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中国东南部山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更新时间:2022-12-22 19:38

武夷山脉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它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和江西省东部,山脉北部的最高地段是两省分界线。除外,武夷山还是闽江赣江分水岭,是闽江的主要源头和集水区之一。

武夷山脉建有武夷山国家公园,它整合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福建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九曲溪光倒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五个自然保护地,涉及南平武夷山市建阳区邵武市光泽县4个县(市、区)9个乡镇。其中,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北部及武夷山脉的东北段,总面积77.2平方千米,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上游生态保护区的北部,公园总面积74.1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规划面积30.85平方千米。

武夷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上常年云雾弥漫,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200米,但在九曲溪两岸存有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划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溪南、云窝—天游—桃源洞、山北五个景区。这里有九曲溪流,三十六座山峰,七十二个洞穴,九十九座岩石,一百零八个景点。主要景点有武夷宫、天王峰、御茶园、桃源洞、天游峰一线天、虎啸岩、水帘洞、遇林亭窑址天心永乐禅寺等。

2007年5月8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武夷山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

命名

武夷山的命名起源于当地的一个上古尧帝时期的传说。传说,篯铿带领他的家族迁往南平市地区,后来这里被大水淹没。彭祖之子彭武、彭夷二人率领部族修筑高山、开凿河道,以求治水。后世就以“武夷”之名命名堆山的山脉,纪念彭氏兄弟二人。但也有学者认为,“武夷”原称“虎夷”,因商周时期,自江淮南迁入赣的古东夷“虎方”而得名。后因李渊之祖父名李虎华人讳虎为武,虎夷山开始讹为“武夷山”,沿用至今。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武夷山脉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和江西省东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4°30′~28°20′、东经115°33′~118°50′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接浙江仙霞岭,南临广东九连山,长达55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坐落在武夷山脉的东北段、福建省北部,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地处北纬27°33'~27°54',东经 117°27'~117°51',规划总面积77.2平方千米,包括武夷山主景区62.2平方千米,溪东旅游区10.5平方千米,城村景区4.5平方千米。其外围保护地带面积约为 431.5 平方千米。

气候

武夷山脉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超过1800米,形成有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挡、削弱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可抬升、截留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具有降水丰沛、气温适宜、日照和蒸发量少、湿度大、雨日雾日多等特点,年均温在12℃~18℃,降水量在1400毫米~2100毫米,年蒸发量在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8%~84%。

此外,出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形成武夷山各地气温差异很大。武夷山山峰的西北坡(江西省境内,气象监测点位置海拔900米)年均气温14.2℃,每年1、2月份为最冷时期,月平均气温分别为3.6℃和5.0℃,1月份气温垂直递减率0.31℃/100米;东南坡(福建省境内,气象监测点位置海拔800米)年均气温15.0℃,每年12月和翌年1月为最冷时期,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5℃和6.4℃(2月份平均气温9.0℃),1月份气温垂直递减率0.38℃/100米。此外,武夷山中、南部河谷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7.9~18.1℃之间,中山区、黄岗山年平均气温仅8.4℃,温度垂直递减率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减低0.49℃。

地质

地层状况

武夷山是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地面出露的岩层以前震旦纪的片岩片麻岩为主,局部沉降地区,堆积了砾石和砂页岩。在侏罗纪中晚期,形成了一系列的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同时伴有大量花岗石

地质构造

武夷山地质演化历史悠久。武夷山及其周围地区,原来是一个长期缓慢上升的剥蚀地区,古生代地层整体缺失。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局部地区沉降。

白垩纪初期

到白垩纪初期,在现在的崇安县城南,断落下陷的趋势形成了一个长条形内陆湖盆。在湖盆形成过程中,由于周围高地出露的火山类岩石不断沉积,使得湖盆逐渐陷落。湖盆中堆积的地层有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白垩系上统碎屑岩总厚度约1500米,由于岩性软弱,所以目前多已成缓丘和河谷平原。在白垩系上统碎屑岩上方偏西部的下第三系碎屑岩整合堆积,约700米厚,形成单斜晶系重叠的单斜断块山。

新第三纪

新第三纪时,中国大陆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挤压,在大面积上升过程中,许多白垩纪、老第三纪断陷湖盆也被挤压回返上升。武夷湖盆在老第三纪末开始到返上升,一直延续到早更新世,因此,在武夷山及其周围地区均未堆积新第三纪及早更新世地层

新第三纪以后

期间受不均匀的东西向压应力作用的白垩纪晚期和老第三纪地层,造成各种东边翘起又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一系列断层和断裂构造因地层受力不均导致的各处翘升角度和翘升高度不同产生后,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武夷山沿老构造线块状上升,形成了单斜断块山。后经漫长的地貌发育,造就武夷山今日的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

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北段山峰普遍在海拔1000米以上,其中位于福建武夷山、江西铅山交界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武夷山脉的最高峰;南段山峰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其中福建武平与江西会昌一带的海拔仅600~700米。武夷山脉沟谷相间,河谷的斜坡在30~40度之间,最陡峭的在80度左右,河道的冲刷厚度在500~1000米之间。此外,武夷山九曲溪两岸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水文

