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更新时间:2024-09-20 22:57

尼柯莱·格洛凡诺夫(Nikolai·Golovanov,1891年1月21日—1953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原)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15年担任合唱团副指挥,1925—1929年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教授歌剧,担任管弦乐团指挥;1937年担任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和艺术总监;格洛凡诺夫是知名的指挥家,也是著名钢琴家、教师和非常多产的作曲家;其录音作品相当广,有“录音先锋”之称,1952年被苏联当局剥夺了大剧院管弦乐团指挥的头衔,次年便在莫斯科与世长辞,时年62岁。

人物简介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Nikolai·Golovanov,1891—1953),1891年1月21日生于莫斯科,1953年8月28日病逝于莫斯科。

格洛凡诺夫是(原)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是Ippolitov-Ivanov的学生,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如同一般的年轻人,戈洛瓦诺夫拥有歌唱教师的资格同时也学习作曲。1915年,他在波利修剧院指挥自己的第一个交响乐音乐会,同年在此他成为合唱团副指挥,1911—1928年间又列名于波利修剧院首要指挥,并在 1948—1953年间再次被列名;1925-1929年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教授歌剧和管弦乐指挥;1929年被指定为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的音乐和艺术总监;更特别的是,他同时也领导歌剧的传布。

在1920 年代早期,他与Antonina Nezhdanova(1873-1950)结婚,而在1938年被任命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歌剧院的总监。戈洛瓦诺夫除了是知名的指挥家之外,也是著名钢琴家、教师和非常多产的作曲家。

比起其它的指挥家,戈洛瓦诺夫的录音作品相当广,因而有“录音先锋”的封号,日本的季刊Classic Press,以“俄罗斯怪物指挥者”来称呼他。

他在指挥的系谱学里,比较偏荷兰指挥家孟格堡的风格,其音乐是极致的浪漫,不负「怪物」之名。最后对这位非凡的指挥家下了这样的批注:“在Golovanov的音乐中,人们听到一个受复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乐人”。

他在去逝的前一年,即1952年被苏联当局剥夺了大剧院管弦乐团总指挥的头衔。

人物评价

一篇评论文章中,作者称尼柯莱。格洛凡诺夫(Nikolai.Golovanov)是一位非凡的人,一个受复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乐人——人们对此深有体味。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佳丽娜·维什尼芙丝卡雅(Galina.Vishnevsksya)在其回忆录《佳丽娜,一个俄罗斯的故事》(1984年英文版)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那年我刚加入剧院,首席指挥是伟大的尼柯莱·格洛凡诺夫,他已经在国家大剧院工作了二十年。但最近一段时间来,有关于他将被调离的传言却甚嚣尘上,原因是克里姆林宫对他不再满意了。一天,当他像往常那样来到剧院门口时,这位首席指挥却被卫兵拦了下来:“你的通行证!”指挥问道:“什么通行证?你在说什么?难道你不认识我吗?”但卫兵的态度依旧强硬:“请出示你的通行证!”指挥家只得拿出自己的通行证。但就是在这个出口,他却被告知再也不能进入这栋建筑了:身材魁梧的大师已不再是大剧院的首席指挥而且永远不能在这里工作了。那是发生在1952年的事。”

如果一个人与“权力中心”的趣味背道而驰,纵然他是全苏最受人尊崇的音乐家也难逃厄运。格洛凡诺夫死了,他最终不愿在屈辱中苟活于世,那一天是1953年8月28日。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格洛凡诺夫还是被当局允许指挥另一个与他共事多年的乐团——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在那一年里,他完成了最后一批让人激动不已的录音室作品,其中包括大部分弗朗茨·李斯特交响诗——那是大师一生的挚爱。

音乐从格拉祖诺夫交响乐开始最终贯穿李斯特的五部交响诗——奥菲欧、挽诗、马捷帕、节庆之声和普罗米修斯。我相信格洛凡诺夫在演奏这些作品的时候一定像是将旧日时光又重温了一遍。他喜欢在每个黄昏到来时才缓慢走进录音室,并且一生都保持了这个习惯。

落日的余辉让那些早已褪色的乐谱呈现别样的光芒,在生命的晚秋再度像盛年执掌全苏最高音乐帅印时般置身于李斯特那些鲜有人问津的音乐一定是件难忘的事,但毕竟情怀已大不一样,往事历历在目,回忆真让人温馨而又酸楚。

