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印泉 :生前任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

更新时间:2024-09-20 20:10

张印泉(1900——1971)河北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国立政法大学经济系,擅长风光,人物摄影,精通摄影科学,为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生前任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有《力挽狂澜》、《雪地惊鹅》、《前进》,著有《摄影原理与实用》、《人造光摄影》、《摄影应用光学》等。

人物经历

张印泉 摄影家。直隶(今河北省)丰润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大学经济系。曾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印刷局照相组技工、武昌行营摄影服务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摄影理论的研究和摄影器材的研制工作。1944年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闻总署摄影局、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研究员,中国文艺网第三届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

人物成就

创作阶段

张印泉自幼习中国画,熟知中国绘画画理,17岁已能独立起稿,19岁开始迷上摄影,在摄影园地勤奋地耕耘了50多年。他的摄影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是他开始学习摄影和探索摄影技术技巧的时期。这时,他一面读书,一面习画,同时又狂热地爱好摄影。进大学的第二年(1922)他已有了一台德制9×l4厘米的折合式照相机,由于没人指点,一切全靠自己摸索,从拍摄,冲洗,放大,样样自己动手,为他以后的摄影艺术生活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1927——1937)是他摄影创作的旺盛时期。先后到辽宁省、湖北、湖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四川省陕西省河南省等地,游历了泰山华山黄山市庐山莫干山等名山。作品除在国内画报刊物上发表外,还被国际摄影沙龙和国际摄影年鉴选用。早期作品追求“纯美”和“诗意”、“画意”,《雪竹》、《泰岱观云》、《塘点雨》等,是代表作。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影响下,艺术观有所转变。明确提出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中国所需要的艺术,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怩温柔;是披荆斩棘,是开创兴奋。”从此,开始在创作中注意拍摄暴露当时社会黑暗和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并针对一些软弱无力的作品,提出“明朗、简洁、生动、有力”的创作要求。他的《力挽狂澜》、《负重村姑》、《前进》等作品,可以说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受到观众的重视和好评。

第三阶段(1937——1949)是他埋头进行摄影科学研究,编著和改制相机、镜头工作的时期。这时,张印泉被困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北平市,“心情悲郁消沉”,全力从事摄影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编写了《摄影的原理与实用》、《摄影应用光学》等文稿共100多万字。改制成功10.5、l3.5、16.5和40厘米的长焦距镜头,还设计制造出能变三种焦距的镜头,这种镜头,当时即使在摄影工业先进的国家也是尖端的科研项目,并完成了:“YCREFLEX”相机的改制工作。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印泉和摄影家蒋汉澄等组成了北平摄影学会,他当选为第一任主席,该学会先后举办摄影展览2次。

前期作品

前期的张印泉追求摄影创作上的"纯美"和"诗意"。他认为摄影"陶冶人的性情"、"免

除不良之嗜好",所以作品大多表现是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等。在"九一八"事变和抗敌救国的思想影响下,张印泉开始认识到:"一个时代的艺术,常受着社会潮流而变迁。有史以来,治乱兴衰的时代不同,所产生的艺术亦因之有别......目下中国所需要的新艺术,是披荆斩棘,是开创奋兴。我很希望拿这种主义来鼓舞自己,以从事摄影。"于是,他用照相机这"另一种画笔",描绘山川景物,反映社会人生,去发掘蕴藏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典型和美"。从此,拍摄了一些揭露当时社会黑暗贫困,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如《力挽狂澜》、《码头工人》、《前进》、《贫农之家》、《流离》、《雪中行乞》等作品,这在当时的摄影界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伪侵占华北,张印泉闭门居家,主要埋首钻研摄影科学技术。这时他设计制造出多种相机镜头,据说,他所研制的镜头,达到当时国际水平。

后期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张印泉被聘请到新闻摄影局、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室任研究员。他把几十年的摄影实践经验带给新社会,长期刻苦钻研积淀的摄影能量得到很大发挥。无论在摄影理论、摄影艺术、摄影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早年摄影书籍匮乏的情况下,他陆续整理出版了《摄影原理与实用》、《摄影应用光学》、《人造光摄影》等多部深入浅出的著作,有一百多万字,使许多摄影爱好者受益。他参加摄影部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记者、编辑,成为新华社总社和分社骨干。他利用美国空军的航拍器材改制成长焦距镜头,用于远距拍摄节庆日天安门城楼上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经他建议,摄影部为下属记者配备小片幅型徕卡135相机和中片幅禄莱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使大家轻装上阵,拍摄出又多又好的照片。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思想内容充实,题材和形式多样,如《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清晨筑坝》、《放牧》、《看焰火去》、《七星烟雨》等作品,反映了新的时代,新的人物风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今摄影家协会)成立,张印泉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一至九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中国摄影》杂志编委。他凭自己的摄影艺术功底,热心服务工作,受到大家的敬仰。

创作特点

张印泉精通摄影科学,擅长风光、人物摄影,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简洁、明朗、生动、有力"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摄影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够真实地把自然景色记录下来",这种"真实地再现客观景物的能力"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于是他主张抓拍,强调动感。在拍摄中,"要找出一个动作从头到尾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最好的、最代表性的一点)。这一点可以注明和代表其全部动作,是关键性的一点","看准了,一出现马上抓住"。张印泉具有熟练抓拍的技巧,善于运用形象观察和形象思维,在拍摄对象瞬息万变的动势中,眼明手快地攫取准确的自然动态和神态。他拍摄的昆虫和鸟类题材照片,如《采蜜的蜂》、《恋花的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