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 :食肉目小熊猫科下的唯一属

更新时间:2022-07-07 09:08

小熊猫(学名:Ailurus)即小熊猫属,又名红熊猫、九节狼,为食肉目小熊猫科下的一属。小熊猫属下分为两个物种,即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其身长约为40-63厘米,体重约为3.7-6.2千克,尾长为身长一半以上。通体红褐色,嘴周围、鼻上部、两颊、眼眉上都有白斑。其头部短宽,脸较圆,耳朵较大、直立向前,四肢短粗,爪弯曲、锐利,尾部约有12条深浅相间的环纹。

喜马拉雅小熊猫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印度等国,中华小熊猫主要分布在缅甸、中国等国。二者栖息环境相似,均喜欢生活在海拔3千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丛的地方。其喜食箭竹(Sinarundinaria),日常多在向阳的树冠或山崖处晒太阳。应激时会后脚站立,前肢上举。

截至2011年,全球小熊猫属动物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注:截至2023年,该属在前述两名录中均被认为是单种属)。在中国,私人饲养小熊猫属于违法行为。另外,每年九月份的第三个周六是“国际小熊猫日”。

起源演化

在生物演化方面,小熊猫与臭科(Mephitidae)及鼬科(Mustelidae)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熊科(Ursidae)的分化始于始新世晚期,距今约3700万年前。小熊猫科与臭鼬科、鼬科(Mustelidae)出现分化则可以追溯至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810万年前。考古发现,这一时期小熊猫已经在如今中国华南地区一带活动,而在欧洲中部也曾发现有关化石证据指向此时期。

小熊猫及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前肢均有类似拇指的籽骨抓握结构,但其结构及来源并不相同。小熊猫的籽骨较为弯曲,并附有较为有力的肌肉,是为了在树栖生活中抓握树枝而产生的。而大熊猫的籽骨更为扁平,附着的肌肉也不发达,主要是为了辅助进食产生的。这两种前肢都有抓握食物的功能。小熊猫科的这一结构在中新世中期,距今约1700万年前就很明显了。

在世界上共有11处发现了小熊猫及其姐妹群的化石,包括欧洲亚洲及北美地区,它们与现生小熊猫的区别主要在臼齿更窄更长,更适于食用肉食。小熊猫的姐妹群在中新世末期到上新世,距今约700万至450万年前扩散到北美大陆,但由于不适应以植物为食而在上新世末期逐渐消亡。而现生小熊猫则因为适应了以植物为食而存活了下来。

距今约30万年前,由于现雅鲁藏布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流域出现地理上的分隔,小熊猫种群在基因上开始分化,形态上的差异也趋于明显,尤其体现在毛色等方面。

命名与分类

命名

最早为小熊猫命名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 1825),模式种来自尼泊尔。属名“Ailurus”一词在拉丁文中是猫的意思。中文命名将其称为金狗、九节狼、山门蹲等,英文名则为“Red panda”。

分类

起初居维叶在命名小熊猫属时,将其划分至浣熊科(Procyonidae)下。而后分类出现变动,其又被与大熊猫划为一科。直到1999年,其才被划入独立的小熊猫科(小熊猫科)。

20世纪80年代末期,小熊猫属被认为是单种属,属下只有小熊猫一个物种,但可以划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ilurus fulgens fulgens)和川西亚种(Ailurus fulgens styani)。随着小熊猫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基于两个亚种在形态和分布范围上的差异,提出应将亚种上升为独立的种。经重新对种进行命名后,小熊猫遂从单种属变为下分两个物种,即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原为指名亚种)和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原为川西亚种)。

截至2022年,小熊猫属下分为两个物种的观点已经被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 2000 China)所接受。但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可的该属分类学观点仍为“单种属”。本词条依主流分类学观点展开,即小熊猫属下分两个物种,二者的部分区别如下表:

