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貂 :貂科貂属中的一种动物

更新时间:2023-06-06 22:18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又名青、黄颈黄鼬,是鼬科貂属的一种陆栖食肉目动物,其喉部毛发为鲜黄色,体长45-65厘米,体重1-5千克,是貂属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黄喉貂食性较广,以哺乳纲、鸟类、昆虫纲和植物类等为食,常2-3只结成队伍共同捕猎,行动迅速。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起到调控作用,又对栖息地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黄喉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小,趾爪粗壮尖利。全身被毛黑褐色至黄棕色,喉部鲜黄色,背部有明显黑色背纹,尾黑色。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栖息于云杉和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中,常筑巢于树洞或石缝中。黄喉貂多在树上行动,只有在树特别少的时候才下到地面。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喉貂曾作皮张用,在这期间皮张获得数量逐年减少,2019年,东北地区的黄喉貂已不足2000只。2021年,黄喉貂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黄喉貂(印度)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分类和演化

分类研究

黄喉貂的地理变异性很大,有许多的亚种。1989年,美国生物学家施赖伯等人指出黄喉貂爪哇亚种(Martes flavigula robinsoni)与马来西亚半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的亚种明显不同,认为黄喉貂爪哇亚种可能是一个独特的物种。1995年俄罗斯生物学家罗兹诺夫(Rozhnov)将黄喉貂的几个亚种例如黄喉貂苏门答腊亚种(Martes flavigula henrici)、黄喉貂海南亚种(Martes flavigula hainana)和黄喉貂马来西亚亚种(Martes flavigula peninsularis)列入黄喉貂苏门答腊亚种Martes flavigula henrici(异名:Mustela lasiotis);2007年俄罗斯生物学家阿布拉莫夫(Abramov)等人,命名为Lamprogale lasiotis。

1936年,英国动物学波科克(Pocock)和巴里什尼科夫(Baryshnikov)以及1997年的阿布拉莫夫(Abramov)将黄喉貂与貂属的其他物种分开,将其归入Lamprogale属。然而2014年,Li等人的遗传学研究证实了貂属的单系,将黄喉貂列入貂属。

形态特征

体型

黄喉貂是貂属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其体长在450~650毫米之间,尾长370~450毫米,体重1~5千克,尾粗长,为体长的2/3以上。

头部

黄喉貂头部前端为三角形,耳廓大而宽,耳根短而圆,吻尖,头颅为方圆形。鼻骨较短,额头突出,颧弓粗且外扩,颧骨突较明显。

被毛

黄喉貂毛色鲜亮,全身黑褐色至黄棕色,夏季被毛颜色比冬季更深;亮黄色喉斑延伸至胸前部。头部至颈背部为黑褐色,起于吻部止于颈背部,下颌为白色延伸至耳下部;体背部橙黄色或黄褐色,在体中部渐过渡为黑褐色,胸部橙黄色或黄褐色,腹部淡黄褐色或浅黄白色;四肢短小,下部为黑色;尾圆柱形,黑色。

脚部

黄喉貂为趾行动物,爪发达呈圆柱形,趾爪粗壮尖利,前后肢各具五趾,前掌由两个前后排列的掌垫组成,后掌由四个分离的掌垫组成。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

黄喉貂主要分布于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阿富汗)、整个东南亚(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婆罗洲岛)和东亚(中国、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模式产地:尼泊尔。

中国分布

黄喉貂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等)、西北陕西省、陕西等)、西南(四川省云贵高原等)、藏东南(青海藏南亚区)、华中区(湖南省、湖北、安徽等),华南区(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直到广东、广西等省都有其分布。台湾还分布有黄喉貂台湾亚种种群

亚种分布

黄喉貂有10个亚种。

栖息环境

黄喉貂活动不受地形影响,栖息地范围很广,喜欢由云杉和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在中国,小兴安岭的红松林、秦岭地区的针阔叶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季雨林、台湾和海南省的高山森林等地都有它的踪迹,栖息地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下,最高纪录到其活动海拔约为4500米;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它更喜欢混合(针叶和阔叶)森林;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它栖息在林木线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在老挝、缅甸和泰国,它存在于广泛海拔范围的森林和其他各种相邻栖息地中。