武夷山风景区的水体总面积为1.9064平方千米,主要河流为九曲溪,风景区各个分景区的水源基本都取自九曲溪。九曲溪也是武夷山的重要自然景点,发源于武夷山桐木关,全长62.8千米,流域面积8.5平方千米,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风景区,自西向东汇入崇阳溪。下游9.5千米,因地质断裂构造作用,折为九曲,有八滩五潭。在风景区境内全长9.5千米,平均宽约7米。区内另有各种溪流150多条,坡降大,水流急,水量充沛,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是中国东南部现存和地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地球同纬度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武夷山上已经被发现的植物种类有3728种,差不多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经被发现的动物种类有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

动物

在武夷山发现的558种野生脊椎动物中,有74种中国特有种,如赤麂、猪獾藏酋猴等;共记录昆虫纲1386种(昆虫6849种,约占中国昆虫种数的1/5,世界上共34目昆虫,区内就能找到31目),包括棒络新妇、中华阔鞘茧蜂、黑横带叶蝉、伸展瓦娄蜗牛等蛛形纲及其物种4种,硬骨鱼纲50种,两栖动物35种,爬行纲59种,鸟纲295种,哺乳纲77种,软甲纲及其物种1种。武夷山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豹、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眉山鹧鸪、白鹇蓝喉蜂虎藏酋猴等。

植物

武夷山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台湾松—南方铁杉、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林和中山灌丛—草甸为主。海拔1.5千米以上为原生状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状态天然林,1.5千米以下基本是人为干扰后自然恢复时间在20~40年之间的次生林和部分有经营活动的毛竹林等。武夷山以出产各种兰科而著称,其中以建兰最为出名。通过对保护区的高等植物名录进行分类和编目整理,共统计到植物271科1141属2820种,包含了苔藓植物71科173属286种,蕨类植物门42科91属252种,裸子植物6科19属27种,被子植物门152科858属2255种占比最大(分别占总科属种数的56.09%、75.20%、79.96%)。具体的有,裸子植物中的银杏,柳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武夷山榧木南方铁杉等;被子植物中的短萼黄连鹅掌楸厚朴领春木连香树伯乐树、香果树、杜仲等。其中,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武夷山树、短萼黄连、鹅掌、凹叶厚朴、连香树、伯乐树、香果树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脉北段,如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区、光泽、邵武市4县(市)交界处,北部与江西省毗连,介于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之间,保护区面积为56527公顷,是福建省温度最低、湿度最大、雨量最多、雾日最长的地方,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垂直变化梯度,从低处向高海拔地带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山顶草甸植被类型。

武夷山脉中段,如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北部与泰宁县交界,介于东经116°46'~116°59',北纬26°36'~26°50'之间,保护区面积为1302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中段重要的生物区系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生物群落类型和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

武夷山脉南段,如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闽、粤、赣结合部的武平县境内,是武夷山脉的最南端与广东南岭山脉东头的交会点,介于东经116°07′~116°19′、北纬25°04′~25°20′之间,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过渡区域,保护区面积为1436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面积天然分布的南方红豆杉林和钩林、观光木林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及各种珍稀动植物。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武夷山在古代宗教史上有许多别名。道家的第“升真元化洞天”“洞天仙府”,佛教的“佛土僧乡”都是指代武夷山。除此之外,武夷山还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名山。其中,佛家也称释家,他们的生命理想和生活方式,与武夷山的茶文化紧密相连。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与天地并生,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故道家的法道与茶道也是相通的。武夷山的万古山水和千秋茶道,与儒释道的山水和茶文化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武夷山的儒家文化体现在儒家理学之上。南宋之后,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儒家学者称其为“闽邦邹鲁”,清人则称其为“三朝理学渊薮”(“三朝”即南宋、元、明),而“道南理窟”石刻是概括武夷山系“理学渊薮”的历史徽志。朱熹(公元1130年至公元1200年)在武夷山生活了五十多年,期间讲学、著书、传教,朱子学说在武夷山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诞生地,也是其发源地。

历史变迁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期,武夷山就有了闽越族人狩猎和捕鱼的痕迹。公元前19世纪(距今4000多年),武夷山已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古代越族人在这里建立部落。

秦汉至明清

自秦汉以后,武夷山一直受到全国各地名人、羽人、禅师、道教人士的青睐。汉代,南平市居民已开始在武夷山种植和饮用茶叶。而在唐朝天宝时期(公元742年至公元756年),武夷山获得了“名山大川”的称号。宋代时期被儒家誉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南宋朱熹曾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开始在武夷山开坛讲经,天下名士云集,武夷山因此而成了朱子学说的诞生地。从元朝开始,武夷山茶就一直作为皇室进贡,当年茶文化遗址遍布于武夷山中。到了明清时期,武夷山的岩茶不但受到了国人的青睐,而且代表“中国茶”成为欧洲人眼里一种雅致、尊崇的标志。