形态特征

小熊猫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壮,体长40-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体重约为3.7-6.2千克。全身披有较粗的红褐色长毛,有的个体在臀背部有鲜亮的橙黄色毛尖。绒毛较厚为灰褐色。鼻端、眼圈为黑褐色,胡须为白色。嘴周围,鼻上部、两颊、眼眉上都有白斑。头部前额处为棕黄色或淡黄棕色。耳背黑褐色,耳壳外缘及耳内、耳基部簇毛为白色。颈下及腹部为黑褐色,腹部毛短,色稍浅。四肢和足掌都为黑褐色,足绒毛为黄色。爪为乳白色。尾毛粗长而蓬松,上有12条红褐、黄白、或红褐、黑褐色相间的环纹。尾端为黑褐色。小熊猫的毛色无冬夏毛的差异。初生幼崽体色较浅,约30天后逐渐变深。

小熊猫的头部短宽圆脸,吻部突出,眼睛前向,瞳孔为圆形;鼻端裸露,皮肤表面颗粒状。耳大而直立,向前伸,耳廓尖,耳内有毛,耳基部外侧生有长的簇毛;四肢短粗,后肢略长于前肢,前后肢均具五趾,前肢有用于抓握的特化籽骨;掌上长有厚密的绒毛,盖住垫,爪弯曲而锐利,能伸缩;尾粗长,不能缠绕物体。

其解剖学特征方面,喜马拉雅小熊猫颅骨体积较小、额头较扁、弧度较小,中华小熊猫头骨体积较大、额头较圆、弧度较大。二者都具门齿3对,中间2对小,外侧1对较大。犬齿圆锥形,上犬齿内外侧各有2条纵沟,下犬齿各有1条。前臼齿上颚有3对、下颚有4对,臼齿上下颚各有2对。前臼齿与臼齿为低冠型、多尖齿,形状狭长,直径大于横径。头骨较小,7枚颈椎、14枚胸椎、6枚腰椎,肩骨后窝大小中等。雄性阴茎和阴茎骨较短。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小熊猫仅分布在亚洲,主要分布在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中国等国。中国范围内,其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从整体上看两种小熊猫属动物的分布基本以中国怒江为界,怒江以西主要分布着喜马拉雅小熊猫,怒江以东主要分布着中华小熊猫。

栖息环境

小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丛的地方。这些地区常年气温夏季一般在25摄氏度以下,而冬季则在0-10摄氏度之间。在夏季小熊猫多在阴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动,而到冬季则在阳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后甚至下到村庄附近的草坡、灌丛活动。相比大熊猫的栖息地,小熊猫的栖息地坡度更陡,树木更密。

生活习性

行动方式

小熊猫善于攀爬,可以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由于它脚底长有厚密的绒毛,因此也适于在林下滑湿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足内弯,步态与熊有相似之处。行动较为缓慢,性情较为温驯,很少发出叫声,独处时会用前肢揉眼、梳理毛发或用身体在岩石树木上蹭痒。应激时会后脚站立,前肢上举。听觉与视觉较迟钝,嗅觉也不甚灵敏。小熊猫的领地面积约为1-10平方千米。其掌上还有分泌液体的腺,主要用于散播气味。

交流行为

小熊猫个体在遇到其他个体时会进行警戒行为,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如果产生恐惧情绪会进行躲避。如果想和其他个体亲近则会与之互相挑逗玩耍,或在地上打滚。如果试图驱逐其他个体则会用肢体语言挑战对方,并发出威胁的声音。

节律行为

小熊猫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躲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平均每天要休息半天,以便减少能量消耗。一日中的活动高峰期在7-10时和17-18时,与大熊猫的活动时间基本错开。

小熊猫休息时喜欢把头蜷缩在四肢中,用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有时也会两脚下垂高卧于树枝上。一般单只或成对或集小群活动。无冬眠习性,下雨、雪时多在岩石缝隙中或大树树荫深处躲避雨雪。冬季尤其喜好在向阳的山崖或大树顶上晒太阳,故四川省群众称小熊猫为“山门蹲”。