摇摆不定的童年翻山远去,那时格洛凡诺夫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在那里他见到了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亚历山大·史克里亚宾(他称他俩是“伟大的莫斯科人” ),并终于成为此二人最杰出的诠释者之一。但这款唱片并没有收录他们的作品。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这套CD上的音乐“表明与其指挥风格恰恰相反” 。事实上,格洛凡诺夫是一个多么脆弱的人。令人悲哀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录制过彼得·柴可夫斯基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或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

作为一位指挥家,格洛凡诺夫结合了他昔日的同事阿尔伯特·科茨(Albert.Coates)时而流于轻率的戏剧性以及荷兰人威廉·门格尔贝格(Wilhelm.Mengelbeger)对于复杂分句的敏锐直觉;相较于后来的领袖,他也与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Evgeny.Mravinsky)那过分考究的精确风格迥异其趣。格洛凡诺夫身上踊跃着一种醒目的天分与易于挥发的即兴气质,意识中无法言传的审美态度。

很难相信是格洛凡诺夫生命的最后一年烘托了唱片的伤感气氛。对于任何一个不明背景的人来讲,这里提供的音乐是梦幻般美好的,所有的听者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被一种什么联系在一起;仿佛大师指挥费利克斯·巴托尔迪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配乐,烈焰滚滚的高潮神秘隐退,主题最后一次的陈述出现了令人疼痛的自由速度,水晶般的音乐在寂静中蜿蜒舞过,眷带着思念迟迟不肯离去,那时现实离我们如此遥远,死亡不只是一个梦想;那是格洛凡诺夫大师的天鹅之歌。

经典录音

基本信息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格洛凡诺夫)

EMI CLASSICS CZS 7243 5 75112 2 3 [2CD]

单声道 ADD

具体曲目

格拉祖诺夫:

第五交响曲

费利克斯·巴托尔迪:《仲夏夜之梦》中的序曲及谐谑曲

彼得·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弗朗茨·李斯特:奥菲欧、英雄的葬礼、玛捷帕、节庆之声、普罗米修斯

乐团: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录音地点:莫斯科,1952(摩西·门德尔松,格拉祖诺夫); 1952-1953(李斯特); 1948 (兹拉特科·柴可夫斯基

详尽评述

世人

认为塞缪尔·萨蒙苏德(Samosud)及伊凡尼·斯韦特兰诺夫(Svetlanov)的指挥风格是在格洛凡诺夫的帮助下形成的。我对萨蒙苏德的录音没有印象,但我的确可以听出斯韦特拉诺的风格跟格洛凡诺夫的完全一致。20世纪60年代他在“旋律”( Melodiya)公司对彼得·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USSRSO)所做的原滋原味的录音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么,什么是格洛凡诺夫的风格?不仅可以从该碟,而且还可以从阿莱基诺(arlecchino) 及波希米公司的唱片中得出答案。所有我听过的录音都是那么令人激动,它们中的每一首都是精品。格洛凡诺夫在麦克风前似乎并不紧张,如果真的有人紧张,那一定是“旋律”公司的工程师们,因为他们不得不去适应格洛凡诺夫所创造出的那种极致音响。

我们先从弗朗茨·李斯特交响诗谈起。格洛凡诺夫是否录制了所有李斯特的交响诗?这套唱片中收录了其中的5首。据我所知他还录制了《塔索》,《匈牙利》及《匈奴之战》,但《前奏曲》呢?

对于这些已经失去了光彩的曲谱,格洛凡诺夫一如既往地倾注了他惯有的激情。他具备一种醒目的天分,能使这些曲目听起来比实际上的要伟大。那些听卡拉扬的《前奏曲》(DG),比切姆的《奥菲欧》(EMI),梅塔的 《匈奴之战》(DECCA 大约于1971年),或海丁克和马祖尔(Masur)全集(马祖尔的全集刚由法国的EMI公司重新发行)的听众不幸受到了误导。梅塔《匈奴之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演说家式的演译风格与格洛凡诺夫的最为相似。很可惜格洛凡诺夫自己的《匈奴之战》未能被疏收入,用以代替《普罗米修斯》。

《英雄的葬礼》开始和结尾处都伴随着边鼓类似于临死前的尖利呼噜声。这是一部庄严的送葬曲,其中可听到彼得·柴可夫斯基《悲怆》的影响。在9分53秒处,法国号的演奏音色洪亮,收放自如,抛弃了任何有关颤音的禁忌,手法极为夸张,无拘无束。透过轻微的表层噪音,《普罗米修斯》听上去像二流的柴可夫斯基作品。第一张CD的最后一首曲子是《奥菲欧》(比切姆的至爱)。该曲在结构轻巧——风格有点像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7分40秒处铜管乐器的演奏听起来极像阿仁斯基(Arensky)的交响乐。