中华民国

1926年7月,中共建瓯支部在武夷山成立,是闽北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也是福建省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四个地方之一。

1928年,武夷山的大安村就组织了“大安民众队”开展农民运动,大安乃至崇安(武夷山)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梅暴动(在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崇安县委通过发动“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简称上梅暴动)后,武夷山的张山头被改造成了闽北的“红色大后方”,并在那里建立了“红军医院“,并于1931年将其改造成了“红色医院”。

1935年1月,在敌军对闽北苏区的“围剿”下,闽北红军中医院里的人员随着党政军机关一起被撤走。日军为了不让中医医院为中国工农红军所用,破坏了医院的建筑物,并在1935年和1941年两次对张山头进行“清村”,使张山头变成了“无人村”。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山头村(张山头自然村隶属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的村民们,才渐渐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以后,国家将武夷山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列为禁建区加强保护,并在武夷山的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设立保护机构。

景区布局

武夷山风景区由武夷山主景区、城村景区和溪东旅游区三个区域组成。武夷山主景区分为武夷宫景区、九曲溪景区、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溪南景区、山北景区五大景区。武夷宫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东南部,主要景点有武夷宫和天王峰等;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位于风景名胜区的中部,主要景点有御茶园、桃源洞、天游峰等。溪南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南部,主要景点有一线天、虎啸岩等。山北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北部,景点以水帘洞、遇林亭窑址天心永乐禅寺等为主。城村古汉城遗址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南片区。溪东旅游服务区位于黄柏溪以东,主要为游客提供旅游配套服务。

主要景点

武夷宫景区

武夷宫景区,规划面积为1.50平方千米,位于风景名胜区的中东部,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门户所在,以武夷宫、大王峰、幔亭峰和文化展示为特色景点,力求体现丹霞地貌景观及丰富多彩的武夷山多元文化内涵。

武夷宫

武夷宫又称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它位于大王峰南,前方正对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武夷宫大门前有个写着“渐入佳境”的牌坊。武夷宫主殿坐落于青石广场中央,一楼是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上清道德天尊三大真君。往上走是玉皇阁、宾云亭。主殿的北侧,是法堂,而东边和西边,则各有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之外,则是道观和祠堂之类的建筑。

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公元742~755年),是武夷山最早的一座宫殿,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武夷宫初建时,在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元宗李璟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信奉仙家的封建统治者,花重金多次修、扩建这座宫殿。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扩建房屋三百余幢,占地几百公顷。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宋哲宗也大大修建宫殿,改名冲佑观。元泰定五年(公元14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观被战火摧毁。天顺、成化年间(公元1457~1487年)尽管多次被拨款修葺,但无法恢复到从前那样了。清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修复。到清末,又多次修缮,成为了现在的武夷宫

大王峰

大王峰又名为纱帽岩、天柱峰,位于风景区中东部的武夷宫景区,坐落在九曲溪的二曲的南部。因为这座山的形状像是皇帝的帽子,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故而得名。高达530米,上丰下敛,气势雄浑,遥遥眺望,好像是巨大的柱子支撑着天空。大王峰在武夷三十六峰中被誉为“仙壑王”,峰顶古老的树木直耸入云,有天鉴池、投龙洞、仙鹤岩、升真观遗址等各种名胜。南壁陡峭如崖,只有一条狭窄的洞口可通到山顶。

九曲溪景区

九曲溪景区,规划面积为3.50平方千米,位于风景名胜区的中部,从九曲溪上游的星村沿溪一直到仿宋古街,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以九曲清溪、玉女峰、晒布岩架壑船棺、城高岩等为特色景点,以九曲溪为基础,两岸景色为观赏对象,以竹筱漂流的形式展现九曲十八弯的山水,“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经典意境。

九曲清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重要自然景点。九曲溪流域面积8.5平方千米,全长9.5千米,平均宽约7米。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桐木关,全长62.8千米,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风景区,自西向东汇入崇阳溪。下游9.5千米,因地质断裂构造作用,折为九曲,有八滩五潭。

九曲溪的次序是逆流而数的:武夷宫前面的晴川这一块,为一曲;越过了铁板岭,由沐香潭水向北而行,是为二曲;山势陡峭,近雷磕滩,有一条小溪,自南而下,绕成一弯环,是为三曲;在大藏山的山脚下,有一条名为“卧龙潭”的小溪,从这里往北流到了占锥滩,这一段为四曲;过卧龙潭,再向右折,经题诗岩、小九曲向北,直抵林渡口,是为五曲;沿溪北上,到了老鸦滩,为六曲;越过老鸦滩,逆水而上,可到达百花庄旁的控,是为七曲;芙蓉滩东西两侧,则为八曲;由悬崖浅滩向齐云峰下星村镇延伸,是为九曲。

玉女峰

玉女峰山顶鲜花丛生,似一朵插在发髻上的山花,而岩壁秀润光滑,似玉石雕琢而成,像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而被命名。玉女峰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山峰下方有一座“浴香池”,传说是玉女沐浴的场所。潭子里那块“印石”,就是大王对这位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东面有一面明镜般的圆形岩石,光滑透亮,是玉女梳妆台,岩面上有“镜台”两个大字,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

