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 :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3-03-23 20:51

延安大学(英文名称为“YANAN UNIVERSITY”,简称“YANDA”),简称“延大”,学校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学校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

延安大学始创于1941年9月,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及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组建延安大学,1949年6月,经中共西北局批准,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3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98年,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后组建新的延安大学。2005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1年,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2019年9月15日,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筹建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2020年12月,各学院和行政部门迁入新校区办学。

截至2024年5月,延安大学建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800余亩。学校拥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学生21000余人、教职工1800余人;60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4中国大学排名中,延安大学位列全国第281名。

历史沿革

延安大学(1941年-1949年)

1941年7月,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两次会议研究讨论后,在泽东青年干校、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院的基础上三所院校合并,组建成立延安大学,学校的首任校长为吴玉章先生。延安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陕北公学建校的1937年10月。学校创办之初全校学员共计800余名。校址定为女大旧址王家坪。

1943年3月1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讨论后,将鲁迅美术学院、自然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文学干部学校等四所院校并入延安大学,同时,将四所院校设置为四个院系,学校校址设置在鲁迅艺术学院位于延安桥儿沟的原址之上。1944年4月7日,行政学院合并入延安大学,同时,将学校校址迁往原行政学院校址南门外。

1947年,因战争形势逐渐严峻,学校由延安市整体迁往驻临县吴家湾,并在此处重新开始办学上课。1948年4月,延安被收复解放后,学校相关院系才陆续迁回延安东关清凉山下继续办学。1948年,为响应西北局和边区政府下达的关于扩大和加强延安大学的相关政策,10月21日,学校分别设立大学部、分校和研究室三个部门,暂时设置政法系、经建系、文艺系以及教育系4个教学系。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49年-1958年)

1949年5月23日,经研究后决定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三所院校合并组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承担干部培训工作。延安大学整体迁往西安市,并由马明方担任校长。

1953年,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干部学校;1953年3月,为了提高西北政法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4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校址由通远坊迁至西安南郊。

延安大学(1958年-2024年)

1958年7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1958年至1960年期间,延安大学共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医疗5个系5个专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相关教学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9月30日,经省革委会批准后,延安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办学,学校的专业以农学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等两个专业。两校合并之后,学校的校名仍为“延安大学”。

1972年3月6日,两校依照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分开,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迁回北京。1977年至1988年,学校新增多个专业,学校共设有中文、政教、外语、管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11个专业。1998年7月,延安大学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为中国共产党史、基础数学。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新的延安大学正式成立。同时,延安医学院更名为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名为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延安大学获批成为陕西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2005年6月9日,学校获批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2007年,延安大学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延安大学被评为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2013年6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研究、宣传平台——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9月15日,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筹建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2020年12月,各学院和行政部门迁入新校区办学。2024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延安大学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行政楼七楼会议室举行。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延安大学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0个本科专业。

参考文献: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基本形成了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陕西省“三个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7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7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5人,“三秦人才津贴”专家8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9人。学校外聘高水平专家20余人,聘请近百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75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60个专业领域(方向)。拥有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

教学情况

教学基地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6个,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课程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一流本科课程33门,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延安大学组织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增效计划”,加入“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合作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发挥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播“辐射源”作用,向省内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学员13万余人;与200多家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校际合作新格局。

科研资源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83904.85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5752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5万册,当年新增12946册,生均纸质图书69.6册;拥有电子图书171.1847万册,电子期刊39.7156万册,学位论文596.4万册,音视频115242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791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90.803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67.8294万篇次。

学术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办单位为延安大学,创刊于1979年,该刊收录有延安学、中国共产党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与语言学、历史学、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等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文章,该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延安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创刊于1982年。该刊收录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化学与化学工程、能源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文章,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创刊于2003年,主办单位为延安大学,该刊收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药学专业等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理论。该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延安大学拥有2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院士工作站、3个社科名家工作室。其中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等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省级平台方面,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中心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创新战略联盟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学校“十二五”以来,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145项,横向项目15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项131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奖项3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118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465篇,C刊763篇;出版著作、教材215部;获批专利270项。学校获发明专利77项,成果转化18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次。“低阶煤热解气化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水凝胶面膜基布制备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油田系统”等一批重点成果实现转化。设立资政育人项目427项。

学校排行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延安大学位列全国第281名。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4中国大学排名中,延安大学位列全国第281名。

校园文化

校训

延安大学校训:“立身为公 学以致用”

“立身为公”的两个核心概念是“身”与“公”。“身”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使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公”的本意是公共,这在上古和现代社会的话语系统中是相通的,如原始公社、共产主义以及中原地区士大夫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均以“公”之本意来立意。

“学以致用”的核心概念是“学”与“用”。“学”是学习、学业,“用”是实践、运用。“学以致用”,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从客观上讲,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

校徽

校徽的形状由两个圆和一个半圆构成。内圆内为狼山延河桥。外圆中上方为汉字郭沫若题写的“延安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YANAN UNIVERSITY”字样。圆中间有延安大学创建的年份“1937”字样。

其中,“延安市大学”中英文字样以红色宝塔为中心绕成一圆,寓意延安大学在革命圣地延安办学。红色宝塔剪影和延安大学英文开头字 母Y、U在同一个圆内组成的图案,寓意为延安人像绿叶一样深情地衬托着延安这一朵盛开的鲜花。

校歌

延安大学校歌由赵毅敏、曾九作词,吕骥作曲;题名为《延安大学校歌》。

《延安大学校歌》

霞光辉耀 红旗飘扬

同学们齐声欢唱 歌唱光荣的母校

延大呀社会主义京师大学堂

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专业知识 把同学们武装

为挽救祖国危亡 为争取民族解放

延大的英雄儿女 贡献了革命的青春和力量

前进呀前进

革命的熔炉 永放光芒

宝塔耸立 延河激荡

同学们齐声欢唱 当年的钢铁战士

今天呀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

全国坚持改革坚持开放 要冲破一切阻拦

为祖国繁荣富强 为人类美好理想

延大的英雄儿女 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

前进呀前进

革命的传统 永放光芒

春风荡漾 百花齐放

同学们齐声欢唱 继承革命传统

延大呀把新一代人才培养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理想

努力学习团结奋斗 把延安精神发扬

新世纪美好的远景 已呈现灿烂的曙光

前进呀前进

延安市的精神 永放光芒

延安的精神 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延安大学拥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约为108万平方米。

杨家岭校区

延安大学杨家岭校区位于宝塔区圣地路580号,院系分布方面,教育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医学院四个院系在杨家岭校区进行教学。

新城校区

延安大学新城校区位于延安市新区公学北路1号,新城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271.96亩,建有各类校舍建筑53栋,总建筑面积约576300平方米。除上述四个院系外其余学院均在新城校区学习。

萃园校区

萃园校区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延大路4号,正在建设中。

校友情况

政界

教育界

注:查阅日期:2023年4月2日

参考文献:

所获荣誉

2015年12月,延安大学获得全省“示范高校”荣誉称号;

2016年5月,延安大学获教育部“2015年度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1月,延安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0年6月,延安大学获2019年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1年5月,延安大学获评陕西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2022年7月,延安大学获评省属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优秀单位;

2023年3月,延安大学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组织工作先进集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