觅食行为

小熊猫喜食华西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会精心挑选嫩枝和竹叶等部分,并进行充分咀嚼。也会取食各种野果、鸟卵、小鸟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取食后有用掌揉擦嘴脸或用舌头把嘴边洗干净的习性。

小熊猫前肢用于抓握的特化籽骨和大熊猫的前肢结构类似,这属于一定条件下的趋同演化。小熊猫的祖先是树栖的,这个结构也有抓握树枝的功能。对竹子的食物选择加强了籽骨的抓握功能。小熊猫和大熊猫基因中用于感受鲜味的基因都退化了。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在自然条件下,小熊猫一般在早春3-4月间发情,在发情期雌雄都会发出特有的求偶声,并常在石头上或树桩上摩擦外生殖器。雌性在这期间还会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雌性的排卵与雄性的外界刺激有关,如果没有雄性个体的出现,雌性的激素水平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直到有发情行为出现排泄物中的激素水平才会升高。在圈养条件下,北半球小熊猫的发情期一般在1-3月,南半球小熊猫的发情期则在6-8月。

小熊猫在非繁殖期为独居,在繁殖季节,互动才会增多。雄性会跟随闻嗅雌性臀部,雌性则会把身体弓起,头向上倾斜,尾巴指向一侧,向雄性发出邀请。雄性爬跨后即开始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开始冲刺,交配过程可能长达数小时,其间会包含多次插入

妊娠哺育

小熊猫孕期为114-145天,胚胎有延迟着床现象。一般于5-8月产仔,每胎1-2仔,偶有3仔,4崽较为罕见。由于小熊猫繁殖力较强,所以在自然情况下,种群中通常是幼体多于成体,年青的多于年老的。生殖间隔一般在12个月左右。

在野外,雌性小熊猫会在树洞、空心原木和树桩以及岩石裂缝中筑巢。筑巢材料的收集在幼崽出生前几周就开始了,但在分娩前2天左右筑巢行为最为频繁。筑巢行为在幼崽出生后仍会继续。在搬到新巢或幼崽断奶前后,特别是在哺乳或玩耍之后,雌性筑巢行为更为常见。材料通常是树枝和树叶。雌性会把材料在洞中耐心铺好。

在幼崽能离巢活动之前,母兽每天最多要在巢中呆16个小时以上,幼崽能离巢活动之后,母兽每天在巢中时间逐渐降为约4小时。母兽和幼崽一起睡觉,为它们清理排泄物并梳理毛发。在遇到危险时雌性会用嘴叼着它们转移。转移行为第1个月最为频繁。母兽每天哺乳3.6次,平均哺乳时间约为1小时。雄性也会参与和幼崽的玩耍。

生长发育

幼崽初生时眼睛未睁开,长满灰黄色绒毛。头部灰白色,没有脸斑。身长约20厘米,尾长约5厘米,尾环不显,体重100-150克左右。幼崽出生后每天增重约7克,21-30天后睁眼,能发出吱吱的叫声,前后肢都能缓慢移动,体色逐渐变深。70天左右可离巢活动。幼崽出生约4个月后开始进食竹子,约8个月后断乳。

幼崽在巢中会和母兽学习梳理、筑巢以及如何一起玩耍。幼崽会通过叫声来呼唤母兽,通过嗅觉和舔舐来感知和交流。通常幼崽会和母兽共同生活1年左右,直到母兽再次产仔前才会离开,断乳后幼崽即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小熊猫性成熟年龄约为22个月,初次产仔年龄通常为24-26个月。小熊猫的寿命平均为8-10年,圈养个体可达14年。

人工饲养

历史概况

小熊猫的人工饲养始于1908年,最早饲养的是伦敦、加尔各答和圣地亚哥等地的动物园。1950年后小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美国和欧洲其他动物园也开始进行饲养。至2011年全球圈养小熊猫数量将近1000只。在欧洲和北美的动物园中小熊猫的种群数量较多。