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规划面积为1.60平方千米,位于风景名胜区的中部,景点较为集中且价值较高,是集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山水文化景观精华为一体,以云窝、天游、桃源洞、三仰峰等为特色景点的精华景区。通过合理地组织疏导游览,将武夷山全景式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

御茶园

御茶园位于风景区中部的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创设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据志书记载:园内建筑的大致布局是;前有门,后有殿、堂,四周有各种亭院。此外,还有桥、井。每年都要交贡茶。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县令在御茶园左右各建了一个茶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畔造了一个“喊山台”;台上的“喊泉亭”就是举行喊山和开山的仪式的地点。

桃源洞

桃源洞位于风景区中部的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因风景很像是陶渊明所想象的桃花源而得名。洞口给人有“无路”之疑,入洞后有“豁然开朗,又一村”的趣味。洞内丹霞地貌特有的岩石拥簇,能瞧见很多口山泉水,竹桃梅李掩映,环境清静幽雅,为历代名家隐居的乐土。内有桃源道观,重建于2005年。

天游峰

天游峰位于风景区中部的云窝一天游一桃源洞景区,为武夷山风景集萃之地,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有隐屏峰、接笋峰、仙掌峰、云窝、茶洞、响声岩诸胜。 天游峰 位于景区中心。雨后天晴或清晨时刻,可以看见群峰出没于云端,有时还可看到漂亮的折射光。徐霞客评之为:“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峰顶胡麻涧涧水直泻而下,被命名“雪花泉”,为山中一大奇观。

溪南景区

溪南景区,规划面积为7.20平方千米,位于风景名胜区的南部,是丹霞地貌的主要展示区。以一线天、虎啸岩为特色景点,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应以强化丹霞地貌及洞穴景观特色入手,加强造林绿化,创造一种比较古朴自然的生态环境。

虎啸岩

虎啸岩位于风景区南部的溪南景区,它盘踞在一线天北面。相传曾有仙人骑虎啸其上,故名。虎啸岩海拔424米,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其登巅的路径,宛转曲折,仿佛登天的云梯。虎啸岩上有天成禅院故址,登绝顶,可见一条深不可测的裂,其间横架一桥,左右无栏,危然无依,石壁上镌有“定命桥”三字。提醒游客千万注意安全。虎啸岩与白莲渡、集云关、不浪舟和宾曦洞等胜景“兼撮三十六峰之胜”。

一线天

一线天,又称灵岩,位于风景区南部的溪南景区,岩体受东西向断裂构造和垂直节理作用裂开一线,长178米,最高处49米,最窄处仅0.3米,从洞底仰视,岩顶有弯弯曲曲的一道天光故得名。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灵岩洞,风洞,伏羲洞。从伏羲洞而入岩内,见岩顶裂开一罅,这就是一线天。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颇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开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其为地壳运动加之流水的溶解侵蚀而形成。

山北景区

山北景区,规划面积为11.30平方千米,位于风景名胜区的北部,以天心永乐寺、母树大红袍、水帘洞、莲花峰、遇林亭窑址等为特色景点,应以大尺度的丹霞峰峦及岩体景观为基础,突出佛教文化内涵及纯朴的乡村自然风貌,可适当开展生态及健身旅游。

水帘洞

水帘洞景区位于风景区北部的山北景区,以丹霞地貌峰峦及岩壁形体为特色,主要景致除水帘洞外,还有像雄鹰展翅高飞的”的鹰嘴岩;丹霞地貌特色突出的丹霞嶂;流香涧、山水长廊章堂涧、燕子峰和崖居遗构等景色。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它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峰巅有两道飞泉奔泻而下,宛如水帘,故名。

遇林亭窑址

遇林亭窑址位于风景区北部的山北景区。遇林亭窑是宋代八大名窑“建窑”的一个支窑,约900多年前以出产描金、银彩黑釉盏而著称于世。遇林亭窑址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窑址之一。遇林亭窑出产的瓷器主要为茶盏类茶具,可以做精细或粗糙的黑釉、青釉瓷器。1999年12月,该窑址列入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殿前小桥流水,殿侧的二座炉窑的护棚宛若二条依山腾起的游龙。窑址中曾发现数十件金、银彩画痕迹的黑釉碗,图案为山水,花鸟以及吉祥铭文,被誉为“珠光青瓷”。

天心永乐禅寺

天心永乐禅寺简称永乐禅寺,位于风景区北部的山北景区。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朝贞元(公元790年)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禅寺周边都是陡崖,长有古树,寺庙依中轴线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等常见佛教设施。据《武夷山志》记载,这座寺院的前身,叫山心永乐庵。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韩洞虚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庵,为羽流栖息之所。清代将其扩建为永乐禅寺。 