第一张CD里头一首曲子是格拉祖诺夫的《第六交响曲》。整部曲子的强度呈渐弱的走势,琴弦拨动时闪耀的微微光芒,就如同粼粼日光。格洛凡诺夫在此又运用了他惯常的悬念表现手法和堪称一流的劈、砍式的令人兴奋的诠释方式,听觉上给人带来的那种震撼力就好比燃烧的油井。第二乐章是主旋律和变奏曲,尽管曲子的强度还是有所减弱,但依旧能感觉得到严格的控制。格洛凡诺夫极为自信,把主旋律与每一个变奏曲之间都划分得很清楚(共有7个变奏曲)。它们并不是单个地被联系在一起。第三首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欢快的谐谑曲,全曲精确无误与他指挥演奏的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别无二致。充溢着渴望的小间奏曲是一首芭蕾舞音乐(只有3分44秒)。历时9分37秒的终曲的开头有点像鲍罗丁《第二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之后便发展进入到一种深沉、华丽、兴高采烈的氛围之中,使我想起了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的终曲。就像弗朗茨·李斯特交响诗一样,格洛凡诺夫使它听起来比实际上的更加动听。

聆听用俄罗斯方式(或至少是格洛凡诺夫方式)的门德尔松的作品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特点就是铁杆般的控制,乐队枪炮齐鸣,速度令人心跳加快,但同时也不乏温柔和浪漫。《谐谑曲》的演奏让聆听者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1812年序曲》是音乐会现场录音,听得见咳嗽和尖叫声。指挥凭借节奏控制着全曲的进展,使该曲听起来有点像即席的作品。就像格洛凡诺夫经常做的那样,这一次他也成功地运用了其罕见的技巧——自发、和谐还有他那令人惊愕的音色。该版本听不到加农炮的炮声,60年代RCA所出的“dynagroove”LP里有加农炮的录音(还记得Igor Buketoff的唱片吗?)。即便是少了炮声,格洛凡诺夫也让我们深信该版本值得一听。它完全不同于70年代吸引听众到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参加维克托·霍克豪瑟音乐会的那种恢宏的礼拜日晨祷。在12分04秒、12分40秒、12分52秒、13分12秒处倾泻而下的小提琴的旋律就像是倾盆而下的炽热酸雨,另外还有在乐曲最后几分钟的喧闹——难怪连冷漠的莫斯科观众也都禁不住掌声雷动。我知道很早以前所有人都把《1812年序曲》抛在脑后,但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版本。

我需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除了这首现场录音的《1812序曲》,格洛凡诺夫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他去世的当年或是去世的前一年灌制而成的。这一点表明与其指挥风格恰恰相反,格洛凡诺夫实际上是一个多么脆弱的人。令人悲哀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录制过彼得·柴可夫斯基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或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

接下来我们需要介绍些什么?喜欢格洛凡诺夫的人可以从俄国波希米唱片公司获得很多的选择,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史克里亚宾(Scriabin)的全部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沃尔夫冈·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弗朗西斯卡的激情演绎。EMI集团唱片公司会把阿诺索夫(Anosov),萨蒙苏德以及高克(Gauk)的录音作品收录进《二十世纪伟大指挥家》的后期系列里吗?穆拉文斯基(Mravinsky)、孔德拉申(Kondrashin)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Rozhdestvensky)也许会是更明显的选择。如果我后来能恳请斯坦福·赖特跟约翰·帕特里克试听一下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演绎的艾涅斯库(Enescu)《第一交响曲》就好了,该版本是 俄罗斯“旋律”公司发行的LP。本部作品在他的指挥演奏下热力四射,强劲无比。莫斯科RSO灌制的孔德拉申演奏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同样也需要增添一些柔情,而这种柔情只有EMI公司才能给予。在目前发行的效果不佳的录音版本背后隐藏着一些热力四射的演奏,比我听过的每一个指挥都更为出色,这包括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Ashkenazy), 马里斯·扬颂斯(Jansons), 古森斯(Goossens), 奥曼第( Ormandy )以及立顿(Litton)。

格洛凡诺夫的录音全部是单声道,曲曲都是极好的精神滋补品。一位非凡的指挥家,在格洛凡诺夫的音乐中人们听到一个受复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乐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