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权 :张人权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4

张人权出生于1906年,嘉兴七星乡人。父亲是晚清秀才,懂医术,会篆刻,曾在上海市担任过家庭教师,母亲在家种桑养蚕。

简介

成就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份《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在宣言上署名的有鲁迅、郁达夫、田汉、潘汉年等51位发起人。发起人中有一位嘉兴市籍人士,他就是“创造社”成员、翻译文学家张人权先生。

生平

校园经历

张人权自幼聪明过人,14岁(1918年)自嘉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即考入浙江大学。1920年考入上海中法工学院,攻读机械专业。毕业前夕,他积极参加驱逐法籍校长的斗争。法租界当局动用大批警察镇压学生运动,张人权等学生骨干均被开除学籍,而且禁止他们进入震旦大学继续法语学业。1923年10月,张人权考入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改读法文专业。在北京中法大学求学期间,与从法国归来的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同窗3年,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翻译工作

1926年8月,张人权结束大学生活,一时没有就业机会,就回到家乡。他凭着自己的学识,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翌年6月赴杭州,就任《杭州民国日报》编辑,后转任《浙江民声报》编辑,并从事短期的翻译工作。

张人权的首部译作是著名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磨坊文札》(与人合译),成稿后交给上海创造社出版部,于1927年3月出版。第二部作品是独译法国作家绿蒂的《我弟伊凡》,1930年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1933年再版。

创造社活动

张人权在参加创造社的活动中,有幸结识了上海革命文化运动领导人、创造社领导成员、共产党员潘汉年。张人权参加发起签署《中国自由大同盟宣言》,正是由于创造社和潘汉年这层关系。张人权生前曾对其哲嗣张竟宇说:“潘汉年是一位具有非凡组织能力,十分杰出的青年共产党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小潘。”“当年我就是经过潘汉年引荐,以创造社青年翻译家的身份参加‘左联’的。”张人权在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前后,一直在浙江省工作,积极参与左翼文化活动。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携家属至浙西山区,历任公务员、教职员、报社编辑等职。他在松阳县“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刊物上发表过讽刺性文章,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与陈毅

1951年1月,张人权参加了“华东纺织管理局工作人员训练班”,结业前去上海市市人民政府求见时任上海市长的老同学陈毅。陈毅立即亲切接见,共叙旧谊。张人权说明来意,希望能留在上海工作。陈毅说现在我们迫切需要新闻、编辑方面的人才,建议张人权去河南郑州一带老解放区体验一下生活,回来后再作安排。陈毅还将副市长潘汉年请来与张人权会面。事后,张人权正准备行装待发时,不料因结核病复发未能成行。潘汉年得知情况后提议说:“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文化怎么行呢?你还是留在上海搞职工业余教育吧!”不久,张人权就成为上海第十四业余中学教师。1957年8月,转任静安区职工业余大学教师。1958年1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事后又被作为退职处理,直至1979年4月得到改正并恢复政治名誉。

张人权先生离开家乡很早,对他参加创造社和参与发起《中国自由大同盟宣言》等活动,家乡人并不知悉。去年,其哲嗣向嘉兴市有关部门提供了张人权参加“自由大同盟宣言”等活动的资料,使家乡人能了解张人权曾是左派文艺队伍中的一员,为中国革命文化运动作出过贡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