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 :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

更新时间:2023-04-30 22:55

尿毒症(uremia)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的最严重阶段,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导致代谢终末产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大量留,并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严重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的综合征。

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和急性肾损伤时肾功能迅速丧失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尿毒症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KD),尤其是CKD的晚期;也可见于急性肾损伤引起肾功能迅速丧失时。临床表现为水、电解质、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代谢紊乱以及各系统并发症。

尿毒症诊断指标为血肌酐(Scr)>707μmol/L(8mg/dl),肾小球滤过率(GFR)<15ml/min,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尿毒症患者临床治疗以肾脏替代治疗为主,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替代肾脏部分排泄功能,成功的肾移植可完全恢复肾脏的功能。

尿毒症病症的描述,在医书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医学家所描述的“癃闭”“肾风”“关格”等,即与尿毒症的表现十分雷同。1840年P.A.Piorry和D.I'Heritier最早提出“尿毒症”(uremia)一词。

美国2020年数据显示,美国(396人/ 每百万人)、新加坡(366人/每百万人)、韩国(355人/ 百万人)、泰国(339人/百万人)、日本(307人/ 百万人)和印度尼西亚(303人/ 百万人)的终末期肾病(ESRD)治疗发病率最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ESRD发病率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ESRD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增幅加快,每年约有2%的患者进入ESRD,据慢性肾脏病NET报告,中国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尿毒症发病率为122.19/百万人,患病率已达442.13/百万人。

命名

关于尿毒症这一病症的描述,中国古代医学家所描述的“癃闭”“肾风”“关格”等,即与尿毒症的表现十分雷同。1840年P.A.Piorry和D.I'Heritier最早提出“尿毒症”(uremia)一词。“尿毒症”又称“尿毒血症”,其最初的含义就是“尿(的毒素)留在血液中”(urine in blood)或“血液被尿液污染”(contaminating the blood with urine)。

病因

致病原因

高危因素

慢性肾脏病通常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逐步发展至尿毒症阶段,但在某些诱因下短期内可急剧加重、恶化,快速发展至尿毒症阶段,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渐进性发展的危险因素和急性加重、恶化的危险因素。

渐进性发展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蛋白尿(包括微量白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吸烟等。此外,贫血、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老年、营养不良、尿毒症毒素(如1,1,3,3-四甲基胍甲状旁腺激素、酚类)蓄积等,在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中也起一定作用。

急性加重、恶化的危险因素

累及肾脏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肾病等)复发或加重、有效血容量不足(如低血压、脱水、大出血或休克等)、肾脏局部血供急剧减少(如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用ACEI、ARB等药物)、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肾毒性药物、泌尿道梗阻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如严重感染、高血钙、肝衰竭、心力衰竭等。

发病机制

尿毒症毒素(uremic toxins)的蓄积

机体内环境紊乱

病理生理学

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异常

1.水、钠平衡紊乱

CRF晚期,肾已丧失调节钠的能力,常因尿钠排出减少而致血钠增高。如摄高钠血症,极易导致钠、水潴留,水肿和高血压

2.钾代谢障碍

CRF晚期因尿量减少而排钾减少、长期应用保钾类利尿剂、酸中毒、感染等使分解代谢增强、溶血、含钾饮食或药物摄入过多等因素而引起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影响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并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钙磷代谢障碍

4.镁代谢障碍

5.代谢性酸中毒

当GFR降至10ml/min以下时,硫酸、磷酸等酸性产物滤过减少而在体内蓄积,血中固定酸增多;继发性PTH分泌增多可抑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碳酸酐酶活性,使近曲小管泌H+和重吸收HCO3-减少,因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肾性骨营养不良

又称肾性骨病,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酸中毒和铝积聚等所引起的骨病,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症和骨囊性纤维化等。

肾性高血压

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renal hypertension),为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钠水潴留

实验证实,肾单位大量丧失及临床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晚期CRF患者,其血压水平与钠平衡有直接关系。CRF时肾脏对钠水的排泄能力下降,可出现钠水潴留,从而引起:①血容量增多,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②动脉系统灌注压升高,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③长时间血管容量扩张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血管阻力增加。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肾性高血压的发展。

2.肾素分泌增多

主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动脉硬化症等疾病引起的CRF,由于常伴随肾血液循环障碍,使肾相对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Ⅱ形成增多。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引起小动脉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加,又能促使醛固酮分泌,导致钠水潴留,并可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和分泌增多,故可导致血压上升。

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

肾单位大量破坏,肾脏产生激肽、PGE2、PGA2及Ang1~7等降压物质减少,也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出血倾向

由于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如尿素、胍类、酚类化合物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表现为:①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受到抑制,因而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减少;②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功能减弱,因而出血时间延长。

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renal anemia)的发生机制: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导致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②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如1,1,3,3-四甲基胍)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③毒性物质抑制血小板功能所致的出血;④毒性物质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溶血性贫血;⑤肾毒物可引起肠道对铁和叶酸等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或利用障碍。