生活习性

行动方式

黄喉貂多在树上移动,只有在树特别少的时候才下到地面,其前足足印宽度为4~7厘米,长度为5~8厘米,后足的足印要小一些,“四印式”的足迹只有在雪面冰层上见到,通常在松软的深雪地上行走的时,黄喉貂会将后足准确地踏人前足留下的足印中而形成触科动物典型的“双印式”的足迹。

节律行为

黄喉貂为昼行性物种,主要在晨昏活动,夜间活动在月夜(满月的几天内)增加。在不同季节,黄喉貂的活动高峰时间不同,春夏季的活动高峰主要出现在傍晚,秋冬季活动高峰主要出现在下午,并且冬季夜间活动比其他季节明显增多。

觅食行为

黄喉貂食性较广,主要由哺乳纲、鸟类、昆虫纲和植物类等组成,大部分时间喜食鼠类、各种小型动物麝等如蹄类幼崽,喜食蜂蜜,它们适应人类靠近,会人类粪便中获取食物。兽类是黄喉貂各季节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食物来源,并在各个季节都对兽类呈现捕食偏好性,在春夏季以捕食中小型鸟兽类为主,如:东方狍、小野猪崽、兔、鼠、鸟、青蛙、各种昆虫和鱼。尤其偏好捕食鸟类。在秋冬季喜食植物,如红松果、橡籽、浆果、梨和山里红等。

社群行为

黄喉貂喜欢单独生活,但常集群围猎,围猎时有队形且行动迅速,典型的觅食群体是2~3只,少数为5~7只。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们会成群结队地捕食西伯利亚麝鹿(Moschus moschiferus),而在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两只一起狩猎更为常见。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黄喉貂在春季繁殖,为一夫一妻制,每年的3月初,黄喉貂常成对活动,活动力增强,雌雄貂开始相互追逐、打斗,雄性之间也会为争夺配偶发生争斗。3月下旬为交配期,交配时雄貂叼住雌貂的颈部,并抱住雌貂后肢连续抖动,交配时间短。

哺育生长

交配受精卵后,雌性黄喉貂怀孕期为5~6个月,包括3~4个月的延迟着床期,5~6月产仔,每胎2-4只,产仔前雌貂在洞口附近寻找树枝,出入洞频繁。初生黄喉貂幼崽体重在97~124克之间,双目紧闭,出生后8~10天睁眼;出生后2天内可吃奶,10~20天后可吃细碎肉糜,经雌貂哺育70~80天后可跟随雌貂出洞,同窝幼崽常玩耍捕食,但捕食能力弱,幼崽2~3年性成熟,人工养殖条件下寿命约为14年,野生条件下寿命约为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喉貂曾作皮张用,在这期间皮张获得数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就没有收到黄喉貂的皮张流入中国皮草市场,可见数量呈减少趋势。1993年,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Sikhote-Alinsky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种群密度估计为每100平方千米1~5只。2019年,东北地区黄喉貂已不足2000只。

保护级别

2016年,黄喉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1年,黄喉貂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黄喉貂(印度)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致危因素

黄喉貂森林砍伐将导致总体上种群数量的减少,但这些下降不会对该物种构成威胁。。

黄喉貂偶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东部、中国黑龙江省地区被猎取皮毛,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其他地方,有一些对黄喉貂针对性的狩猎的记录:主要是为了获取这种动物的皮毛。

保护措施

黄喉貂在其分布范围内的许多地方都受到保护,在马来西亚(1972年)、缅甸(1994年)、泰国(2003年)等地都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

生态价值

黄喉貂是牧食食物链的二级消费者,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起到调控作用,又因为其对栖息地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极为敏感,所以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