,外侧间蹼达跖基部,有内跗褶,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跖基部。体背面多为棕色、浅棕褐色,散有黑褐斑,眼间及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纹; 后腹部及后肢腹面呈蜡黄色。雄蛙前臂粗壮,内侧3指有婚刺,胸部具锥状刺疣,具单咽下内声囊,有雄性线。卵径3.2~3.4 mm,动物极黑棕色,植物极乳白色。第30~36期蝌蚪全长平均58 mm,头体长19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 210%; 头体背面土黄色,尾部有深色斑点; 尾末端钝尖,少数钝圆; 唇齿式为Ⅰ:3+3/1+1:Ⅱ,少数为Ⅰ:4+4 /1+1:Ⅱ; 上唇近口角处有乳突一排,下唇乳突两排。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8 mm。

生活习性

该蛙生活于海拔500~1 400 m植被繁茂的水面宽度约1 m以下的小山溪内或沼泽地边石下。主要捕食多种昆虫、蜘蛛松毛虫属等。

繁殖

繁殖季节为6~7月,晚上发出 “嗒、嗒” 的连续鸣声,长者可达10余声; 卵产在小溪水内,卵群成串或分散悬于草根或石块下,雌蛙产卵54~107粒。蝌蚪生活于溪沟小水坑里。

分布

小棘蛙分布于福建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戴云山。此外,也分布于江西省贵溪市)、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龙门县)等地。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武夷山(福建)南昆山、花坪、莽山。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戴云山

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小棘蛙分布区较宽,但因其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为易危VU。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中国两栖类官网.中国两栖类官网.2024-02-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