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血中尿毒症毒素的蓄积,脑循环与脑代谢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周围神经病变

其原因是患者血中胍基琥珀酸或PTH增多,抑制神经中的转酮醇酶,故髓鞘发生病变而表现外周神经症状。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

其发生可能与消化道排出尿素增多,受尿素酶分解生成氨,刺激胃肠黏膜产生炎症甚至溃疡有关。此外,因肾实质破坏使胃泌素灭活减弱,PTH增多又刺激胃泌素释放,故胃泌素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使溃疡发生。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功能障碍是由于肾性高血压、酸中毒、高钾血症、钠水潴留、贫血以及毒性物质等作用的结果。

呼吸系统

免疫系统

其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明显抑制,而体液免疫反应正常或稍减弱。血中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其所以出现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因毒性物质对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有抑制作用,或者对淋巴细胞有毒性作用。

皮肤变化

毒性物质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所致皮肤钙沉积,可引起瘙痒。

物质代谢紊乱

1.糖代谢紊乱

约半数病例伴有葡萄糖耐量降低,其机制与尿素肌酸酐和中分子量毒物的如下作用有关:①使胰岛素分泌减少;②使生长激素(可拮抗胰岛素)分泌增多;③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障碍;④肝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

2.蛋白质代谢紊乱

患者常出现消瘦恶病质、低蛋白血症等负氮平衡的体征,其发生机制:患者摄入蛋白质减少或因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使蛋白质吸收减少;②毒性物质(如1,1,3,3-四甲基胍)使组织蛋白分解加强;③随尿丢失一定量蛋白质;④因出血使蛋白丢失;⑤合并感染可导致蛋白分解增强。

3.脂肪代谢紊乱

患者血中三酸甘油脂含量增高,出现高脂血症。这是由于胰岛素拮抗物使肝脏合成甘油三增加,周围组织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而清除甘油三酯减少所致。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代谢紊乱

并发症

1.消化系统并发症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是尿毒症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心血管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比普通人群升高15~20倍,死亡率进一步增高(占尿毒症死因的45%~60%)。

3.神经系统并发症

尿毒症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可高达86%,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周围神经病变两种形式。

4.呼吸系统并发症

5.免疫系统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明显抑制,而体液免疫反应正常或稍减弱。血中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

6.血液系统并发症

7.骨骼病变

诊断

诊断原则

尿毒症的诊断不仅要根据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还要结合各系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症状诊断

尿毒症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代谢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各系统均可出现临床并发症。

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肾脏CT、超声检查:CT、超声检查对确定肾的位置、大小、厚度以及肾盂有无积液、结石、肿瘤有帮助。通常情况下,尿毒症患者双肾萎缩,皮质变薄。

诊断指标

实验室检查

K/DOQI对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及建议

鉴别诊断

对既往病史不明,或存在近期急性加重诱因的患者,需与急性肾损伤鉴别,是否存在贫血、低钙血症高磷血症、血PTH升高、肾脏缩小等有助于与急性肾损伤鉴别。

慢性肾脏病与肾前性氮质血症的鉴别,在有效血容量补足48~72小时后,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肾功能即可恢复,而慢性肾衰竭肾功能则难以恢复。

治疗

一般治疗

营养治疗

心理治疗

运动疗法

临床治疗

肾脏替代治疗

1.血液透析

2.腹膜透析

3.肾移植

4.透析指征

并发症的治疗

1.控制高血压

2.控制感染

3.贫血和出血倾向的治疗

4.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炎的治疗

5.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治疗

6.高脂血症的治疗

7.其他治疗

糖尿病肾衰竭病人随着GFR下降,因胰岛素灭活减少,需相应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般应逐渐减少;瘙痒症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控制高磷血症及强化透析,对部分病人有效。

预后

预防

CKD筛查

CKD往往起病隐匿,患者长期处于无症状阶段,疾病知晓率低。当疾病发展至G3期时,患者发生并发症风险和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KD)的风险显著增高;CKD如能得到早发现、早治疗,病情可得到良好控制,甚至可以逆转,所以筛查CKD意义重大。

控制CKD进展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积极锻炼、戒烟、保持健康体重),合理摄入营养物质、控制蛋白尿、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控制高尿酸血症、谨慎用药等措施控制CDK的进展,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期。

对CKD高风险人群开展一级预防

历史

发现史

发病机制研究史

治疗史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肾移植

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

相关人物

托马斯·格雷姆 (Thomas Graham)

陈香美

社会与文化

世界肾脏病日

国际肾脏病学会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病以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认识,并重视在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的检测和预防方面全球的迫切需求。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成立于1980年,1982年,首届肾脏病专题学术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50人;此后学术会议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中华肾脏病年会参会代表已经超过4000人,黎磊石教授、林善锬教授、王海燕教授和刘志红院士等相继成为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