城村古汉城遗址景区

城村古汉城遗址景区简称“城村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南片区,与北片区之间通过沿崇阳溪两岸的外围保护地带相联系。城村汉城由三组东西走向的山岗和高胡坪组成。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面保存着较好的夯土城墙,实测周长2896米,墙外除天然深谷和洼地外,一般都有墙壕遗迹。城门两座,位于城址南部,东西遥望,直道相通。城村汉城遗址发现于1958年,是福建省已发现的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比较完整的一座。城村古汉城遗址景区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被列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古汉城遗址保护区,1996年12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看点

红色遗迹

武夷山风景区北面有50余处革命遗迹和100余处战争遗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的,其中1343座无名红军墓最具特色,它坐落在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是闽北苏区的首府,也是闽北革命的发祥地。其中张山头是苏区时期重要革命根据地。从2016年4月起,武夷山市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对红色墓群的勘查与保存工作。2018年9月,“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朱子遗迹

朱熹(朱熹)的遗迹有十个以上,主要的几处从朱熹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巷开始,民间俗称朱始巷。朱子每次外出时都要经过这小巷,达数万次。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的大儒,于是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五夫镇的居民尽力保护此条大巷,至今都在维护其完整原貌。屏山书院是朱熹幼年从师苦读的学堂,创始人为朱熹的启蒙老师刘子翚,因他号屏山,故书院也以屏山名之。紫阳楼遗址。是朱熹的义父刘子羽为朱熹母子建造的,历代屡经修建。后毁于民国,现尚存遗址。

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遍布于峰岩、涧石、崖壑之间,从晋唐时期直至当代的石刻都有,据调查,共430余方。石刻内容丰富,各种诗文载体都有,且形式和笔法都各有不同。武夷山摩崖石刻集中于五个地方:九曲溪景区、云窝天游景区、武夷宫景区、山北景区和溪南景区。九曲溪景区有121幅,主要集中在四曲溪北的题诗岩、希真岩、金谷岩、平林渡口、六曲溪南的响声岩、大藏峰和二曲溪南勒马岩;云窝天游景区共有120余幅,分布于云窝、茶洞、隐屏峰、天游峰、小桃源等处。武夷宫景区有70余幅,以水光石、大王峰等处为主要集中处。山北景区包括水帘洞、杜辖岩、天心宗教线路、九龙窠茶文化线路和莲花峰宗教旅游线路,共有石刻60余幅,其中古代石刻以水帘洞为主。溪南景区包括虎啸岩、一线天、楼阁岩、蓝岩等景点,有近50幅。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11年12月18日,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的武夷山,在武夷山市吴屯乡开启武夷禅都项目,引用台湾城乡风貌再造理念,打造禅旅胜地,以保证武夷山的宗教文化延续。

2013年,在控制茶园面积的同时,从源头做起,整合现代茶业生产项目优惠政策,扶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与此同时,武夷山先后完成武夷精舍(朱熹园)、柳永纪念馆、武夷古代名人馆、闽越王城博物馆(遗址)等7个展馆的建设和修缮,并本对遗产展馆进行规划设计。仅2021年“国际劳动节”假期,就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7亿元。

2022年,武夷山风景区建设了崇溪漫步道观景平台,并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同时推出五条精品茶旅线路等便宜旅客观光策略并实施。

保护

2005年9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94号公布了《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在武夷山景区内采伐林木,采集珍稀、濒危的野生植物,伤害和捕猎野生动物;不得擅自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林产品。并规定在武夷山景区内推广环保型车船作为交通工具,应当严格按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由景区管理机构拟定具体方案,经科学论证,按程序报请批准后实施。

武夷山摩崖石刻具有宗教历史,理学发源等重要历史记录。为保证完整性,在修复上,武夷山景区世遗局监测中心采用对石质风化小,附着力强,色彩鲜亮的可靠涂料,用来延长石刻的寿命,色系仍以朱红色为主,以求最大限度恢复石刻的历史原貌,且已于2013年7月基本修复完毕。维护上,采用GPS定位,每两年维护一次。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产业是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茶园面积14.8万亩,其中世遗保护区范围内拥有茶园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2013年起,武夷山全市严禁开垦茶山,严控茶园面积。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21年基本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建设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污水管网络,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东溪水库集中式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推行“林长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病变松属清理、整治违规违法开垦茶山等维护生态的措施。

相关文化

闽越文化 

武夷山风景区南面27千米处有城村汉城遗址坐,面积约48万平方米。是江南一带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西汉古城。与闽越王城古汉城遗址邻城、邻村仍保留着一址、二楼、三祠、四门、五碓、六渡、七牌楼、八景、九庙、三十六巷、九十九井和几十栋明清建筑。“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封无诸为西汉王朝闽越王。闽越福建省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历史轮回,面对诸王割据与集权统治的纷争,闽越王城还是于公元前110年被刘彻“一把大火”燃烧尽,92年的建都史,顷刻间,沦为废墟,成为“中原地区庞贝古城”。