中国共有30余家机构在饲养小熊猫,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成都熊猫繁育基地等单位。小熊猫的人工饲养对于物种保护和研究其生活习性有重要意义,其中中国圈养的小熊猫遗传多样性较相对丰富。不过,在中国私人饲养小熊猫属于违法行为。

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小熊猫在饲喂时,饲料应以素食为主,如竹叶、竹笋、水果等,附以窝头及鸡蛋等,其消化吸收效果较好,喂食过多肉类会导致小熊猫肥胖和营养不良。饲养小熊猫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较大运动当地会令小熊猫提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水平,而类似于自然环境栖息地的场地对于增加小熊猫运动玩耍时间、促进繁殖行为、减小对人类的警戒等都有较大帮助。

疾病防治

小熊猫的常见疾病主要有犬瘟热寄生虫病(如:线虫寄生)及一些病毒病(如:犬细小病毒犬冠状病毒)。感染犬瘟热后,小熊猫往往出现高热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炎症,死亡率较高。对此,有效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卫生清洁及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并做好病原检测工作,可以选择为其接种对症的疫苗产品。线虫寄生也会让小熊猫消化和呼吸系统出现炎症,对此应经常检查其粪便,避免同蜗牛和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等接触,并进行药物驱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有小熊猫分布的国家,适宜其生存的栖息地总面积约为14万平方千米,以每4.4平方千米1只的密度来推算,全球数量应约为16000-20000只。2011年统计,小熊猫在尼泊尔约有300-580只,在印度约有280-430只,在中国约有3000-7000只。截止2014年在尼泊尔小熊猫的密度为每2-5.5平方千米1只,在印度小熊猫的密度大约为每2-3平方千米1只,在不丹和缅甸的数量及种群密度未知。其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小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食物短缺、疾病和宠物贸易。其对栖息地有一定特殊要求,多需要环境中树桩、树洞等,但这些环境因素容易被放牧和砍伐等活动所破坏。竹子会大量开花,然后枯死。小熊猫在高度分散的环境中很难找到新的觅食地,在穿越不合适的栖息地时也会面临威胁。

在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小熊猫被人为滥捕,捕获后作为宠物进行交易,给它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尤其是在南亚国家。其极易感染犬瘟热,即使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也不能避免感染,此种病毒对其具有致命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家犬及其排泄物与小熊猫之间的接触变大,使其患病风险提升。

保护级别

2015年,小熊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物贸易名录》(CITES)附录 I ,相关贸易被严格限制。(该名录认可的小熊猫分类观点为“单种属”)

保护措施

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及中国都建立了大量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小熊猫的栖息地和阻止狩猎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有较大作用。截止2012年在中国小熊猫保护区有46个、印度有19个、尼泊尔有9个、不丹有5个、缅甸有3个。在保护区的主要保护措施是防止栖息地被破坏、保证小熊猫活动通道的畅通,避免人类活动对其生活的干扰以及阻止狩猎活动对其造成的伤害。截止2012年在其分布国家,小熊猫均受到法律保护。在中国和尼泊尔,小熊猫同时被列入物种红色名录。

种间关系

小熊猫经常与大熊猫共用栖息地,它们的食性类似,但并没有构成激烈竞争。这主要是因为小熊猫和大熊猫在食性上有差异。小熊猫主要取食竹叶和较为细嫩的竹枝和竹笋,大熊猫则取食竹子的所有部分和较为粗大的竹笋。而且大熊猫和小熊猫的活动时间也是基本错开的,这使得它们可以在同一空间中和平共处。而其主要天敌有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豺(Cuon alpinus)和豹(Panthera pardus)等。

相关文化

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周六是“国际小熊猫日”,旨在建立全球小熊猫保护网,共同努力、切实有效开展小熊猫的保护工作。小熊猫的形象还出现在了很多影视作品中,如2008年《功夫熊猫》中主人公阿宝的师傅就是一只小熊猫。2022年上映的《青春变形记》中的女主角一激动就会变成巨大的小熊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