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华 :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3-06-10 11:53

常宝华(1930年11月6日—2018年9月7日),出生于中国天津,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共党员、并被授予中国国家一级演员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

1942年,年仅12岁的常宝华进入相声改进小组并编写了个人首部相声作品《字象》。1951年,常宝华拜师相声大师马三立,并于同年进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工作。之后在1953年,进入“海政文工团”工作。1958年,常宝华凭借相声《水兵破迷信》获得全国第一届曲艺会创作与表演优秀奖,并且作家赵树理也为该作品写了《我爱相声“水兵破迷信”》的论著。1959年,常宝华与赵忠、钟艺兵共同创作的相声作品《昨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全国文艺会演上获得创作和表演双料优秀奖,周恩来总理也曾对《昨天》提出过修改意见。1961年,常宝华因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军功三等功。1976年,常宝华与侄子常贵田创作并演出了相声《帽子工厂》,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

1978年,常宝华创作的相声《四人帮办报》《解剖》《两张照片》《非砸不可》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1988年,常宝华首次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并与其孙子常远一起演出了《对话趣谈——爷孙对话》。1995年,他凭借《追溯》这一经典之作,荣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中国曲艺牡丹奖。2006年,常宝华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特别贡献奖。2015年,常宝华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名为《沧海一声笑》的“从艺八十周年专场演出”。2018年9月7日,常宝华因哮喘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

常宝华学习和演出过传统相声70余段,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170多篇,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相声事业。

人物经历

年少学艺

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是常氏相声的创始人,擅长单口相声。在8岁时,常宝华就跟随以卖艺为生的父亲常连安和兄长常宝堃学习相声,并于次年登台表演,艺名“四蘑菇”。在那个相声演员社会极低的时代,年少登台的常宝华也经历了很多的辛酸和屈辱,13岁时与三哥常宝霆一起演出时曾被人叫“滚”。1939年,常宝华来到父亲北平市(今北京)西单新创办的“启明茶社”,该地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大本营,很多老一辈著名相声艺人如张寿臣苏文茂白全福等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当时的文化名流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言菊朋也是这里的常客,常宝华的相声表演在这里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佳作频出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相声演员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成为了人民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的当年,常宝华进入了改进旧相声、创作新相声的“相声改进小组”,并编写了个人首部相声作品《字象》。1950年,常宝华进入北京北城游艺社,除了演出的传统相声之余,还演出了文明戏(中国早期话剧,20世纪初曾在上海市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可即兴发挥)的《锯碗丁》《春阿氏》等以及反串了京剧《打面缸》《红鸾喜》《挑帘裁衣》等。次年,常宝华拜师了著名相声艺术家马三立,后调入了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工作,在此期间创作演出了《新事新办》《工人新村》《罗汉钱》等曲剧。同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常宝华凭借曲剧《新事新办》荣获了艺术团体三等奖。也就是在这一年,常宝华大哥常宝堃在结束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慰问演出的归国途中,遭敌人飞机的轰炸壮烈牺牲,之后悲痛的常宝华毅然决定参与到抗美援朝的慰问演出中。

1953年,在结束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之后,常宝华决定参军并于随后进入了海政文工团工作,部队相声属于文艺工作,和常宝华原先的卖艺演出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对部队的不熟悉,常宝华刚开始无法正常开展相声的创作工作,一段时间他只能做装台、拉大幕等剧务工作,之后随着对部队的不断熟悉,在1956年,常宝华创作出了讲述海军捉俘虏的首个军队作品《海上侦察》。之后常宝华常年在中国各地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

在1958年,常宝华凭借相声《水兵破迷信》获得全国第一届曲艺会创作与表演优秀奖,并且作家赵树理也为该作品写了《我爱相声“水兵破迷信”》的论著。次年,常宝华与赵忠、钟艺兵共同创作了相声作品 《昨天》,被誉为“歌颂型相声”的代表性节目之一,而且凭借该作品,常宝华被载入北京相声发展史册。该作品构思巧妙,对比新旧社会的鲜明不同,既保持了相声诙谐逗笑的特点,又热情歌颂了新生活,同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全国文艺会演上同时获得创作与表演的优秀奖。并且作家老舍先生也在《曲艺》杂志上发表文章《谈相声“昨天”》,分析它的艺术特色,周恩来总理也曾对《昨天》提出过修改意见,还被译为英文在多国发表。1961年,常宝华因创作与演出成绩优异获得三等功。次年,常宝华赴西藏表演九个月,创作了相声作品《学藏话》《兵站之家》等,并获得二等功。1964年,凭借创作并演出的相声《说洋》,常宝华获得第二届文艺会演创作与优秀表演奖。