摩崖石刻文化

艺术内涵

武夷山摩崖石刻从其篇幅、字体上来看,具有极大的艺术内涵。根据统计,武夷山摩崖石刻中以楷书为主,书刻有行楷、正楷、草楷和擘大楷,以行楷和正楷为主。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草书隶书金文等字体。同幅石刻出现两种字体是武夷山石刻的又一特色。例如,道南理窟、镜台、壁立万仞石刻都是为擘窠大楷和正楷结合;修身为本为行楷,其落款为正楷。

历史文化

晋朝南宋是摩崖石刻文化的形成时期。题谶石(最早的武夷山摩崖石刻)是晋朝学者郭璞写在第九曲霞斐洲的岩石上的诗。经到南宋,武夷山摩崖石刻规模基本形成,分布地点集中在九曲溪的溪南景区的蓝岩。元朝到清朝前期是摩崖石刻文化的发展时期。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南御茶园建成前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上刻的多为上贡内容。明朝时武夷山摩崖石刻出现的数量最多,多集中在晚明嘉靖、万历年间,多出现在九曲溪、云窝天游景区。晚明时期,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宦官握权,对士人进行迫害,理学家南迁,这是石刻数量的高峰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留下不少著名的题刻。清顺治到乾隆四朝,康熙时以政府法令禁令的石刻为主要。晚清到当代是摩崖石刻文化的变迁时期。晚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公元1908年)的石刻集中在胡麻涧。民国至当代石刻数量很少,但记录的大多是重大事件。1905年废除科举后,武夷山刻石的风尚也就消失了。

史料文化

武夷山摩崖石刻的史料文化主要体现在内容、题刻者等方面,可分为咏景抒情石刻、纪游石刻、纪事石刻、政府禁令石刻、景点纪名石刻、三教石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咏景抒情石刻,每个景点都有很多不同时代的文人游客创作的优秀作品。此外,纪游也是武夷摩崖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原始史料。纪游石刻中大多是携道士、僧人、学者同游道观、寺庙、学院和名胜奇险的官员或三教名人游历留下的字迹。在所有武夷山石刻中,朱熹的及与之有关的石刻最多。武夷山摩崖石刻字数最多的纪游石刻是《武夷山游记》,总字数约为1800字,由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福宁治兵使者熊明遇镌于初登隐屏峰的岩石上。南宋宰相留正的曾孙女留子潇陪侍其父留元纲游武夷留下题刻在四曲溪中试剑石上,成为武夷山勒名岩刻的唯一女性。

茶文化 

武夷山是我国江南著名的茶叶产区。有茶园14.8万亩,大多在武夷、星村、兴田等村镇。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起源地,17世纪前半期,武夷茶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南方飘洋过海,远销到英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武夷茶也沿陆地“万里茶道”,向北方延伸,越过群山,流入俄罗斯境内。自此,武夷茶成为了世界性饮品。武夷山有一种喝茶的习俗,那就是以茶待客。儒家,佛教,道三教,自古以来就在武夷山和睦相处,三教精锐更是交好,经常一起喝茶斗茶。九曲溪畔的三教岩、水帘洞内的三教堂,正是三教求同存异的历史象征。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间,方圆60千米,很多岩石缝都生长着茶树,茶树以岩石命名,岩石因茶出名,所以叫岩茶。武夷岩茶类属乌龙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以其岩骨花香的“岩韵”著称。在唐朝就已栽制茶叶,宋代成为朝廷贡品,元朝时在武夷山创建御茶园;明末清初,创建了武夷乌龙茶制作工艺;在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公元1821年到公元1862年),被延请到台湾和印度,在那里培育岩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武夷山岩茶的品种丰富,已知名品种264种,其中名丛“肉桂”茶自1982年以来连续7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在2002年11月广州市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抵18万元。此外,武夷山正山小种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美,具有“桂圆松子仁汤香”之韵。此外,武夷岩茶中大红袍是品质最优异的。它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是渐变红,当阳光照射时,峭壁上会大面积泛红。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经繁育种植后,已能批量生产。

袁氏茶庄

当时武夷山,养茶的自然村最为著名的当属袁氏茶庄,与九龙山相对。他们的茶叶曾参与晋商万里茶路,远销俄罗斯欧洲国家。这片百年茶山以及茶厂就是当年的生产基地,而且一直延续生产到解放前。袁氏继承人袁荣辉家中收藏着一张1936年的福建省特产比赛一等奖奖状。获奖的老茶林里有3株神仙树的母种,每年春季新叶鹅黄色,叶脉的分布对称,且比一般茶树的叶脉更密,秋冬季节又自行化成为深绿色。制成的茶叶呈现金黄色,且香气独特,引来了国内外茶学研究者的关注。

