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更新时间:2022-11-02 15:48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市,中共党员,著名药学专业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她带领团队发现抗疟药青蒿素以及合成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了新纪元。她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项。

屠呦呦于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5月,屠呦呦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单”前50名,同年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2020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父亲正是根据《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这段话,为自己女儿取名“呦呦”。屠呦呦家里有四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937年随父母迁入在海曙区开明街26号屠呦呦故居。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舅舅姚庆三(1911-1989)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

屠呦呦家庭重视教育,她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当地最好的学校。16岁时她患肺结核休学2年接受治疗,这段经历促使她选择医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方向。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大学期间她系统性学了生药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等药学课程:比如在生药学课程中,她学习了娄志岑教授讲授的如何根据植物学描述等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区分和识别;比如在植物化学课程中,她学习了林启寿教授关于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如何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如何从植物中分离出化学物质等。

工作和科研经历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新成立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6-1962年,屠呦呦对中医半边莲以及银柴胡进行了生药学的研究并解决了品种混乱问题,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并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结合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工作。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负责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任务。

屠呦呦以及工作团队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3个月时间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包含640余种的中药单秘验方《疟疾单秘验方集》,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臭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初期提取有效成分失败,查阅中医古籍发现,唯一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文献,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当时的中药方剂都需要煎煮,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活性成分。

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后,用乙醚萃取黄花蒿,直到第191次实验,1971年10月,获得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1年12月,在感染疟疾的猴子身上进行测试时,也显性出相同的效果。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证实安全性,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亲自试服该提取物。

1972年11月,屠呦呦团队从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年秋,中药所派人赴海南疟区对青蒿素单体率先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有效性。

青蒿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

1973 年 9 月,双氢青蒿素被屠呦呦团队实验发现,使用较低的剂量足以达到与青蒿素相同的疗效。

1977年3月,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内——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在完成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稳定性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流程后,卫生部分别于 1986 年和 1992 年授予中国药物研究所青蒿素新药证书和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1995年,屠呦呦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2001年,屠呦呦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年,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科研经费。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7年,屠呦呦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9年,针对世界卫生组织和部分东南亚发现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的问题。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疗效立竿见影。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

2019年,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9年,屠呦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2020年,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发现青蒿素: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将青蒿素开发为中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被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从2000年到2015年疟疾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发现双氢青蒿素: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青蒿素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组成的复方——复方双氢青蒿素,经验证确认二药具显著协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数为7.6,用于解决多重抗药性恶性疟蔓延效果良好。

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相关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论文著作

代表性论文

注:以下论文是结合学术引用量、围绕关键贡献、刊物影响等选取代表性论文

出版书籍

人才培养

屠呦呦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多名硕士、博士生。

为支持北京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她在2016年12月25日签署捐资100万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获得荣誉

人物影响

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项。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同志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奖,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发出贺词。贺词说,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致信屠呦呦,祝贺她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屠呦呦班

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九年联合培养、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于2020年起开始招生。计划招生15人,在北京、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浙江省5个省市各招收3名学生。

相关纪念

效实中学(母校)

2016年6月6日,屠呦呦铜像揭幕仪式在屠呦呦高中母校——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举行。屠呦呦铜像由宁波效实中学的各地校友会共同倡议,并自筹资金制作而成。塑像放置在效实中学校园内,激励后学晚辈不断进取、勇攀科学高峰。

宁波中学(母校)

2015年12月9日,宁波中学屠呦呦陈列室正式开放,陈列室内收录了大量屠呦呦与青蒿素、与宁中、与家乡、与诺贝尔奖等内容,同学及老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屠呦呦。

广药神农草堂

2018年11月7日,全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广药集团籍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召开之机,在旗下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树立屠呦呦塑像,弘扬科学精神和中医药文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等领导为屠呦呦塑像揭幕。

旧居陈列馆

2021年5月24日,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入选浙江省首批“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

人物传纪

《屠呦呦传》由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组织编写。通过描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现了这位“中国居里夫人”的独特风采,以及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及中医药界为人类社会做出的独特贡献。

人物故居

2015年12月8日,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遗产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在公布的第一批宁波市历史建筑名单中,屠呦呦故居成为入选的421处历史建筑之一。

家庭情况

屠呦呦的父系出自浙甬上屠氏,母亲姚仲禾出自慈溪姚氏。屠氏在明代治《易经》和《诗经》,而屠呦呦的名字也出自诗经。屠呦呦外公姚传驹,曾任民国财政部司长、东北三省中国银行行长等职。其舅舅姚庆三也是中国早期知名经济学家。

屠呦呦丈夫李廷钊。俩人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李廷钊曾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和国家冶金部等单位工作。1963年,俩人在北京举行婚礼,婚后,育有两个女儿。

人物评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10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