家喻户晓

1966年之后,常宝华被分配进入“天津机床厂”,成为了一名搬运工人,并在此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在这四年里,常宝华和工友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为其后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素材。

新编相声《帽子工厂》于1976年由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创作并演出,该作品创作于十年特殊时期后相声艺术迅速复苏的时代背景之下,是当时相声与重大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并且在随后全国曲艺短篇作品评选,该相声作品获一等奖,部队获得二等功。此后,常宝华与常贵田的叔侄搭档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次年,常宝华创作的相声《四人帮办报》《解剖》《两张照片》《非砸不可》分别在全国、全军评选中获奖。1983年,在长春市举办的评比全国十大笑星活动中,获得十大笑星之一的荣誉。1988年,常宝华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与孙子常远合作表演相声《对话趣谈——爷孙对话》。虽然相声才不过短短几分钟,但里面的经典台词不乏,比如“大哥走,上我那屋喝酸奶去!”又或者“我这个爷爷不懂事,都是独生惯的!”少的学老的说话,老的学少的说话,不仅在逻辑和观念上呈现出反差趣味,还把孩子的童真和日常生活的温情全部展现出来。

1992年,因撰写的相声小品《追溯》,常宝华荣获全国新建设杯相声新作名家邀请赛的特殊荣誉奖。1994年,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举行的全国曲艺荟萃获上,常宝华荣获伯乐奖。次年,因为相声代表作《追溯》,常宝华获得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中国曲艺牡丹奖

晚年时期

2006年,常宝华获得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年,在第一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开幕式上,常宝华发表致辞倡导年轻一代的相声演员抵制“三俗”。他认为,青年相声演员最重要的是要打牢基础,知道什么是表演。并结合自己的创作、表演经历谈道:“相声的表演要避免四个字‘粗、俗、油、野’,创作时也要避免四个字‘直、露、白、浅’。”此外在这一年,其还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艺术人生》的录制。2010年,在华鼎之夜——第三届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盛典上,常宝华获得“人民最喜爱的老艺术家”称号。常宝华参演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于2012年上映,他在电影中饰演公交车老大爷。

2015年,常宝华在北京举行了从艺八十周年专场演出《沧海一声笑》。八十周年纪念演出的主意,来自常远,并为爷爷担纲了本次演出的导演。常远说:“爷爷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多年没有登台了,他想观众了。”师胜杰石富宽、常贵田等著名相声演员也来捧场献艺。2017年,常宝华在“启明故事汇”举行义演 。同年,其参加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的录制,给常远助阵。

2018年4月,常宝华的自传《常开笑口》出版。同年9月7日,常宝华因哮喘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去世,享年88岁。9月11日,常宝华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大礼堂举行。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常宝华的父亲是相声演员常连安,常连安有六个儿子,常宝华是家里的老四。大哥是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三兄弟被称为“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五弟常宝庆,六弟常宝丰

1947年,常宝华与傅天珍结婚,两人共育有五个子女。孙女常思,现为国家花样游泳队队员。长孙常远,开心麻花签约演员。

师徒

师父:马三立

徒弟:牛群、赵福玉、包春、杨鲁平杨子春冯翊纲宋少卿侯耀华

主要作品

相声作品

资料来源

参演电视剧

资料来源

参演电影

资料来源

书籍作品

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影视荣誉

艺术特点

作为北京相声传承谱系中的重要人物和“常氏相声”的杰出代表,常宝华继承和发扬了北京相声包括“常氏相声”的诸多优良传统。同时,常宝华也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相声创演的“活路”很宽,善于讽刺、长于歌颂,表演风格诙谐、幽默,耐人回味。

社会活动

2007年,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剪彩揭牌仪式。2012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常宝华获得“北京市禁毒义务宣传员”的证书。

人物评价

善于表演是常氏相声的特色之一,常宝华逗、捧兼善。他表演细致、松弛、自然,让人看着舒服,诙谐又不低俗。(半岛网评)

常宝华是令人尊敬的长辈,一辈子追求相声的传承与创新,他虽然年长,但一辈子如年轻人般朝气蓬勃;他是老艺术家,但是一辈子以文艺战士的身份战斗在相声的舞台上;他留下的一篇篇作品将永远地留在观众的心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评)

在常宝华看来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相声演员。而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相声演员,从艺八十载,给他最爱的观众们带去了80年的欢笑。 (《光明日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