宗教与茶

翁藻光(公元844年到公元928年)因幼年喜欢在寒冬时扣冰洗浴,出家后,人称“扣冰和尚”。信奉云门宗(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的翁藻光年轻时曾南下云游。据说文偃宗师曾去过瑞岩寺(瑞岩寺位于武夷山吴屯乡百花岩下右侧瑞岩山麓),见竭力弘扬禅宗的扣冰精心侍弄着那些野生茶丛,文偃便认为那些茶丛是圣物,于是指点扣冰如何将其用来制茶并引入道教理论,遵循太极图案中“阴阳鱼”的走势进行搓揉,烘焙。用特殊方式封存茶叶,要用时,先让佛祖享用后再喝。扣冰及弟子在品茗中悟道,悟成后取其名为“云门竹筒茶”。云门竹筒茶慢慢发展为武夷山庙会的专用茶,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在扣冰和尚圆寂后,制作云门竹筒茶的工序与技法,有他的弟子张氏仍沿用此法,因此在吴屯《张氏家谱》中还有记载。后因机缘巧合而名扬海外。

文化活动

2011年11月25日,中国茶协会主办的洽谈对接会有二十余家大陆知名企业,十余家台湾老字号企业参加。"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为海峡两岸涉茶企业提供了互通茶品、共商茶事的定期交流平台。为推动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和平发展贡献宝贵力量。据统计,2010年为止,海峡两岸茶叶贸易总量已达11000吨,贸易额近6亿元人民币。2011年12月29日至31日,紫砂老艺人倪金荣师徒在武夷山举办的外围展让"大武夷文化壶"系列活动再掀热潮,这使第五届海峡茶博会上"壶茶同誉·名人名壶茗茶邀请展"的余热再一次升温,让茶与天下的本真回归。

福建省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南平市武夷山市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印象大红袍》的演出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武夷茶博园西南角、崇阳溪东侧河岸常驻,占地面积约为11.2亩,总投资近1.5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是全国第五个印象作品,以世界双文化遗产武夷山为地域背景,以武夷山茶文化为表现主题的大型山水夜间的实景演出。

文化习俗

摆茶俗(妇女喝茶俗)

以前在农村,男人外出干活,妇女忙完家务之余,会串门聊天,配着茶水和农家小吃,久而久之,成为妇女聚会话家常的一种形式。至今这种聚会还是以母带女、婆带媳一代一代相承。有规定,只能妇女上桌,男人不能参与,且茶俗时间并无具体规定。

斗茶

“斗茶”发源于福建省,始于唐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唐代名为“茗战”,宋时改名“斗茶”。 是“上流人”的一种“雅玩”,现今是武夷山传统民间风俗之一,在福建厦门、安溪县一带较为流行。每年的六、七月份都会举办一到两场的斗茶竞技,从而评选出优质的茶。 斗茶不论古今都讲究色、香、味、技四个方面,唯有大型的大会比较注重茶艺,例如武夷山开展的“无我茶会”“茶博会”,而武夷山现今举办的斗茶盛会均由民间茶农举办的盛会,所以相比茶艺更为注重茶汤的茶味。

柴头会

柴头会在武夷山有4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明末延续至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来自武夷山各个村镇的的农家朋友都会集聚武夷山的横街头,带着想买卖的物件在市集上交流出售。明末年间,土豪劣绅对百姓的压榨,引得当地百姓奋起反抗,用木棍与土豪劣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反压迫斗争,并在最后因百姓的团结取得了胜利。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次运动,顺势将这场用木棍取得的胜利斗争取名为“柴头会”。每年的二月初六,为纪念先人,当地各个村镇的百姓都会聚在城里(现今武夷山市),经过不断演化,渐渐形成现今的交易活动。

拔烛桥

正统的拔烛桥源于武夷山枫坡村,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拔烛桥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每个架子上安有两个竹筒,竹筒内有棉花,可用燃油点燃,底座上装的把手可灵活运用。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像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拔烛桥”因此得名。2007年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喊山与开山

喊山与开山是武夷山茶农特有的习俗,是每年惊蛰日武夷山御茶园内举行的一种仪式。祭祀活动由知县主持,在规定的程序中,茶农齐声高喊某个词,是为“喊山”。“开山”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内,茶农们在清晨时刻去焙茶祖师杨太白塑像前静默行祭。早餐后会有“带山人”带至茶地采茶,上午八九点时候,“带山人”会分民烟卷,示意可相互对话,开山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婚嫁礼俗

武夷山的旧婚嫁礼俗,与许多地方都极为相似,特别的是武夷山的婚俗是互换庚贴后,庚贴要放置祖先香位前摆放七天,并点燃香烛,不让熄火。如果烛熄香断或者器具损坏,又或者出生年月有抵触,这起婚事就宣告失败。若成功了,男家就送嫁妆到女家,叫做插记。

赣东采茶戏

曾叫赣东北采茶戏,属赣东铅山县武夷山茶区,是采茶戏的两大发源地之一 ,风格上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擅于表现现代生活, 在赣东北大地上深入人心。由于曲调流传广, 在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时代的闽浙赣苏区的不少红色歌曲均有采用赣东采茶戏曲调填词或者改编而成。“三角调”又称采茶调, 一般一个曲牌对应一个小戏, 有些较大型的剧目, 会出现曲牌连缀。调中的乐器没有丝弦, 用锣鼓伴奏就可以, 有时乐手还会用人声助势。

闰月饭

也叫六亲饭,每逢闰年闰月,在家的长辈必须将自家出嫁的女孩子或者姐妹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请回家,父母不在世的,由父母的兄弟请回家,吃一顿闰月饭。

