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文化遗址 :上海松江区考古遗址、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3-06-09 20:56

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处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广富林,原称皇甫林、广福林。1959年,在此发现古代遗物。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1年起多次组织考古发掘,先后发掘出遗物数千件,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明清。1977年12月,广富林文化遗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

命名

广富林遗址被发现之初,为学术谨慎起见,暂时称之为“广富林遗存”。2006年,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经专家论证,正式确定“广富林文化”的命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位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

气候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7.9℃,全年66.1%的雨量集中在6月至9月。

历史沿革

遗址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58年,广富林村民在开挖河道时,发现了很多古陶片,后经调查,确定为重要古文化遗址。195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获悉,广富林村民在开挖河道时,发现了很多古陶片,经调查,确定为重要古文化遗址。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广富林小范围发掘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

1961年9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及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学,对遗址进行试掘,计开挖探沟4条、探洞10个,发掘面积73平方米。

1999年、2000年,考古专家两次对广富林遗址土壤取样,并在1999年剖面中选取标本进行测年工作,测试结果反映了广富林遗址从5300年前至今的沉积序列:第一层是没有经过人类活动扰乱的生土,距今5300年左右;第二层是良渚文化层,距今5300年到4300年;第三层是广富林文化层,距今约4000年;第四层是战国至汉代文化层。

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专家对广富林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初步探测该遗址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继续进行发掘,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参加实习,发掘4个5米见方探坑和1个约250平方米长方形探坑,坑深均约1米。

2003年3~5月与2003年10月~2005年5月。对Ⅰ区进行发掘。在广富林遗存地层下,发现了以大鱼鳍足、太镂孔豆为代表的遗物,为日前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最晚期的文化遗存。

经1999年至2005年,上海博物馆再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及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周朝、汉代等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专家在此发现并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填补了该地区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是距今4300年左右,马桥文化(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的年代上限是距今3700年左右,中间有一段时间缺环,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从时间上看正好在两者之间。

2008年到2015年,经过6万多平方米的发掘研究,广富林文化在上海和全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专业地位进一步强化。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广富林文化遗址于2018年6月27日开放。一期试运行开放十余个展馆,包括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富林塔(仅外部观赏)、富林印记、木艺传承展示馆、古陶艺术馆、知也禅寺三元宫、城隍庙、关林朵云书院、墨宁国乐。此外,人们还可以一路游览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骨针广场、春秋秦汉风貌台、官塘桥、富林照壁、集贤坊、海浦街区、陶土合掌村等场景。

方位布局

广富林文化遗址东至龙源路,南至广富林路,西至辰山塘,北至银泽北路,总占地面积850亩,是经考古发现的上海29处遗址中内容最丰富、最具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在公共区域内,游客可以游览陈子龙纪念馆、陈子龙墓朵云书院、墨宁国乐、富林印记、富林塔、知也禅寺三元宫、城隍庙、关林等充满文化底蕴的景点。

主要景点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位于漂浮在富林湖中的其中一个大屋顶和侧面的圆形建筑内,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

位于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北面,总建筑面积约12300平方米,内部展示空间2960平方米。展馆内设正厅和“文明之源”“城市之光”“历史之脉”三个独立展厅。考古遗址展示馆整个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考古发现的陶罐半埋在泥土中的样子,由三个罐体和五片陶片构成,其外表采用了新型材料和工艺,形象生动逼真。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位于漂浮在富林湖中的第一个大屋顶和侧面的圆形建筑内,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展厅设计以“时空之旅”为理念,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设计,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集贤园

广富林人杰地灵,明、清二朝出进士11人,举人19人。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集贤乡。集贤园主要用作松江历史名人贤士纪念展示空间。

骨针广场

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的代表性遗迹。骨针作为室外展区的地标,既代表了广富林文化遗址时光的久远,也象征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并提示参观者已经到了遗址核心保护区的边缘。

古陶艺术馆

在广富林文化展示馆,连接富林塔地宫的地下空间内,设计了一座古陶艺术馆,展示的500多件精美古陶,是由上海市收藏家协会所属夏禹古陶珍藏馆所提供。展品包括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

木艺展示馆

紫衣巷西侧的徽式建筑,是木艺展示馆。馆内收藏和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徽州古民居工艺木雕,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建筑木雕,以各种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传播儒学,代表了江南明清时期木雕的巅峰水平。

陈子龙纪念馆

出生于广富林的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为崇祯十年进士,松江区诗派的代表人物。由他整理编辑的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影响深远。清兵攻陷南京,他组织抗清活动,后被抓捕,投水殉国。

知也禅寺

知也法师用筹得的善款建了一座寺庙,百姓都称为“知也寺”。广富林还留有知也桥、和尚溇、和尚坟等纪念他的遗迹。重修的知也禅寺,不仅设有知也法师塑像的祖师殿,还供奉着上海寺院唯一的“五方文殊”。

三元宫

三元宫是广富林最早出现的祭拜场所,供奉的神圣,是尧、舜、禹古称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创立时最早的信仰之一。为的是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乡民一般称为“三官堂”,历代孩童在父母的管教下爱称尧、舜、禹为三公公。

富林印记

在富林门西侧,有个形如印章的塔式建筑,是富林印记展示馆。它的设计造型,代表的是记年印鉴。室内展示的,是自1959年广富林被发现后,考古专家各次发掘研究的记事,国家和上海文物管理部门对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命名纪年。

文化保护

保护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富林遗址2007年前,是一个有着700多户人家、9家企业的城中村,西侧相邻的浦江郊野公园也同样是一个有680多户人家和22家企业的集建地。环境脏乱,生态破坏,历史文物和遗存面临绝境。针对广富林遗址保护,第一步做的是治理环境,拆除违章建筑,搬迁企业和住户。在实施保护和治理前,及时对广富林所有的建筑、树林、河塘、路格和地貌进行拍照、测绘、记录,以便能够在唤醒历史记忆的同时,找回原始生态肌理和人文特征。

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大力支持和主导下,先后调集了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十支专业考古机构队伍,对广富林遗址除核心保护区外的区域进行全面发掘研究。从1999年至2015年,通过持续17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在广富林遗址发现了包括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周朝至宋元等各个时期的文化层

保护措施

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1984年,上海市政府题名立碑“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并确定为上海古文化遗址保护地。2008年到2015年,经过六万多平方米的发掘研究,广富林文化在上海和全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专业地位进一步强化。2013年,广富林遗址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文化活动

2023年8月25日,石湖荡镇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近30名少先队员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探寻文化之根,在行走中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游览指南

开园时间

游园须知

以上参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