饮食文化

八卦宴

八卦宴缘由

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朱熹与蔡元定等学者结合武夷山民间饮食的一些菜肴,按太极八卦卦位对应的道理,并以道士羽流的生活习俗,排定了现在所知的八卦宴。烹原料以朱熹生活时期的工艺手法和独特风味为基础,菜肴中形式多样,制作上烹饪方法不限于煎炒等,但整个宴上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布列,名式菜肴的排列,全以八卦图的相位进行。太极之首为翡翠羹;易生两仪的相位上,分别置有玄天混丸和太乙阴阳蛋;两仪生四象(用四道菜暗寓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分别为百发圆子、莲塘君子,桂花虾仁,油焖双冬。按八卦方位,每方位上的菜肴按照顺序又分可列为素炒鳝鱼丝,香油凤腿、酒酿冬菇,宫保鸡丁、竹笋肉丝、溜鸡肝卷、白炒木耳、八宝吉祥。

八卦酒

武夷山的酒类主要有武夷留香、十月白米酒、五步蛇酒等。其中武夷留香最为著名。“武夷留香”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在某次瑶池的蟠桃会上,铁拐李不领受王母娘娘所赐的“仙酒”,不知哪抱来的一坛酒就大喝起来。酒香四溢,众仙们都被铁拐李的酒吸引并引发争抢,不要“仙酒”了。铁拐李见酒要被抢光,便把酒坛从瑶池天边怒扔而下,丝毫不差的砸在了幔亭峰上,酒汁渗过山峰,入了九曲溪,令溪内沿溪边的所有生灵都着迷了。铁拐李的酒正是从武夷山民家讨来的家酿米酒,自此山民们便把此酒称为“武夷留香”。 十月白米酒是武夷山民间“土宴”中常用之酒,酿于农历十月十日,故称“十月白”。五步蛇酒是武夷山特产的一种药酒。

幔亭宴

幔亭宴,是武夷山具有传奇色彩的神仙宴。座落在幔亭峰下的幔亭山房和各旅游宾馆已重新摆起了幔亭宴并且幔亭宴的餐厅是仿造明代武夷山民居建成。席上有武夷山村的土菜:酸辣芽丝、腌蕨苗、薰味田龙等十个小碟;当地老百姓家制菜谱:文公迎宾、岚谷薰鹅、篯铿佳肴等充满民宿气息的主菜;冬虫夏草图等用山中野草食用野菜制成的点心;还有久酿的白米酒;响起"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曲子,制造身在武夷洞天仙府的美好景象。

其他美食

文公菜

“文公菜”的传闻:传说宋代理学家朱熹谥号“文公”)在武夷精舍讲学之余,曾亲手制作了“十锦”(造型如十锦秀才塔,又因与“前程似锦”中的“似锦”谐音,寓意完满吉祥),用以宴请宾客。民间已流传800年,因而成为当地传统名菜。现在当地的学生在考试前或每逢节日宴席也会上这道菜。

荔枝肉

荔枝肉是武夷山传统名菜,虽然食材上用的不是荔枝,但是将肉烧制成荔枝般丝丝润滑的肉感,距今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因色、形、味皆于荔枝相似而得名。

胡麻饭

“胡麻饭”(俗称麻糍粿)是武夷山最远古的传统小吃,在不少武夷山神话传说中,神仙都用胡麻饭招待乡人,被称为神仙饭。

重大事件

热点事件

2021年3月22日,习总书记调研考察武夷山,他走访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朱熹园、天游、九曲溪、燕子窠等处,对生态文明建设、智慧景区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体现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同年3月31日至4月2日,应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外交部长对我国进行访问。这次四国外长来华访问的地点选在了福建省,选在了风景秀美的武夷山。12月24 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发布《关于发布 2021 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的通知》,武夷山景区智慧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入选 2021 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

2022年3月,国家级省级各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武夷山,为武夷山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加油鼓劲。

同年美国当地时间7月15日至21日,武夷山自制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循环播放,通过一频次 30 秒,每日播发 24 频次。

2023年2月14日,武夷山(上海市)文旅茶会暨2023年武夷山春游季推广活动在上海启幕。两地旅游界、新闻界、市民代表等共 200 余人欢聚一堂、同舟共行。

2024年4月18日,武夷山市委宣传部透露,武夷山主景区在2024年1月1日到4月30日免门票基础上,从2024年5月1日至12月31日,继续面向游客免门票。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可以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享受免景区门票的优惠政策(不含观光车票和竹筏漂流票)。此外,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将于2024年“国际劳动节”假期启动运营,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让更多人领略“环带”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所获荣誉

1979年7月,武夷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2年,武夷山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7年,武夷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的“人与生物圈” 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

1992年,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2003年1月17日,武夷山被评为中原地区十大名山之一。

2007年5月8日,武夷山名胜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12月3日,武夷山经相关省级旅游部门和环保部门审定,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21年10月12日,武夷山作为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